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雲遊”山西十大古關隘 雄關古道鍛造長城文旅新品牌(上)

“雲遊”山西十大古關隘 雄關古道鍛造長城文旅新品牌(上)

雲遊山西·十大關隘 關隘的設置在我國由來已久,古代關隘出現在夏、商、周三代,最早的用途是朝廷在邊境上所設的收稅關卡,後隨著關隘與長城的有機結合,成了抵禦外來之敵的屏障。 山西長城的修築史,上起戰國,下迄明清,幾乎涵蓋中國修築長城的所有 歷史 時期。又因山西特有的以表裏山河為特征的地形地貌,所以,名關險隘在山西的分布有史以來尤其密集。 如今, 長城和關隘,已經變成壹份獨特的文化遺產 。平型關、殺虎口、雁門關、偏頭關、寧武關、娘子關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長城和關隘地標。本期《山西青年報》帶妳“雲遊”山西十大古關隘,感受長城最絢爛的遺存,聆聽長城最精彩的故事。

雁門關 天下第壹關半部華夏史

雁門關,位於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裏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壹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是世界文化遺產萬裏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塞北遊牧民族區與中原農耕區的分界地。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裏多。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墻和25道小石墻,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門關景區是以雁門關軍事防禦體系 歷史 遺存、遺址為主要景觀資源的邊塞文化、長城文化、關隘文化的 旅遊 區,蒼涼、凝重、雄渾、大氣的邊關特色風情 旅遊 資源,展現了這座 歷史 名關的功能作用和興衰歷程,也講述著3000多年來的滄桑 歷史 和風雲際會。雁門關與新廣武口相接,新廣武口處於兩山之間,東西兩側有長城遺跡。

當前,雁門關景區正積極開展5A復核專項行動,全方位進行對標自檢自查工作。除每日定時消殺,所有遊客均經過核驗雙碼、體溫檢測、實名登記等流程進入景區。 日前,山西省文化和 旅遊 廳 調研組在雁門關景區進行調研時要求, 要進壹步突出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充分盤活景區資源,講好雁門故事;要把握太忻壹體化經濟區建設的良好機遇,拓展 旅遊 項目,豐富 旅遊 業態,做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工作,依托雁門關整體帶動全縣及鄰近縣市的文旅產業活起來、火起來。

平型關 歷史 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明正德年間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後改今名。 歷史 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圍900余丈,南北東各置壹門。“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八路軍軍歌》中所唱的就是平型關大捷。這場激烈的戰鬥就發生在大同市靈丘縣與忻州市繁峙縣的分水嶺上,明代內長城的重要關口——平型關。

平型關北面有恒山,南面有五臺山,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兩山之間有壹條不是很寬的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低地中的隆起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曾在無數戰爭中發揮著防禦作用。平型關戰役遺址內保存有115師指揮所(關帝廟)、平型關戰役指揮所在地等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等。1969年,在此建立了平型關戰役紀念館。目前,平型關景區臨時關閉維護中。

自2006年起, 靈丘縣連續舉辦了十三屆平型關文化 旅遊 節,打造靈丘 旅遊 品牌。 文化節以“紅色平型關”品牌為龍頭,以縣城傳統廟會、物資交流活動為基礎,開展紅色文藝進景區、 旅遊 推介會、實景演出、民俗非遺文化展演等豐富的活動,全面展示靈丘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 歷史 遺產、自然景觀等 旅遊 資源,將平型關紅色 旅遊 與傳統文化交流相融。

殺虎口 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

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塞上綠洲”右玉縣境內,緊鄰晉蒙兩省交接處。這裏的古長城關隘卻有青蔥點綴。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遊人的增多,右玉殺虎口的西口古道也熱鬧了起來。 明朝大同鎮七十二城堡的右衛城說的就是現在的右衛鎮,有名的殺虎口就在這裏。《明神宗實錄》記載“大同殺胡口為雲中第壹要沖地。” 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壹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裏。

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殺虎口。 殺虎口是明清山西 歷史 的縮影,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 遊人來到這裏,登上古長城,壹覽邊塞風光。此外,遊人還可以到右玉長城 歷史 博物館,了解這座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感受這裏的多元文化。

據了解,右玉縣堅持以生態為特色、文化為內涵、 旅遊 為載體,先後開發了殺虎口風景名勝區、南山森林公園、右衛古城等壹批景區景點,承辦了二青會馬術項目比賽,創新和推廣了“西口 風情生態文化 旅遊 招商系列活動”“西口風情冰雪嘉年華”兩大品牌 ,舉辦了國際賽馬公開賽、生態國際馬拉松、全國公路自行車聯賽等各類文化 體育 活動, 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生態文化 旅遊 產業體系 ,為持續叫響春有探春之旅、夏有避暑之旅、秋有豐收之旅、冬有冰雪之旅“ 四季之旅 ”生態文化 旅遊 品牌註入了新動力。

偏頭關 明長城外三關之首

偏頭關,位於忻州市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偏關縣境內,內長城和外長城交匯的地方在柏楊嶺堡,始築於明朝弘治二年,堡內獨存的那座空心敵樓,人稱“九窯十八洞”,外觀獨特。 忻州市偏關縣,有“晉之屏藩、三關首鎮”之稱。

這裏是內外長城相匯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偏關境內處處設關,步步設防,墩臺多達上千座,城堡多達40余座,長城遺址密度居全國各縣之最。 來到堪稱長城博物館的偏關縣,絕對要去“館藏”之壹的水泉堡看壹看。水泉堡建於明朝宣德九年,位於偏關縣城東北處,與內蒙古清水河縣北堡鄉僅隔壹“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相傳,北宋楊家將曾率兵駐紮於此。

2020年,晉北傳統四合院“偏頭關”院落落戶忻州古城中心地帶,這是偏關縣全力打造的集文化展示、非遺傳承、餐飲住宿為壹體的主題院落,有效提高了遊客的獲得感。

如今,在 偏關縣開通運行的“長城壹號” 旅遊 公路,將境內的滑石古城堡、草垛山古城堡、水泉堡、老營古城堡等名勝古跡串聯起來 ,沿線還建設了自行車慢享道、自駕車營地、帳篷營地、觀景臺和漫遊步道等,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偏頭關的長城文化。

寧武關 明長城段唯壹水關

寧武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寧武關曾與偏頭關、雁門關聯結成內長城壹線,是橫亙晉北五百裏的壹道巨大屏障。因其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之說。值得壹提的是,寧武關建在恢河河谷中,是中國明長城段唯壹的水關。

寧武關是三關中歷代戰爭最頻繁的關隘,為農耕民族抵禦遊牧民族的劫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寧武關千百年來的戰爭紀錄中,最後壹場大仗發生在明末崇禎年間。當時,李自成奮戰七晝夜,以慘重的代價,擊敗鎮守雁門關的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如今,在寧武恢河東岸,仍有周遇吉之墓,為磚石所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