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拍好壹張照片?
壹、多拍精選
“多拍”,從宏觀上來講就是多實踐,多積累經驗。從具體來說就是不妨多試試鏡頭,以多為勝,多中選優,或者在探索出最優方案後重新精心拍攝某壹場景。這是壹個笨招,可確實是充分發揮數碼相機優勢的絕招,光學攝影友是沒法學的。妳看,光學相機攝影要用膠卷,當場沒法知道拍得滿意不滿意,要洗出來才知道。以多為勝吧,必然要浪費大量膠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學攝影友往往是惜“鏡”如金,輕易不按壹下快門的,及至精思細量地抓住鏡頭拍上壹張,回去沖洗後才能知道結果,如果不夠滿意那就難了,時過境遷想補救已來不及了,所以老友們常常感嘆光學攝影是門充滿遺憾的藝術。
數碼攝影則不同了,影像現時儲存在機內的磁性載體上,又可以現時回放觀察,不滿意消去重來就是了,這就是數碼攝影的壹大優勢。所以我現在往往是先確定壹個專題,圍繞專題選定若個場景,每個場景先圍著它轉幾圈,擬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線條件(逆光、順光、測光、補光等)下的拍攝方案,然後就毫不吝惜地猛拍壹氣,有時同壹角度同壹方案也重復拍上好幾張,然後就停下來回放,不滿意的鏡頭當場就刪,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兩三張做初選成果。然後再拍攝下壹個場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壹個專題。壹般來講,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個鏡頭也不過就留七八十張回來。回來完後存入硬盤,再用ACDSee 放大回放,又刪去壹部分。然後用ACDSee的編輯功能回放做初步圖像處理,壹般壹是糾正偏斜,二是必要時加以裁切以完善構圖,三是用“自動級別”功能糾正彌補個別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經過這道工序以後的相片就可以認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壹遍,過於平庸的再刪除壹次,這樣每個專題也就不過剩下二三十張甚至十幾張了。
二、不要輕視對焦和測光設定這些基本作
對焦是攝影的最基本作,可說是沒人不會的,可是當我自檢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時,有時問題偏偏就出現在對焦這個環節上。如果妳用的是全自動攝影方式,請壹定做好半距鎖焦,否則就可能因失焦而樹題模糊。 如果妳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動攝影方式的壹種。它的特點是光圈和曝光時間是相機自動選定的,而測光方式、對焦方式和白平衡條件則是可以手動選定的),情況就又不同了。這個數碼攝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學相機是沒有的,如果妳不善於利用它的特點,還像全自動攝影那樣對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對焦方式通常有區域對焦、重點對焦、遠景對焦、近景微距對焦等好幾種,重點對焦時有的還可以將聚焦點改變至偏離中心的某個特定位置(相機不同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妳不能再以壹成不變的簡單方式來對待復雜的功能,而要善於根據不同情況應用不同的功能。壹般情況下,對焦的默認方式是重點對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為跳舞蘭很小就湊得很近,但怎麽拍都不夠清晰,甚至出現失焦現象,後來才悟出是因為沒有將對焦從默認方式改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樹蔭下的人物,妳就壹定要註意采用重點測光和重(單)點對焦,還要註意拍攝主題的半距鎖焦,否則妳也很難拍出滿意的作品來。
三、曝光時力求保持相機的穩定
對於新手和老年影友來講,有時相片影像模糊並不是由於對焦不準,而是因為相機把持得不穩。壹般情況下,對於新手來說,地光速度低於1/60秒時己有可能影響成像的清晰。對於老手,如果曝光時間長於1/30秒而無依無靠時,壹樣也有可能出問題。要保持相機穩定,壹是要持機姿態和力洱確,二是要按快門鍵的力度適當。要練出這個基本功看來似乎很簡單,卻非壹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麽也練不出來了。那怎麽辦呢?我有幾招笨辦法:其壹最簡單,就是給身體或手找個依靠;其二,把相機皮帶掛在脖子上,把相機向前抻至皮帶拉緊,就形成了3點支撐,持相機的穩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這個辦法在曝光速度長至1/8秒時還拍出過不少相當清晰的相片,妳也不妨試試;第三個辦法就是腳架加快門線(線控快門觸發器),不過有的相機不具備快門線接口,快門線也相當貴,相應的有效替代辦法就是利用延時功能。 如果妳的相機有2秒延時功能就最好了,“腳架+2秒延時”就是最穩當而方便的辦法。沒有2秒延時功能也不要緊,就好用10秒延時,浪費點時間就是了,效果壹樣好。
說到角架,我的教訓是壹定要買個好點的。為了不舍得在這方面多花錢,我先後買過兩個較便宜的腳架,結果第壹個腳管太單薄,壹碰就顫,還容易回縮;另壹個則是用久了就水平轉動不靈活。沒辦法只好又去買了第三個,最後花的錢加起來足夠買壹個頂級名牌的還有余,真是可笑。
四、不用和善用閃光燈
有的文章介紹說,美國的攝影記者無論什麽時候都用閃光燈,似乎閃光燈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條件,可是我照貓畫虎卻屢屢失爽。仔細想想可能我是囫圇吞棗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輔助閃光燈吧?! 以內置閃光燈而言,功率那麽有限,光照距離和範圍那麽小,要想把較大範圍內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於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題時使用,這是我的第壹點體會。第二,拿閃光燈在室內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層次,或者因為光源單壹而反差生硬,有時還會拍出紅眼來,對於戴眼鏡的朋友那就更難辦了,往往拍得他兩眼“銀光閃閃”,漠無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惱不已。
所以我自承無能,從光學攝影時代起就盡量迥避使用內置閃光燈,室內光線不足寧可使用夜景功能來提高感光功能。現在用上了400萬像素級的數碼像機,感光性能獲得了極大提高,壹般光線條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來,更是變本加厲,把“強制不閃光”優先作為室內外攝影的壹種基本手段了。但是這並不說明閃光燈就沒有用了(光線太差時妳當然還是非用它不可),當然,我非攝影大師,更非使用閃光燈高手,在這方面也可能矯枉過了正,如有不妥之處,請影友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