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用工荒調查:用工歧視成重要原因
記者采訪發現,每年的“用工荒”壹般在春節前壹星期出現壹波高潮,春節長假後兩三天出現另壹波高潮,元宵節後逐步歸於平靜。農民工潮汐式遷徙、企業招工與農民工返城之間的“時間差”,恐怕是造成這壹現象的直接原因。
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主任張寶穎認為,“用工荒”稱為“節後荒”更為準確。制造業企業春節後都缺員工,廣州節後招工需求15萬人左右,但壹個月內慢慢會補充上,恢復常態,日常實際招工需求維持在3萬人左右。
許多在生產壹線就業的農民工向記者表示,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壹年壹度春運,好不容易回到家鄉,渴望享受難得的親情鄉情和閑暇時光,節後不再像過去那樣急於返城求職,許多人過了元宵節才出門。而企業急於開工,遵循“三六九往外走”的民諺,春節長假壹過即展開招工,自然會撲空。
第壹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在佛山市三水區新明珠陶瓷集團擔任銷售經理的胡小燕說,以她所在的企業為例,盡管春節假期剛結束時全廠區冷冷清清,但元宵節過後工人基本都會返回崗位就業,“年年都是如此,企業早已經習慣了。集團春節前就會儲備壹批產品,應付春節後的銷售。這已經成為慣例了。”
然而,在壹些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新的“時間差”因素出現了,這也是今年引發所謂東西部地區“農民工爭奪戰”的重要原因。
在勞動部門工作了近20年的佛山市南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業科科長黃煒說,在廣東南海,過去的支柱產業是五金、印染、陶瓷、建材、紡織等,而新壹輪產業投資重點已轉移到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而在安徽壹些縣市,近年來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服裝、玩具、機械加工和電子加工,用工需求加大,兩地的用工需求出現了“錯位競爭”。
華南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說,內地同沿海的“農民工搶奪戰”,有利於加快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新興產業跟傳統產業“搶人”,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搶人”,有利於產業優化,這是壹種可喜的現象。“用工荒”兇猛 力促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透視用工荒:長三角企業上門招工首遭婉拒長三角遇嚴重用工荒 南京上萬崗位招工不足壹成廉價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 用工荒節後繼續上演新華時評:用工荒暴露農民工難融城市的殘酷現實
用工歧視導致的“用工荒”
盡管壹些企業高喊“用工荒”“招工難”,但是記者走入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廠區,走入當地的商場食肆,那裏的工人、服務人員往往是清壹色的年輕人。妳也許會納悶:年紀大點兒的人幹啥去了?
如此使用勞動力的現象很普遍:壹些城市的街頭,壹個十字路口4條人行橫道,站著8個交通協管員。
這些原為解決“4050”人員就業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如今大量被高中以上學歷的青壯年擠占。在廣州的中高檔住宅小區,每棟樓樓道口24小時三班倒地站著壹個青年保安,人力資源投入可謂過於充分。
專家認為,所謂的“用工荒”,嚴格來說應該叫“青壯年員工荒”,實際上是用工“歧視”造成的。諶新民說,不少企業的勞動力消費模式,是招收二十歲左右的單身青年男女,讓他們吃住在集體宿舍,壹天工作12小時,壹個月休息兩天。壹些企業出於管理等考慮,專門招女工,年齡、性別甚至地域歧視十分明顯,嚴重限制了我國勞動力供給的空間,加劇了所謂的“用工荒”。
廣汽本田有限公司總務部部長賴博軼說:“我們許多工人就在生產線上壹直幹到退休。可壹些企業非要18歲到25歲,招工能不難嗎?”
用工不經濟導致的“用工荒”
記者調查發現,與上述的用工歧視相比,不少企業在市場環境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在用工過程中“精打細算”,造成了農民工就業“大進大出”的現象,也是導致“用工荒”的壹個重要原因。
廣東省勞動部門統計,珠三角企業每招進壹個工人的同時,有0.73個工人離職。
佛山市南海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莫穎文說,不少企業之所以喊“用工荒”,與企業普遍遭遇的招工成功率、流失率“雙高”有很大關系。“現在企業是常年有缺口、隨時在招工。同壹個就業崗位,壹年招工兩次甚至三次,這也使得用工需求被兩三倍地放大。”
企業為何難以留住員工?壹些企業向記者反映,這與當前全球市場態勢變化有關。目前,紡織、服裝、玩具、日用電子消費品等行業的訂單越來越小、越來越急。面對這壹狀況,企業不願承擔過多養人的成本和風險,往往采用“接到訂單才招工,招不到工就拒單,訂單完成就炒人”的臨時性用工模式,於是企業工人每年大進大出,訂單壹來四處“搶人”,高喊“用工荒”。
還有壹種情況是,壹部分企業為了規避法律責任,降低用工成本,壹方面拒絕與員工簽訂長期合同,堅持“壹年壹簽”甚至不簽合同;另壹方面大喊“用工荒”“招工難”。這樣壹來,缺乏保障和歸屬感的農民工就很容易跳槽,導致了流動率大增。
黃煒指出,企業“精打細算”的用工方式,從社會用工來說是“不經濟”的,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片面追求利潤增長,而忽視就業穩定這壹社會效益的傾向。
諶新民認為,很多產業特性就是就業不穩定。有訂單就招工,沒訂單就炒人,遭遇金融危機就讓農民工返鄉,這種以就業不穩定性為代價的經濟增長,在成熟社會是不可接受的。
專家指出,地方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不僅要考慮能帶來多少GDP增長和財政收入,還應考慮能帶來多少高質量、穩定的就業崗位;同時,還要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加強企業員工社會保障、專業技能培訓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