讀三毛 | 《撒哈拉的故事》
中學時的Q就是壹位喜歡讀三毛作品的男同學。也是從Q那裏我第壹次知道了三毛,知道了三毛小時候的理想是做壹個撿破爛的人。
大學時的S是喜歡三毛文章的女同學。有壹陣我們宿舍還掀起了壹股三毛風,大家紛紛去圖書館借來三毛的文集,輪流讀。我們是學著工科專業讀著三毛文集的女學生。
作為壹個喜歡聽廣播的人,聽同壹檔節目的聽友當中也不乏有喜歡三毛文字的人。O就是其中壹位,她還收藏有三毛全集。雨天可以讀三毛,晴天可以讀三毛,結束了疲憊的壹天,在臨睡前可以讀三毛。在三毛筆下的故事裏,感受和這個鋼鐵森林裏不壹樣的風土人情和沙漠風景。
三毛的文章可以時不時拿出來讀,特別是前幾本,比如說《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等等,。這些講述的是三毛求學時候的故事,以及荷西還在世之時的事情,基調更為輕松愉悅,甚至於能感受到三毛的調皮。
三毛原名陳懋,因為學不會寫這個懋字,後來改名叫陳平。
三毛是浙江舟山人,1943年出生於重慶,後來隨父母遷居臺灣。
1967年,也就是她24歲那壹年去到西班牙留學。後來去到了德國,美國等國家。
1973年,也就是她30歲的那壹年,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並且在那裏定居。
1979年,也就是她36歲那壹年,丈夫荷西在潛水時不幸遇難,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了臺灣。
1981年,也就是她38歲的那壹年,三毛結束了14年的流浪異國的生活,回國定居,並且在大學任教,後來因為健康的原因辭職。
1991年,也就是她48歲的那壹年,三毛在醫院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說到三毛的時候,大多數人也會同時想到這些詞:流浪,撒哈拉,荷西……但是三毛的身上遠遠不止這些故事和詞語,比如說她還有劇本《滾滾紅塵》《流星雨》等。她還為很多歌曲寫了詞,比如說為大眾所熟悉的《橄欖樹》和《夢田》。還有傳說中她和駱賓王的故事。但是今天呢,我們只說《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以記實散文的形式記錄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做“家庭主婦”的故事。可能我用家庭主婦這個詞語,有些人會覺得顛覆了三毛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在我看來,三毛自己也會認同這樣的說法的。只是她這個家庭主婦有些不壹樣罷了。
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中,三毛就講到了她去撒哈拉是因為荷西要去撒哈拉工作,她不過是跟著飯票跑罷了。而作為家庭主婦,首先要搞定的事情就是下廚。
有壹天,三毛做了粉絲煮雞湯。荷西以前沒吃過粉絲,不知道是什麽,以為是嶽母寄來的細面。三毛說卻說是“雨”,是春天下的第壹場雨,下在高山上,被壹根壹根凍住了,山胞劄好了背到山下來壹束壹束賣了買米酒喝,不容易買到哦。荷西知道是騙他,可是又不得而知是什麽。
第二次用粉絲做了螞蟻上樹這道菜,荷西吃了壹口,覺得是白色的毛線,又覺得是塑膠。三毛順著他的話說,是釣魚的尼龍線,被加工成了可以吃的東西了。
第三次用粉絲和菠菜和肉做了餡餅,荷西問是不是在裏面放了魚翅,三毛笑得躺在地上。
讀到這裏覺得這對夫妻的生活甚是有趣。只是簡單的粉絲就能鬧出那麽多有意思的事情。要是我說:三毛是個有趣的人,荷西是個可愛的人。我想沒有人是會反對的。妳想,如果三毛每次都明明白白地告訴荷西,粉絲就只會是粉絲。如果荷西並不是那樣可愛,那樣笨笨的,這個粉絲哪會吃起來那樣有滋味呢?
這樣關於吃的趣事還有很多,比如:三毛把豬肉幹剪成小塊,藏在瓶子裏,不小心被荷西發現了,三毛騙他說是中藥,可是還是會被偷吃,荷西還拿去和同事們分享。又比如:三毛做了壽司,包裹在飯團外面的海苔,被荷西認為是復寫紙,覺得吃了舌頭會染上顏色,不敢嘗試。可是後來吃到嘴裏,說是海苔。
不僅僅是喜歡吃,三毛和荷西還很愛去探險。
有壹次為了去沙漠中找化石,下午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才驅車前往200多公裏以外的地方。不幸的是荷西掉進了泥沼裏,脫不了身。要知道沙漠裏的溫差是很大的,會凍死人的。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沒有能幫助他們的人,還遇見了三個不懷好意的男人,幸好三毛機智地擺脫了他們。最後三毛拆了座椅,拆了汽車備胎,剪爛了自己的長裙,好不容易才把荷西救了出來。
而當三毛問:下次還來不來找化石了?
荷西說:來,明天再來。
讀到這裏,我真的是很佩服他們,佩服他們的勇氣,智慧,還有探險的精神,我想更加有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生命的熱愛。
三毛在沙漠中的觀浴記也算是壹次小小的探險吧。沙漠中缺水,有的人只在出生和死亡的時候才洗澡。有的人好幾年才洗壹次澡。三毛在令人窒息的浴室裏看見大家用小石子在自己的背上刮下壹層又壹層厚厚的泥垢。看見人們把皮帶管子插進肚子裏,往腸子裏灌水,清洗腸子,令人恐懼。這些其實都是讓人難以接受的和艱苦的事情,可是在三毛的筆下,不僅僅是悲情,更有壹絲趣味。
也許正是有了這些生活中的小情趣和小智慧,有了平日裏的冒險,有了三毛那樣樸實而又生動的描述,我們才會對於她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想象甚至是向往。回歸到現實撒哈拉的環境是艱苦的,是貧窮而落後的,可是三毛的文章裏總是充滿了悲情的美麗,柔美而又細膩。
作為蕓蕓眾生之中的壹二,三毛和荷西也會有為了金錢而 “煩惱”的時候。有壹次他們兩個在清理賬單,看見半年來賺了很多錢,就跑到高貴的國家旅館的餐廳吃了飯。第二天,拿出這半年來的花費清單,看見花的比掙得還多,就急了,發誓要節儉。不再總是去旅行,不拍彩色的照片了,只拍黑白的照片,不再請朋友吃飯了……可是他們那樣熱情好客而又善良有愛慷慨大方的人,怎麽會做的到呢?
他們打算去捕魚做鹹魚,累了壹整天,捕回來的魚就請朋友們吃了飯,做鹹魚的事情就拋到腦後,省錢的事情也忘得壹幹二凈,去買了烤爐,買了啤酒,紅酒。又壹次去捕魚來賣,賣的時候趣事多多,最後賣了的錢,壹時沖動,到國家旅館的飯店吃了豪華的壹餐,用12倍的價錢吃著自己賣給餐廳廚房的魚。
有點像犯二青年的做法,讀著讀著讓人發笑。生活中那些“犯二”的人和事,在壹定程度上豐富了生活,使得本是波瀾無驚,平淡無奇的生活,多了壹絲絲的波瀾,多了壹點點的樂趣。
撒哈拉沙漠的環境雖然艱苦,但是三毛和荷西的生活遠遠不止於柴米油鹽的生存,還有文藝生活。偶爾看個電影,看個卓別林的默片,聽個音樂。擺弄壹下自己的房子,哪怕又小又破。荒涼而又單調的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樣熱愛生活而又相愛的兩個人,怎能不讓人羨慕呢。
三毛和荷西是在撒哈拉沙漠裏結的婚。因為有很多復雜的文件和程序需要審核,所以有壹天當工作人員告訴他們可以結婚了的時候,他們壹臉驚訝。第二天要結婚的兩人對此完全不知道。荷西沒有請假,本來頭壹天下班之後還要回家打家具和弄窗簾的人忙裏偷閑,為了慶祝告別單身,兩人去看了個電影。第二天,法院的人穿著西裝,比荷西還要正視。荷西只是穿了壹件深藍的寸衫,三毛穿了壹件淡藍細麻布的長衣服,壹雙涼鞋,戴了壹頂闊邊的帽子。因為沒有花,去廚房拿了壹把香菜別在帽子上。就這樣去結婚了。
可愛、樸實、隨性的兩個人啊,總能在生活當中想到壹些好點子,把清苦的日子過得美好。在艱苦的環境下,也能夠苦中作樂。
三毛似乎是有壹種魔力,在她的筆下,沙漠裏的生活也能讓人看見美好,艱苦之中看見生活中的愛和希望,不僅僅是因為她的語言文字,更是因為她的生活態度,因為她和荷西的完美搭配。兩個人有著同樣的想法和價值觀。荷西能夠忍受那樣艱苦的工作,掙錢養家,能夠把三毛的很多小點子實現了,在生活中也能夠包容三毛,能夠壹起去冒險,有時候笨笨的實誠的顯得可愛。而三毛也能夠包容荷西,能夠在生活當中創造出各種樂趣和溫暖。
很多人羨慕三毛可以去流浪,去撒哈拉的大沙漠,和壹個荷西壹樣的男子。可是能夠做到像三毛這樣有才氣又灑脫的人實在不多。
三毛小的時候,讀了很多書,但是也會被認為是怪人壹個,因為她的理想是長大後要做壹個拾荒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 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壹面工作壹面遊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
有人說三毛自殺是因為抑郁癥。
有人說三毛筆下的生活充滿趣味性,同時很多的奇遇,堪稱傳奇,未必全是真的。
有人說,她寫的故事過於浪漫化,掩蓋了那些瑣碎繁雜。
有人說“張愛玲告訴我們,人生是壹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而三毛只負責展示華袍,把找虱子的任務交給了讀者。”
我更傾向於最後壹句話。生活裏既有華美靚麗,也有蕪雜黑暗。
“好看的皮囊千篇壹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壹。”做壹個有趣的人,哪怕妳不去流浪,哪怕妳並不是很有錢,哪怕妳的境遇並不是太好,可是妳的生活會很有趣,會有壹束光。
而我擅自以為,三毛是壹個兼顧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昏於壹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