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二更怎麽讀

二更怎麽讀

二更讀èr gēn

1.典籍

南史·儒林傳·沈洙:“梁代舊律,測囚之法,曰壹上,起自晡鼓,盡於二更。”〔唐〕王維《秋夜獨坐》詩:“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雖是憂愁,讀書還不歇。那日讀到二更多天。”

巴金《抹布集·楊嫂》:“二更的鑼聲響了,我和三哥便把母親抄給我們讀的壹本《白香詞譜》闔了起來。

2.解釋

更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更”的本義壹般認為是更改。又引申指輪換、交替。

又引申指重新。引申指再、又。古代宮中值夜,分為五個班次,按時更換,故又引申指夜間計時的單位,壹夜分為五更。以上讀gēng。“更”又讀gèng。由更替、更換虛化作副詞,指再、又。又表示程度的加深,相當於“愈加”。

3.文字溯源

更通常被認為是形聲字。甲骨文上部為“丙”(像魚尾、器物底座、幾形等,無定說),於此作聲符,丙與更並陽部;下部為“攴”,其字形像手持器械治事狀,表示更字本義與治事有關。至西周金文“丙”上又重出壹“丙”為聲,聲符重疊,多用為“更續”之義。

有的“丙”上加壹橫為飾筆,形旁攴亦或加飾筆,或易攴為辵。戰國時從攴丙聲為主流結構,從又丙聲的也不少。郭店楚簡“更”字異體則改作左右結構,有的在“丙”字增加了構件“口”。小篆也繼承了下攴上丙的結構。隸書為了書寫方便,將部分筆畫合並,使其形聲結構被破壞,變成壹個記號字“更”。

於省吾先生《甲骨文字釋林·釋更》認為更即古文鞭字,其語雲:“甲骨文?字屢見……按?即古文鞭字。《說文》鞭字作?,並謂:‘?,驅也,從革?(便)聲。?,古文?’就古音言之,鞭從?聲,?從更聲,更從丙聲,丙鞭雙聲。

字隸變作更,丙更疊韻。《周禮·考工記·輪人》的‘眂其綆’,鄭司農謂‘綆讀為關東言餅之餅’。按綆從更聲,更本作?,從丙聲。是丙更古通之證。西周金文馭字作?,其從?,乃甲骨文?字的省變。《說文》謂‘馭從又馬’,又乃?形的訛省。西周金文馭字均作?,右從?,用鞭以驅馬。石鼓文馭字作?,右從鞭作?,猶存初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