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蔣介石日記解讀

蔣介石日記解讀

二戰中,希特勒在與斯大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僅僅兩年便悍然毀約,大舉出兵蘇聯。

如果沒有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浴血抵抗、再加上蘇聯的寒冬天氣給力,誰也說不準納粹這個全人類的災難會肆虐到什麽時候。

那麽在希特勒的瘋狂計劃中,排在蘇聯之後的下壹步目標是什麽?

正當納粹德國與蘇聯之間的戰事相持不下、勝負天平撲朔迷離那幾年,蔣介石看待德國的態度也正在發生幾乎180度的大變化。

曾經壹度,中德之間即使說不上友好夥伴,至少也算各取所需。

有訪問、有條約、有軍事顧問、有軍品交易,甚至在希特勒上臺期間,出於德國自身利益考慮,在中國相關事務上也曾經和日本站過不同立場。

也正是由於這壹系列原因,蔣介石曾經把德國視為斡旋幫助的重要國際力量。

但所有信任的基石都在德國承認汪偽政府之後全部歸零,甚至都到了1942年,德國還試圖勸誘中國“突攻印度,與德合作”。

6月,蔣介石在日記裏寫下了“對德國路線,勿再 探索 為宜”的文字,作為對自己的備忘和提醒。

他對德國萌生不信任和警戒心態,是否因為發現了希特勒的計劃中,蘇聯之後的下壹步目標也包括中國?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來看,至少在軍事層面的計劃中,中國並不是直接目標。

曾任日本大正、昭和時期外交官、戰後成為甲級戰犯的 重光葵 ,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就曾披露過希特勒的計劃。

希特勒要求德軍拿下蘇聯之後,大軍向南進發,從烏克蘭進攻高加索先控制石油,並可斷絕英美從波斯灣支援亞洲的通路;接著,再進壹步將德國勢力延伸到中亞細亞,並南下印度洋,與印度方面的日軍形成呼應。

在德軍將領 弗朗茨·哈爾德 (於1939年至1942年間擔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日記等資料中,也可以找到與此印證的信息。

而且不光德國,日本軍部在這壹點上的規劃與希特勒也是壹致的:哪怕日本海軍都遭遇了中途島之敗,仍然不死心地力勸德國繼續抽調軍力進攻高加索。

然而,即使中國並不在德軍直接計劃的清單上,但自從蘇德開戰的那壹天起,實際上就預示著戰火已經從歐洲延燒到了亞洲。

對與蘇聯直接接壤的中國而言,必然產生牽壹發而動全身的效應,這也就是蘇德拉鋸戰那段時間裏,蔣介石國民政府與德國關系急轉直下的真正原因。

在中國第二 歷史 檔案館馬振犢主編的《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壹書中,曾經把 “九壹八事件” 之前的中德關系概括為“單純而完美的關系”。

所謂“單純而完美”,大概是指當時的德國不但沒有露出打中國主意的苗頭,甚至還能提供壹些中國所需要的東西。

早在1926年底,曾受德式教育、當時正在中山大學任教的朱家驊就向德國工程學會會長考拉德·馬特楚斯去信求援,希望他設法幫忙,為在廣州創建兵工廠壹事推薦專家。

這封信到了德國之後,牽涉的範圍和影響力產生了滾雪球式的擴大——據記載,朱家驊曾經被介紹給德國軍方的高級將領,對方又向他提供了軍事顧問的推薦名單。

此事由小變大的過程也可以折射出德國在亞洲布局的想法、對中國所持的態度,雖然當時離希特勒上臺還很有壹段時間。

但實際上希特勒上臺初期的對華態度,與其前任並沒有南轅北轍式的區別。

幾經周折獲得推薦、並最終前往中國獲得任用的是壹位名叫 馬克斯·鮑爾 的上校。

為了避人耳目,他裝扮成某艘德國貨輪上的通信官員,取道香港前往廣州。

在明面上,邀請鮑爾是為了請他為華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建議;但實際上,在鮑爾托朱家驊侄子帶去的第壹批文件中,就包括了“如何建立現代化軍隊”的章節。

而且,在前往中國之前,他還專門去拿下了容克斯飛機公司和厄爾康軍火企業的在華獨家代理人授權。

這樣壹看,鮑爾到中國之後扮演什麽角色實際上已經昭然若揭,也為此後持續多年的中德關系打了個相當具體的樣板。

成功拉上了這條線的朱家驊,直到中德徹底斷交前夕,壹直都還是蔣介石身邊親德壹派的代表。

1934年8月下旬,執掌財政事務的 孔祥熙 壹手主持簽訂了《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由於執行方為合步樓公司,這個條約也被稱為 “合步樓條約”

在該框架下,德國獲得了鎢砂、錳砂等戰略性原料和農產品,而中國則獲得了急需的工業產品,尤其是軍需品。

俗話說“打仗就是燒錢”,壹旦納粹德國催動它的戰爭機器,事關軍備的鎢錳等原料更是至關重要。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之初,德國曾經對日本在華的軍事行為表示“不支持”,日本提出要德國停止在華軍售、撤出軍事顧問,德國也同樣聽而不聞。

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取來自中國的礦產品和農產品,希特勒甚至還親自下令,要求按照“合步樓條約”的約定,盡快把武器運到中國去。

蔣介石由此對希特勒產生了指望,他曾經主動向德方表明供應各類農產品及礦產的誠意,希冀換取德國不要站在日本壹邊。

當時的駐德大使程天放,更是連中國國內報紙怎麽寫西班牙戰事的新聞都要操心插手,唯恐報紙說錯了話“徒使德義發生惡感”,得罪了德國就大事不妙。

但他們極可能忽略了壹點, 德國之所以對盟友日本的所作所為並沒有全然贊同,並不是因為希特勒特別講究國與國之間的道義,只是因為有德國的利益牽涉其中。

此外,當時的德國先是忙於備戰,而後又將主要精力放在歐洲。

對於暫時無法投放大量軍力的亞洲,自然是對日本進行打壓、防止日本占得太多才符合自身利益。

然而等到德軍將整個歐洲大陸收拾得差不多、只留下壹個英國隔著海峽暫時鞭長莫及,希特勒對亞洲各國的面目也就立刻大不相同了。

在希特勒的這壹計劃中,目標和意圖其實是十分明確的。

他首先打算搶奪到手的,是烏克蘭天然糧倉以及高加索的大量能源資源,其次才是軍事、地緣和政治層面的意義。

只不過在蘇聯大地上,他的這套計劃並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地實現。

依靠著裝備精良的機械化部隊作戰、被後人稱為“閃電戰”的軍事部署,德軍在掃平西歐大陸的過程中並沒有付出太過巨大的代價。

這無疑讓希特勒以及整個納粹德國對自身的估計水漲船高,針對蘇聯的 “巴巴羅薩計劃” 就此出爐。

幾乎就在希特勒將坦克炮口瞄準蘇聯的同時,蔣介石也切實地感受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

希特勒的軍事重心由歐洲大陸轉向亞洲,此前與蔣介石維持的“中德蜜月”假象也就很快消失了。

此前,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已經遵循來自國內的“消極調停”原則,磨了很長壹段時間的洋工。

蔣介石雖然對此極為不滿,但又仍希望能拿到來自德國的軍火、工業品和其他利益,因此仍然抱持著忍耐的態度。

除此之外,蔣介石還壹度將同時代的“認真、勤儉、遵紀、執著”等德國精神作為標桿加以揄揚,認為這是可以針對性改變舊中國“散漫落後”壹面的良方。

他曾經效法德國法西斯建立“復興社”,以“生活軍事化”為標誌意圖提升國民素質並全面控制國家的“新生活運動”背後,也有著歐洲法西斯的影子。

在中德雙方蜜月期,希特勒甚至還向蔣介石贈送了德國國防軍榮譽軍刀和自己的照片。

這樣壹個多年來被蔣介石自己包裝成“完美國度”的國家,壹旦忽然褪去光環,蔣介石自己的判斷力也難免會受到質疑。

蔣介石選擇委屈求全,多少有點胳膊折了也必須藏進袖子裏的意味。

然而到了1941年7月初,也就是德軍大舉入蘇之前不久,希特勒直截了當地承認了汪偽政權。

這簡直就是當面打蔣介石的臉,他認為已經到了忍不下去的地步。

在當天的日記裏,蔣介石寫道“德國太無理性,應斷然與之絕交也”。

甚至到了第二天的日記裏,他仍然在猛力抨擊希特勒近年來的“侮華”操作,認為“若不再與絕交,則國格將有所損”。

這壹次確實對德絕了交,連駐德使館都予以關閉。

到了年底,更是宣布與德、意兩國均處於交戰狀態。中德關系到此裏裏外外已經完全破裂。

在緊鑼密鼓的備戰階段,希特勒認為蘇聯軍隊內部早已腐敗不堪,這場仗只需要幾個月時間,所以不用防備嚴寒的冬季,這就埋下了德軍日後受挫的壹大原因。

與嚴寒天氣幾乎同樣嚴峻的是石油能源問題,現代武器幾乎個個都是吃油大戶,尤其是對德軍這種極其依賴機械化的軍隊而言。

早在1939年開始,德國除了歐洲之外的石油獲取渠道就已經被幾乎完全斷絕。

到後來為了避免德國獲得“二手石油”,德國盟國意大利、被德占領的比利時法國等等也都吃了封鎖。

而德國控制下還有些分量的石油資源國,只有壹個羅馬尼亞,產量也不過美國的幾十分之壹,這就更加重了德國的油荒局面。

這也就是希特勒那句名言的背景——“如果我無法得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附帶說壹句,邁科普與格羅茲尼是北高加索的重磅產油區,那裏出產的石油占全蘇聯的15%。

自1941年6月底,納粹德國開始對蘇聯動手的第壹刻開始,拿下高加索、拿下石油就成了主要目標。

不過由於其他戰略方向的進展不給力,這事壹拖就拖到了壹年後,希特勒才簽署45號指令,針對北高加索的“火絨草行動”正式展開。

這個行動的目標指向黑海東岸,計劃除去蘇聯的黑海艦隊,並把計劃中的產油區掌握到手。

壹旦計劃得手,相當於從蘇聯手中奪到了油源。

只要戰場局面向好,就可望實現希特勒更大的願望,那就是從高加索山經伊朗占領伊拉克,從英國手裏奪取阿拉伯半島。

屆時英美與蘇聯的援助通道也被切斷,大勢就更加偏向德國。

但是,這計劃的副本提前被蘇聯駐瑞典情報站的站長鮑裏斯·雷布金搞到了手,並且使用密電發到了莫斯科。

在這封密電中,雷布金聲稱“德國人已經把高加索的壹切都標到了地圖上”,就連毒氣火箭筒都已經運抵戰場附近。

情報失去先手、又遭到北高加索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雖然成功突破了防線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最終卻仍舊被阻止在北高加索山下的馬爾戈別克,隔著壹條河,但就是攻不到油田。

除了德軍自己的A集團軍群之外,希特勒還調集了羅馬尼亞、西班牙混合軍隊,從克裏米亞半島方向逼近高加索。

對日本,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曾與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會談,要求日本出兵錫蘭、馬達加斯等地區,配合德國針對中東地區和高加索的攻勢。

甚至連對早就翻臉割席的蔣介石,納粹德國也沒有完全死心,戈林派出親信洋克與駐德武官桂永清談判,試圖引誘中國締結《中德軍事密約》。

這個所謂“密約”的核心內容,壹言以蔽之“突攻印度,與德合作”,說白了就是要蔣介石把自己綁到軸心國的戰車上。

也正是這壹消息引起了蔣介石的徹底警覺,他電令桂永清停止 探索 、以“不可轉達”作為答復,這也是蔣介石日記中“對德國路線,勿再 探索 為宜”的直接來源。

由以上細節不難看出,在希特勒的整體計劃中,拿下高加索是具有高度重要性的節點。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納粹德國也算是用出了種種手段。

然而時間仍然壹天壹天地過去,高加索並無突破性進展,德軍在斯大林格勒也陷入了戰爭泥潭,最終希特勒無計可施、只能將原本針對高加索方向油田的軍力調去支持另外壹邊。

到了1943年初, 斯大林會戰 的勝者蘇聯發起全線反擊,到10月獲得了高加索會戰的勝利。

如同此前那句話的預言,希特勒沒有拿下高加索的石油,德國本土的“人造石油”工廠又被英美盟軍摧毀。

這壹切最終導向了1945年爆發的德國燃料危機,加快了“第三帝國”的覆滅速度。

對於整個軸心國集團來說,希特勒雖然做好了打下蘇聯、再去高加索、接著指向印度洋的計劃,但這計劃可說從第壹步就胎死腹中,也導致1943年初成為東西兩大軸心國的倒黴開端。

德日兩國計劃中“會合於印度洋”的美夢從此再也沒戲,之後都陷入各自作戰的命運當中,直至反法西斯聯盟奪取了最終戰的勝利。

大多數 歷史 學家都十分重視蘇德之戰在二戰中的意義,甚至有人大膽推測:假設希特勒當時沒有選擇蘇聯作為目標和敵方,那麽很可能德國不會吐出已經控制的整個歐洲大陸。

當然,在 歷史 這個領域說假設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對於希特勒來說,當初的計劃可能是壹場豪賭,對於納粹以外的整個世界而言,卻意味著連年累月的戰爭、曠日持久的苦難。

無論希特勒當初的計劃是否嚴密、是否具備可行性,然而好消息是他的計劃終於還是以破產告終,以他本人作為旗幟代表的德國法西斯主義也徹底走向滅亡。

《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胡德坤主編;人民出版社;

《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美)柯偉林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日本侵華內幕》,原作名《昭和之動亂》;(日)重光葵著;解放軍出版社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楊天石著;華文出版社

《希特勒企圖侵占蘇聯高加索油田》;常立軍;《新民晚報》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