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115億、亞洲糖王、酒店大王,這個97歲的老人太牛了
前段時間,福布斯公布2020年馬來西亞富豪榜。由於馬來西亞經濟持續放緩,加上新冠病毒的沖擊,富豪榜上的“玩家”進行了壹次大洗牌。
但有壹位,穩如泰山,絲毫不受大局勢的影響,連續20年蟬聯馬來西亞首富。
他就是——身家高達115億美元,97歲仍在商界擁有壹席之地的郭鶴年。
1950年,建立馬來西亞第壹家制糖廠,他被譽為“亞洲糖王”。
1971年,進軍酒店業,設立世界第壹家香格裏拉酒店,“酒店大王”名號家喻戶曉。
1984年,大舉投資中國,花5.3億美元建立中國第壹個國際貿易中心,僅靠國貿收租郭鶴年每年就有50億美元的收入。
1993年,涉及傳媒影視行業,從英國人手中收購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成為世界赫赫有名的“傳媒大亨”。
……
作為全球百大富豪的大馬首富,郭鶴年身上有著太多標簽和光環。
每壹個標簽可謂是含金量十足,而每壹個光環背後,都隱藏著壹段段鮮為人知的辛酸史。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富人家的孩子早立業
中國改革開放前夕,許多難民和勞工為了討口飯吃,紛紛選擇“下南洋”,而在這些普普通通的難民中,就有來自福建福州市的郭欽鑒,郭鶴年的父親。
1909年,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還是個16歲的少年。為了謀生,他背井離鄉,從中國福建來到馬來西亞。
當時,郭欽鑒的幾位哥哥在馬來西亞已經小有成就,經營著壹家名為東升的公司,壹個兩層小樓的雜貨店,主營糧食、大豆、糖等生意。
剛到馬來西亞的郭欽鑒,還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麽,便聽從哥哥們的安排,暫時在東升公司幫幫忙,做個搬貨店員。
時值世界第壹次大戰,馬來西亞的香料供不應求。郭欽鑒瞄準時機,通過米糖和大豆生意,賺到了第壹桶金。
1920年,小有成績的郭欽鑒和同鄉鄭格如結婚,在1923年生下了郭鶴年,郭鶴年排行老三,前面還有兩個哥哥。
出生於富商家庭的郭鶴年童年過得並不輕松,在自傳中郭鶴年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童年:“從我記事起,只有哭泣和心碎的感覺……”
郭欽鑒和鄭格如是典型的“嚴父嚴母”。郭欽鑒身處動蕩的時代,深知知識能給人帶來的力量,於是在郭鶴年開始識字時,除了老師的家庭作業,郭鶴年還要完成郭欽鑒給他布置的作業:
流利背誦五篇古詩
完整默寫十篇英語課文
能夠快速運算二元壹次方程
……
而鄭格如就充當了郭鶴年的“家庭教師”。
雖然身在馬來西亞,可鄭格如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
鄭格如會給兒子們講中國各種傳奇故事,從越王勾踐到鬼谷子、孫臏,從小對中國傳統文化耳濡目染的郭鶴年,立誌向古人學習,做個隱士,低調行事。
雖然自己是商人,但郭欽鑒並沒有讓郭鶴年踏“這趟渾水”,而是希望他多讀書,於是便送他到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深造。
但入學半年,日軍便入侵馬來西亞新加坡。那時,剛好正逢學年考試,郭鶴年在炸彈巨響的環境中備考到淩晨兩點。
考完試後,學校宣布停學,遣散所有學生回家。但由於日軍迅速推進,郭鶴年被迫與家人失去聯系。
2015年接受《對話》欄目采訪時,郭鶴年回憶那段時期,說到:“接下來的3年10個月裏,我們被迫在日軍鐵蹄下生活,期間所有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人民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度日如年,日軍的野蠻殘暴罄竹難書。”
郭鶴年的家人也沒能逃過日軍的魔爪,三伯郭欽端不幸病逝,堂哥郭鶴青被日軍拘捕,東升公司被迫停業。
家族企業的重擔壹下子就落在了郭欽鑒肩上。
郭欽鑒也沒有讓家族失望。戰後初期,馬來西亞消費品稀缺,當局實施物品統制。
任米糧統制官的達圖翁與郭欽鑒私交甚好,於是他將采購大米和糧食的工作交給了郭欽鑒。
有了這層關系,郭欽鑒壟斷了馬來西亞大米和面粉市場,又將“東升公司”的名牌打響了。
東升公司也成為日後郭鶴年及其兄弟們創立龐大企業王國的橋頭堡。
這時,郭欽鑒意識到,如果沒有快速培養下壹代人,郭氏的財富恐怕也留存不久,於是,他開始讓三個兒子進入商業領域。
1947年,郭欽鑒給郭鶴年十萬馬幣創業,郭鶴年只身奔赴新加坡,以這十萬馬幣作為投資資本,創立了力務克公司。
這壹年,他將從小跟在爸爸身邊學到的商業知識,大膽地運用於實踐中,並漸漸積累了豐富的從商經驗。
1948年,父親郭欽鑒去世,留下了生意蒸蒸日上的東升公司。
母親鄭格如害怕“兄弟爭家產”的狗血戲份會在“鶴”字輩後代間上演,於是鄭格如建議,郭家第二代把家族資產聯合起來,***同建立壹家公司。
壹年後郭鶴年與兄弟們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由於兄弟當中只有郭鶴年有豐富的從商經驗,於是25 歲的郭鶴年被推舉為董事主席,開始領航郭氏企業這艘商業巨輪。
沒有什麽就做什麽
在郭鶴年的經營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越做越好,但沒過幾年,悲劇重演。
1952年,郭鶴年的二哥郭鶴麟參加了“馬***遊擊隊”,遭到了英殖民政府的殺害。
事後,郭鶴年壹家人都受到了當局的監視,無奈之下,郭鶴年只好暫逃到美國躲避壹陣子。
1957年馬來西亞宣布獨立,而屬於郭鶴年的機會也來了。
當時因為大馬剛獨立,因此消費品市場壹片蕭條,尤其是在煉糖廠上更是沒人涉足。
而郭鶴年也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與聯邦土地發展局合資成立了馬來西亞第壹家煉糖廠。
為了方便煉糖廠提取材料,1968年,郭鶴年大量種植甘蔗,開設甘蔗種植園,儲存了大量的原糖。
兩年後,郭鶴年便拿下了馬來西亞糖業80%占比,建立了壹張完整的東南亞“蔗糖銷售網”,收獲頗豐,賺得盆滿缽滿,也因此得名“大馬糖王”。
1979年,郭鶴年更是靠著獨特的商業嗅覺,在糖價上漲前大批量購入食糖,此後再高價賣出,壹躍成為“亞洲糖王”,也因此成為了享譽世界的商業風雲人物。
由於郭鶴年的舉動,當地商家覺得糖業有利可圖,個個都開始煉糖,都想來糖業分杯羹。
郭鶴年心想,過不了多久,自家的制糖廠的優勢便會煙消雲散,自己不能就此高枕無憂,讓郭氏的腳印遍布各個領域,站在各個領域的前頭,才是最安全的。
七十年代初,亞洲局勢大體穩定,經濟發展迅速,郭鶴年又註意到 旅遊 業將是壹個重點發展區域。而酒店則是 旅遊 業的發展工具之壹,環太平洋區域擁有促進 旅遊 業成長的最大潛能。
於是1971年,郭鶴年投資1.6億建立了當時新加坡最豪華的酒店—香格裏拉酒店。
當時香格裏拉酒店壹度成為新加坡盈利最高的酒店之壹。
郭鶴年趁熱打鐵,隨後便在馬來西亞、中國、泰國等多個國家建立了香格裏拉大酒店,使其成為了壹家跨國連鎖豪華酒店。
香格裏拉酒店甚至成為中國香港地標性建築。當時為了在香港建立香格裏拉大酒店,郭鶴年花了1.63億的價格買下了維多利亞港的壹塊土地。
建成後,該酒店也為郭鶴年帶來了不小的收益。
如今,香格裏拉大酒店早已成為了國內外享譽盛名的連鎖酒店品牌,郭鶴年也因此而被冠上了“酒店大王”的稱號。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郭鶴年利用在糖業上積累的資本,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之勢將觸角伸向銀行業、地產業、傳媒等領域。
有著敏銳洞察力的郭鶴年註意到,香港是國際經濟、貿易、金融、交通、信息的中心,對郭氏企業王國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加上當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政府好在競賽,看誰能從財富創造者身上征得更多的稅。
“兩國均對我們的利潤征收懲罰性的稅率,如果妳賺了1元,基本上只能剩下0.5元。”
於是,1974年郭鶴年有意將發展重心轉移至中國香港,郭氏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陸陸續續移居香港,成立嘉裏集團。
雖然已經在香港建立了香格裏拉大酒店,但郭鶴年覺得遠遠不夠。
有錢不是最重要的,掌握話語權才是最關鍵的。
上世紀90年代,郭鶴年再次巨資收購了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和香港TVB等媒體,進軍媒體界,成為了新任的香港“傳媒大亨”,從而通過媒體輿論,來為郭氏企業發展作勢。
涉足了中國香港,郭鶴年也逐漸向大陸發展。
1988年,嘉裏集團開始向中國大陸投資。在沿海和內地三十個城市投資發展數十個項目,有植物油、糧食加工、香格裏拉酒店、房地產、可口可樂飲料。
而嘉裏集團旗下最為大家熟知的品牌—金龍魚,讓公司收入持續增長,2019年,單是金龍魚,就讓嘉裏集團收入1707.43億元,是茅臺收入的兩倍,海天味業的八倍。
憑著金龍魚食用油的收入,郭鶴年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排名第104位,財富值128億美元。
做生意要打大算盤,不能打小算盤
之前,網上曾流傳著壹個段子:
“在郭鶴年家族旗下,不僅有著妳每天上班的北京國貿,還有妳每天要吃的金龍魚食用油,以及妳出差要住的香格裏拉酒店。”
郭鶴年能將郭氏企業做到這種程度,可不僅僅是壹個“富二代”的名號能簡單解釋的。
郭鶴年曾說,“做生意壹定要有膽量,但是膽量得對生意,別對人。”
1973年4月,郭鶴年接到壹個特別的任務。
中國華潤公司找到他,告訴他國家現在很緊張,大量缺糖,而且錢也比較缺,希望他幫忙,低價從國際市場買30萬噸的糖,同時也買壹些期貨在行情波動時進行套利。
雖然郭鶴年當時已是世界頂尖的“糖王”,可手上沒有這麽多貨可以賣給國家。
到外面買的話,郭鶴年只怕消息壹公開,糖價立馬上漲20%到25%,畢竟30萬噸可不是個小數字。
但郭鶴年毫不猶豫答應了,他心想國家正處於困境中,自己本就是中國的壹份子,壹定要幫壹把。
“這個忙我壹定幫,但我們都得非常之抓緊,要想得快,做得快。”
保險起見,郭鶴年還把自己的生意凍結起來,專門用壹兩月時間來替國家解決這個問題。
之後郭鶴年認為,只有去巴西才能買到這麽多糖。
但作為“亞洲糖王”的他太顯眼,如果親自去壹定會引起猜測。
恰逢兩三周後,日內瓦有個大規模的國際糖業大會。
而低調行事、很少在鏡頭面前活躍的郭鶴年卻立刻決定:派人到巴西去買糖,自己則特意報名去參加這個會議。
“我想,我和他們壹起開著會,他們就不會想到是我在買糖吧。”郭鶴年回憶。
在日內瓦的郭鶴年,壹邊和國際同行推杯換盞、觥籌交錯、“虛情假意”,壹邊抓緊部署和跟進著巴西的行動,“每壹天都很緊張,過得提心吊膽”。
有壹天,壹位英國商人把郭鶴年拉到壹邊,很神秘地跟他說:“妳知道嗎?最近巴西很奇怪,兩三個從來沒見過的、很年輕的亞洲人,天天在糖區進出,好像有大事要發生。”
這可把郭鶴年嚇了壹跳,但還要裝著很詫異也很重視的樣子回應道:是嗎?妳還有什麽行情、什麽消息,壹定要告訴我啊。”
轉身,則是壹身冷汗。
壹戰下來,他不但成功用低價為中國解決了30萬噸食糖,還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了500萬美金。
197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是:-8100萬美元。郭鶴年壹下子就為中國贏來500萬美金,壹下超過舉國的外匯儲備,絕對是雪中送炭。
但郭鶴年自己,卻沒從這麽大的行情中賺到壹分錢,相反還丟掉兩個月的生意。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掙錢。”郭鶴年說:“但我不能那麽做。因為這樣就是對中國的不忠。這樣說,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則是,即使壹個普通的生意,妳答應了人家,也不應該跑兩匹馬。”
能為中國賺來500萬美元,既是郭鶴年壹次膽量釋放的表現,更是郭鶴年有原則的體現。
答應了人家就要全力以赴做好,為人家好,而不是想著自己能不能鉆空子。
通過這次事情,郭鶴年雖然丟了兩個月生意,但郭鶴年收獲了中國的信任,也悄悄地將目光投向中國大陸。
1974年,郭氏兄弟旗下的嘉裏集團在中國成立了嘉裏糧油中國有限公司,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龍魚”成功打開了中國市場。
1984年,嘉裏集團斥資5億美元在北京建起了當時最高的國貿中心,而這壹舉動在別人看來,郭鶴年傻得不行。
當時,中國還處於恢復狀態,投資環境很不完善,將錢投入中國市場,等同於將石頭扔進大海,用力大,回報小。
而其他商人紛紛將錢放到海外,在海外賺得盆滿缽滿。有的商人甚至笑話郭鶴年,做了看不到頭的生意,等著虧吧。
可郭鶴年什麽都沒說,壹心默默地在中國大陸搞事業,他也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慢慢“等風來”。
郭鶴年說,“大算盤我會打,但小算盤,我不打,也打不到那麽精。”
打大算盤,不打小算盤,這壹直是郭鶴年的生意之道。
就這樣,在郭鶴年的帶領下,壹個龐大的商業帝國慢慢建立起來了。
郭鶴年也開始成為各大富豪榜單的常客,並常年穩居華人富豪前十位。
如果妳要問,當時做生意的人那麽多,為什麽偏偏只有郭鶴年當起了馬來西亞首富?
或許是郭鶴年的“人生船長”母親鄭格如的影響,
郭鶴年辦公室桌上壹直擺著壹塊鐵板,鐵板上有壹段話,那曾經是母親鄭格如在世時刻下的。
“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不為自己求利益,但願大眾***安寧。”
母親鄭格如對郭鶴年的生意之道影響極其深刻。
亦或是郭鶴年引入商道的父親郭欽鑒對他的影響。
“由於父親是壹位商人,諸如‘商業道德’、‘誠實’、‘壹言九鼎’是他經常提到的詞匯,這些都對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但最重要的還是,郭鶴年幾十年在商場上寵辱不驚的氣魄、他做人的底線才真正決定了郭鶴年的壹生。
在《郭鶴年自傳》裏,郭鶴年說:“只要做到謙虛、正直、不欺詐、不乘人之危,這世界上就有做不完的生意。我即使掌握了很多市場資訊,也從不胡來。我是壹個堅信原則的商人,所以大家都挺喜歡我。如果算錯了利潤,我們會馬上退回,從不爭辯。”
--END--
作者:羅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