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為什麽可以說先鋒小說的變化是勝利大逃亡

為什麽可以說先鋒小說的變化是勝利大逃亡

現代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壇上的大規模出現,是中國文學發展歷史上的壹件大事。這不僅完全改變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格局,而且對21世紀初文學創作的面貌和走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知道,中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傾向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壹批青年詩歌和小說作者的地下寫作,但朦朧詩的出現則可以看作是現代主義文學從地下浮出水面的壹個標誌,它不僅給當時荒蕪而單調的文壇帶來了壹股新鮮的氣息,而且,正是由於朦朧詩的“朦朧”所引起的論爭,使“五四”新文學傳統和現代主義同時成為了人們關註的兩大焦點。雖然,學習與借鑒西方文學(包括現代主義文學)的優點和長處,從來都是“五四”新文學傳統中的主要內容之壹,但是,事隔60年之後,當人們重新審視和關註現代主義時,情況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壹,人們不再盲目地將現代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混為壹談,把它僅僅作為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學的壹種武器,而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把它視為拉近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距離的主要途徑;其二,也不再把現代主義作為浪漫主義的附屬物,而是將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打入壹個“集裝箱”中,作為引進和移植的主要內容;其三,“五四”時期和80年代對現代主義的引進和移植,雖然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社會功利目的,但在80年代則明顯地偏重於文學自身的建設。此外,再加上全社會全民族整體文化水平不同,兩次引進的文學成就和社會效果也就不可同日而語。我們說現代主義的出現改變了80年代中國文學的格局,是因為它不僅出現在詩歌創作中,而且更為廣泛地出現在小說、戲劇,以及美術、音樂、電影等各個藝術門類的創作之中。其中,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得最為充分最為廣泛也最具沖擊力的不是詩歌創作而是小說創作。幾乎在朦朧詩出現的同時,小說創作中就出現了茹誌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的《夜的眼》、宗璞的《我是誰》等現代主義的嘗試之作。1981年,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發表後,終於使這壹創作現象成為引人註目的文學潮流。隨後,張辛欣的《在同壹地平線上》帶動起年輕壹代作家學習和模仿現代主義的熱浪。到80年代中期,壹方面出現了劉索拉的《妳別無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等帶有“黑色幽默”特點的現代主義小說,另壹方面,出現了馬原、莫言、殘雪等以前衛的狀態探索存在的可能性與藝術的可能性的小說實驗運動,使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呈現出泛濫之勢,不僅在藝術上與傳統表現手法有更大的不同,而且在思想感情上也與傳統現實主義文學相去更遠,表現出與現代主義的天然的親近感和認同感。由於以馬原為代表的小說實驗運動不僅具有強大的陣營和聲勢,而且更具先鋒的精神,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把它當作先鋒小說的真正開端。這壹開端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探索三個層面上同時進行。……被人們也看作是先鋒小說家的還有稍晚出現的格非、孫甘露、蘇童、余華、洪峰、北村等人。其中,格非、孫甘露、余華代表了先鋒小說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探索三個方面的發展”[1](P450-451)。但是,從90年代初開始,這些先鋒作家紛紛改變了自己的探索姿態,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他們或長時間擱筆,或采取壹種更能為壹般讀者的敘述風格,或與商業文化相結合,甚至於完全放棄了以前所推崇的先鋒精神和理想,使先鋒小說作為壹個小說藝術的實驗運動和文學思潮最終走向了解體。

先鋒小說從興起到解體,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多方面的。在這裏,我們主要探討三個問題,壹是余華作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人物,為什麽不能始終堅持先鋒的立場,為什麽會在先鋒小說如日中天的高潮時期突然轉向?二是為什麽說余華先鋒小說最突出的特點是“冷酷”和“殘忍”?他的創作發生轉變後人們的看法和評價如何?三是余華的創作變化是否是個別現象?應該怎樣看待整個先鋒小說的創作變化?是“潰不成軍”,還是壹次“勝利大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