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真的比《哪咤》差嗎?
壹般認為,《姜子牙》前半段劇情過緩,直接勸退不少觀眾,後半段加快節奏,卻又太過匆匆,壹些挖坑沒填,劇情上有漏洞。雖然動畫特效很不錯,甚至可以說是國漫的巔峰水平,但觀眾更在乎的是劇情。總之,劇情沒有《哪咤》燃,人設也太中規中矩,都是老套路,大部分時間都是用特效來湊,劇情太單薄了,笑點淚點都不如《哪咤》多,沒有哪咤的顛覆性和爆發力。
身為國慶首批觀影的觀眾,感覺《姜子牙》的立意是挺不錯的,裏面涉及了不少哲學難題。比如說經典的電車難題:壹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壹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妳可以拉壹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壹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壹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壹個人。考慮以上狀況,妳是否應拉拉桿?壹個人的生命,跟五個人的生命之間的交換,值得嗎?電影中,就是救壹個人還是救天下人的選擇。電車難題找不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所以,電影中也給不出所有人都喜歡的結局,這不可避免地會讓部分人失望,從而帶來口碑的分化。但這樣的哲學思考,其他電影中少見,我們還是喜歡的,多多益善。
《聖經》中說,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壹座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而神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造塔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那座半途而廢的塔就叫巴比倫塔。巴比倫塔就象征著人與神的直接聯系被斷開。中國神話中,也有絕地天通的傳說。在中國上古時期,人人都可以與天地間神靈相溝通,即地天通。然後有部落叛亂,叛亂部落對神靈不敬,神靈也因此戲弄凡人,比如該下雨的時候下冰雹之類的。叛亂平息後,人皇就命專人掌管四時祭祀之事,斷絕了凡人同天地神靈溝通的途徑,即絕地天通,讓天地各得其所,人間建立綱常。這也是斷絕人神聯系。在《姜子牙》中,即是為了掙斷最後壹根宿命鎖,姜子牙打斷了從人間登向上天的天梯,從而眾生失去了神仙的庇護,卻換來了自由和平。這情節因此相當具有深意。
然而《姜子牙》雖然立意深,可惜故事沒講好。但從故事本身說,也還不錯,但同《哪咤》壹比,差距就出來了。《哪咤》壹開始就出了個太乙真人這樣另類的逗逼,十分 搞笑 ,壹路笑下去,慢慢地感到心酸,感到沈重,直到最後,沈沈積累之下,哪咤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最強抗爭,那宣泄,燃爆了!而《姜子牙》,壹開始就很沈悶,節奏又緩,但特效又占用了大量篇幅,前期的鋪墊不夠,後期的爆發太快太猛,因此生離死別的沖擊力就不大,偏偏還要對生死的場景大加渲染,因此 情感 上的***鳴不夠,看的就很尷尬了。理智上知道那是爆點,電影也把它作為爆點來著重刻畫,特效也是美輪美奐的,應該很精彩的,但偏偏 情感 上沒那麽燃,沒法跟著壹起爆,因此有種嗨不出來的內傷,感覺因此很復雜。細細想來,還是前面積累不夠的鍋:要是特效不那麽多,更多些人物間的互動,多刷些好感度,那生離死別之際的 情感 就會不壹樣,也就看得更痛快些!
《姜子牙》首日票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哪咤》的加成,它作為《哪咤》的續作被觀眾所期待。今日成功,但分化的口碑還是讓它失去了壹部分觀眾。作為封神系列電影,片尾彩蛋卻沒有像《哪咤》壹樣給出下部封神電影。也好,讓劇組人員在拍下壹部封神電影前好好靜靜,吸取下《姜子牙》的教訓吧。
《哪咤》老少鹹宜,不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識;《姜子牙》過於“厚重”,不少人(包括我)不怎麽看得懂。
從藝術角度看,兩部電影不分伯仲,美術以及電影特技配樂配音都是壹流水平;不過,《姜子牙》顛覆性的改編以及敘事手法,更適合電視連續劇,而不應該是動漫。
這個 歷史 上對女人的評價壹直都是病態;自古紅顏多禍水,這是包括妲己、褒姒、楊玉環、西施、貂蟬等等在內的美人們的***同命運,這也是壹種定勢思維。
《封神榜》中,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看到妲己的蛻變——由“人”變成了“仙”,由“仙”而“妖”,由“妖”成了“精”(片中的小九)的幾次轉身。
《姜子牙》裏這壹點沒有交代清楚,觀眾的 情感 難以調動。
除此以外,《哪咤》的主題鮮明——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咤猶如好萊塢大片中的超級英雄,就憑這壹點能夠有票房;
《姜子牙》不壹樣,“不救壹人,怎救蒼生”;救世主終究幹不過個人英雄。
如果評分的話,《姜子牙》與《哪咤》相比在動漫制作方面上肯定高出壹頭;但是,就其故事情節敘事手法來看,兩部電影不是壹個級別。
嗨,新的壹天又開始了,我是妳們的小可愛。
疫情結束之後,作為電影院復工人們最期待的電影之壹,《姜子牙》的首播讓電影院座無虛席,票房取得了很高的成績,甚至打破了國漫《哪咤》的神話,動畫制作令人感到震撼,為何口碑卻持續暴跌?
《姜子牙》的上映意味著國漫動畫制作的又壹巔峰,讓人身臨其境的音效,再加上每壹幀動畫的細心研磨,相信有不少人坐在電影院當中,身上已經不自覺地起了壹層雞皮疙瘩。
《姜子牙》的故事是老掉牙的了,但是作為中國非常成熟的神話故事,盡管翻拍好幾遍,仍然有它獨特的魅力,這部動畫電影講述的主要是後半段的故事,紂王的王朝沒落之後,姜子牙奉命封印九尾,在與九尾的爭鬥當中,發現了壹只信封的正道天尊的陰謀。
整部電影看下來之後,狐妖九尾的遭遇還是有些令人同情的,但是主角姜子牙的人設卻有些單壹,可能都看不出來姜子牙有什麽特點,《姜子牙》當中人物較為鮮明的只有那麽幾個,而且個性還不是比較清晰,然而《哪咤》中的太乙真人、申公豹等人都是成熟的角色。
像哪咤壹樣,這部電影也想給大家傳達出壹個方向,哪咤當中最經典的臺詞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得《姜子牙》中的主題"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英雄"?這句話聽起來感覺有壹種與電影的思想並沒有什麽關系,所以這壹點電影刻畫的還是比較模糊的。而且從另壹個角度看,哪咤的中心思想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對於現在多多少少有些壓力的人們來說是很好的釋放方式,無論是被成績折磨的學生,還是被家庭生活職場煩惱的成年人來說,他們心底裏也有想著“我命由我不由天”掙脫束縛的想法,而相比於姜子牙的“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英雄”來說,就不那麽打動人了。英雄是什麽,是救贖,是壹種超脫了小愛的大愛,而且自我的救贖是壹個長久的過程。相對於哪咤敢與天抗爭,姜子牙的自我救贖相對來說就不那麽震撼人心了。
但是整部電影下來雖然不及哪咤,但是也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近年來國漫已經擺脫了人物動畫僵硬死板的毛病,從大護法和妙先生就可以看出,更有進壹步升華了的哪咤,姜子牙雖然在人物塑造和中心主題方面有些欠缺,但是讓人震撼的特效和音效結合起來也是壹部不錯的作品。
“封神宇宙”會有嗎?很遺憾,就目前而言,兩部作品並沒有相應的交際,他是他的故事,我是我的故事,兩方的聯動也僅僅出現在彩蛋和宣傳上面,本可以順理成章出場的劇情中也沒出現,如果單純就“封神宇宙”而言,《姜子牙》這部棋走得有些磕磕絆絆。不管如何,能夠打動人心的還是劇情,兩部電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評分自然因人而異。
《姜子牙》已在10月1號上映,據說第1天票房就突破了2億元,遠遠超出了片方上映第壹天突破1億的期望值,首日票房超過了《哪咤之魔童降世》。
我是上映第壹天去看的,預定買的晚上9點那個場次,在網上看好後,打算到了電影院門口再下單。結果到了現場,除了的第1排沒人買,後面只有第2排還有壹個邊上的位置外,其他位置全部售罄。
可見,姜子牙的排面足夠大,觀眾是真願意為他買單。
01
這個姜子牙,不但能力強,還是壹個有情懷的大神。有兩點可以說明:
壹、姜子牙為了救小九,壹個小小的生命,放棄了斬殺九尾狐的機會,惹怒了天尊,被罰下凡間,不殺九尾狐,不許回歸天庭。
因為他不會為了成為壹個蓋世英雄,成為眾神中的第壹,而濫殺無辜。
每壹個小小的生命,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都不應該放棄。這是姜子牙的情懷,也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髓。
二、天尊和眾神,總是想讓天下蒼生,按照他們的規劃而存在。天尊讓姜子牙去殺九尾狐,其實也是為了幫助他和九尾狐爭奪控制權。
姜子牙知道真相後,毅然斬斷了天梯,他要還天下蒼生以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決定自己的命運。
大道無為,道法自然。對於別人的命運,壹切人為的規劃、控制,哪怕妳動機再好,也是鉗制,也是扼殺。
02
在姜子牙的感召下,申公豹也不當壞人了,成了姜子牙的迷弟。他偷偷跑下凡間,犧牲了壹世的修為,助力姜子牙,幫小九擺脫了寄生的九尾狐,成功轉世。
作惡多端的九尾狐最終被姜子牙斬殺。
03
《姜子牙》與《哪咤》相比——其實沒有可比性。
《哪咤》說的是壹個"神"的成長,也有不願受拘束,“我命由我不由天",追求自由的情懷,過程有痛苦,但總的比較喜慶。
而《姜子牙》相對悲情壹些,故事也要復雜壹些。姜子牙救的小九,就是蘇妲己,後來成了商紂王的愛妃。紂王為了妲己,禍害天下百姓。
那姜子牙後面,又會怎麽選擇呢?
有壹個觀眾說,這部動畫片不適合兒童觀看,這壹點我比較贊同。
也許編劇和導演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用結尾的三個彩蛋進行了彌補,之前整場都很安靜的小朋友壹下子都歡呼起來了。
所以壹家人都去看,也還是可以的。
差,差很多。
首先從人物上來說:
哪咤的口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綜合神話故事,的確是這樣子的,哪咤犯錯那麽多,但是活得很自我,完完全全的就是我的命,我說的算,我可以剃肉還母,挖骨還父。壹直都是在為了自己而活。
而姜子牙呢,神話裏面是壹個運籌帷幄之人,壹個很厲害的軍師。戰場上犧牲是必然的,他沒有辦法救所有人。又怎麽會有:不救壹人,何以救蒼生。這麽壹句話,就有點假了,戰場上死的可是不少啊。
大家看《姜子牙》很大壹部分原因是《哪咤》的彩蛋,讓大家都以為會是後續,或者是相關聯的電影,結果不是。
而且《姜子牙》把神話故事改編的太多了,有點面目全非的意思。反正要不是因為花錢了,我可能看到壹半就不想看了,申公豹居然是壹個又壯又憨的大漢,怎麽和《哪咤》裏面的黑瘦的相聯系啊!!
中國電影方面還是應該和西方學習壹下,彩蛋有了,但是至少和上壹部電影有些聯系啊!!
現在拿錢發帖的黑水軍公眾號早已產業化,每部新上映的片子,後面都是惡臭的資本營銷,希望國家重視,打壓好作品劣幣淘汰良幣的例子越少越好。另外《姜子牙》《大護法》這些屬於成人向動畫電影,不是《哪咤》的受眾適合看的。
首先說結論,《姜子牙》制作水平不比《哪咤》差,但硬傷在劇情和人物設計細節上,劇情不太完整,人設過於自嗨很難準確的傳達到觀眾。
首先說劇情,因為剪去了壹部分劇情,所以看起來故事的完整性不夠,比如申公豹怎麽逃出來的?小九怎麽逃出來的?四不相怎麽突然從萌寵狀態變成戰鬥狀態的?師尊是怎麽被師祖處罰的?玄鳥為什麽是師祖放出的?這些情節對於觀眾完整的構建整個故事是重要的,但因為剪輯的問題或者是劇本設計的問題沒交代清楚,所以給人的感覺故事是割裂的。後期壹些關鍵性的情節僅通過旁白來說明,讓人很難進入情境,這是其壹。
再壹個在人物設計上,並不是說他們的設計不好,只是離大眾的心目中的形象差別有點大,比方說十二金仙的設計,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減少工作量,所有的仙人要麽是像師尊壹樣沒有面部細節,要麽就是帶著面罩,這真的是偷工減料吧!作為壹個狐貍,九尾也太簡單了吧,壹張面具完全隔絕了狐貍臉,在看的時候總覺的那是妖獸不是妖狐。。。
當然我們也能看到壹些人物設計上的小心思,他們的發簪似乎就和他們的法力掛鉤,十二金仙甚至還描述出了頂上三花的概念,師尊腦袋上幹脆就頂顆大樹了,雖然看起來有點怪,但這點上制作方的確是用心了。
還有在設計上《哪咤》和《姜子牙》都借鑒了三星堆的文化標識,但顯然《姜子牙》過度濫用了,弄得個仙界像是外星飛船壹樣,過多剛性的線條設計看起來完全沒有東方仙界的感覺,相反倒是覺得像西方的仙界,另外姜子牙在打斷小九的連心鎖的時候的造型咋看起來有點耶穌的既視感?
還有壹點可能是因為戰後荒涼感的設定,整個影片的環境設定都顯得過於簡單,不僅僅是北海、歸墟、仙界,都顯得太過簡陋了,我還是認為這屬於偷工減料,細節的東西看不到。。。。
另外作為定位為8歲以上的人看的動畫片,這個故事過於嚴肅了,劇場中穩定的笑聲竟然是由年飯彩蛋引發的,所以很難得到觀眾***鳴,相對來說《哪咤》在故事完整性和人物場景設計上其實更好,更直接打動人心,讓人很容易被代入情境。
這部片子不是差,只是人們的預期太高,前壹部作品《哪咤》取得了票房口碑雙贏後,人們對這部《姜子牙》的期待非常之高,但是對於壹個系列電影來說,在上壹部作品成功,不出現巨大的退步就是成功的。前壹部《哪咤》在特效,趣味性以及創造性來說,都達到了壹個比較高的程度,尤其姜子牙是壹部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對他的創作再怎麽寫也逃不出答題的框架。
姜子牙成功在講道理,也失敗在講道理。哪咤要是90分,那姜子牙我給95分。
現在市場不缺爽片,不管神話還是電影,用批判的手法,自省的內容,我覺得姜子牙是做到的。
重點不是打怪,而是為什麽打,真的該打?打誰?是九尾還是師尊還是不公還是天命?
可能女性觀眾不會太喜歡,而作為直男的我喜歡講道理壹個意思。
分怎麽看,如果從哲學角度出發,姜子牙邏輯性和思想深度更勝壹籌。如果從觀賞性出發,哪咤完勝,姜子牙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