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非洲投資建廠要註意什麽?
到非洲開礦建廠,創辦實體,才真正算得上對非投資,與對非商貿相比,要有相當的資金投入到不動產的建築中,萬壹投資失敗,無法帶走,只好放棄或賤賣,但高風險伴隨高利潤,投資非洲是大勢所趨,更受非洲國家歡迎投。如今,部分非洲國家政府對中國商品的進入已不抱熱情,相反,他們急切地希望中國企業來此投資辦廠,引進中國的資金和生產技術,帶動生產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緩解就業壓力,實現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國人欲在非洲長期發展,應做好投資辦實體的心理準備。在對非投資方面,有三個問題要特別註意:其壹,投資環境問題。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國家是世界上公認的腐敗最嚴重的地區,也是投資環境最糟糕的地方,外方進入非洲投資,情況比想象要復雜,除了壹些顯而易見的風險外,尚有不少難以預測的制約因素。所以,投資環境成為制約外國實業家跨進非洲大陸的“瓶頸”,同時也是進入後“水土不服”的原因。其二,原材料缺乏與行業配套問題。現代企業的生產和發展,不但要考慮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原材料,還需要社會的不同分工、高度協調與產業間的相互配套。企業好比壹棵大樹,它除了要適應所在國的天氣、土壤等投資環境,更需要與自身利益戚戚相關的根系來支撐。比如說企業到非洲開辦壹家運動鞋廠,自然需鞋帶、相關布料、小鐵環、膠鞋底等提供配料的廠商來支持,而這些實體再往下分,又涉及到紡織、印染、橡膠、鐵藝等行業。這些問題在中國已不是問題,但對於制造加工業幾近空白的多數非洲國家來說,會讓投資者陷入孤掌難鳴的困境。其三,流通商品的沖擊問題。現在,全球商品流通的速度很快,中國內地某個鄉鎮企業今天出廠的產品,有可能在壹兩個月後就擺在非洲荒原的壹家孤獨的小店裏。如果企業歷盡艱辛最終投產,生產出的產品成本價卻高於市場同類商品的流通價格,那麽,他的投資行為將毫無意義。所以,所在國對於制造業是否制定有保護和優惠措施及其實施力度如何,將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善於市場調研,發現問題,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備而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盡量去規避風險。對於上述問題,筆者給出相應的建議供參考。毋庸置疑,非洲許多國家確實存在投資環境很不完善的事實,但我們不能因此裹足不前,也應看到事情積極的壹面以及這些現象下隱藏的巨大的商機。據美國商務部調查,近年來在非洲的投資者,年均獲得投資效益高達36%以上,而在亞洲為16%,全球平均為14%。此次中國政府成功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鼓勵有實力、有技術的企業赴非投資,說明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將工作做到了前面。若等到壹個國家的投資環境完全成熟後再去投資,商機早就消失殆盡了。中國中小企業在非洲創辦實體,盡量選定原料在當地價廉易取、不涉及或牽扯相關配套產業較少的行業,以適應在非華商普遍處於單打獨鬥的境況,這也是為什麽強調開發非洲資源產業的原因。對於缺乏原材料的產業,筆者認為,以境外帶料加工貿易或組裝的方式作為實體制造產品的初級階段,或許更符合企業在起步時的現狀。例如,開辦壹家運動鞋廠,某國海關規定原材料的進口關稅是5%,成品鞋作為消費類物品進口關稅為35%,這裏面的差價值得考慮,況且壹個貨櫃的原料因充分利用空間,可以加工出遠多於壹個貨櫃的鞋子。待企業規模壯大、熟悉當地的投資環境後,逐步延伸自己的產業鏈,培育行業的加工基地或組建聯合體。也就是先組裝加工,後制造。企業在決定對非投資、進軍制造業之前,最好做到貿易先行或稱之為貿易探路。現在到海外做實體,動輒涉及上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資產,若決策失誤,損失將是慘重的。所以,企業可以考慮先到投資國設立貿易公司或辦事處,熟悉環境,進行市場實地調研,避免紙上談兵,在貿易過程中發現問題,仔細論證投資項目的可行性。也就是先貿易,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