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役戰鬥轟炸機的型號和基本的介紹
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聯的著名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該機采用兩臺圖曼采夫渦輪噴氣發動機,翼型後掠,1948年開始研制,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該機的各個改型在蘇軍中擔任了戰術戰略轟炸、偵察、反艦、巡邏監視等多種任務,形成了壹個用途廣泛的型號系列。該機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時間早,載荷、速度等指標較差,在蘇軍中主要作為大型作戰飛機(如圖-95、圖-142)的補充。我國引進並仿制了圖-16,至今該機仍是我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並且在不斷對其動力、航電及機載武器進行改進,同時在其基礎上發展了多種特種平臺,預計將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引進仿制
1957年,聶榮臻代表我國前往蘇聯談判引進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圖-16。據稱當時蘇聯專家曾表示這種飛機已經不能滿足軍用作戰任務的需要,尤其是戰場生存能力太低,但是當時蘇聯也沒有特別好的替代機種。1958年10月12日,周恩來總理就提前試制圖-16轟炸機問題打電話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隨即派張連奎、王西萍、陸綱等赴蘇聯進行具體談判。到了1959年,再次跟蘇聯談判進口米格-21或更新型飛機和導航設備時,我方提出圖-16飛機性能落後,希望蘇聯能提供更新型轟炸機和空空導彈,最終因中蘇交惡而沒有下文。1959年我國西安飛機制造公司開始仿制這壹轟炸機,後壹度終止,64年3月恢復研制。由於選擇建設工廠的廠址有重大地質問題,造成了仿制工作上的重大經濟損失。轟-6是當時中國試制的噸位最大的飛機,全機零件多,結構復雜,技術難度及工作量大。在試制過程中,陸頌善組織技術力量,補齊了蘇聯未提供的強度計算等資料,編制了新工藝和關鍵技術資料,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應用了多項新技術。該機於1968年試制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中型轟炸機的歷史,填補了航空工業的空白。1959年,聶榮臻與空軍和三機部談話,提到圖-16很落後,不能作為作戰飛機使用,目前的試制可以當作練兵,將來空軍不用,還可以交給民航使用。第壹架轟-6原型機於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69年批量投產。由於我國之後壹直未能獲得更好的替代機型,轟-6服役至今,並仍在繼續改進生產之中。
此處插壹句話,我軍在引進圖-16時候也引進了其改型圖-124型運輸機。我軍***有兩架圖-124,最初作為仿制對象引進,但後來作為軍用專機使用,執行壹些低級別的人員運輸任務。80年代後期退出現役。
結構特點
轟-6采用懸臂式中單翼,雙梁盒式結構。焦點線後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裝角1°。整個機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組成。機翼後緣全展長上裝有內、外襟翼和副翼。襟翼為後退開縫式,最大偏轉角35°,副翼上裝有內氣動軸向補償和調整片。全金屬半硬殼機身結構,蜂腰流線形機身。機頭有玻璃鑲嵌的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駕駛艙下機腹部的凸起內裝導航雷達。駕駛艙內兩名飛行員均有獨立的操縱系統,操縱系統分硬式操縱和混合式操縱。每位機組成員均有彈射座椅,彈射時壹領(領航員)向下、二領向下、尾艙射擊手向下、尾艙無線電通信員向下、副駕駛向上、機長向上。但是應指出由於該套彈射救生系統可靠性極其低下,救生幾率幾乎為零,特別是向下彈射的機組乘員根本沒有生還的希望。因此通常機組會全力將發生事故的飛機飛回機場,或嘗試迫降。機上配有兩個充氣救生艇。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組成。前起落架裝有油液氮氣緩沖支柱,雙輪,有前輪轉彎機構。主起落架也各有壹個裝有油液氮氣的緩沖支柱,支柱頭部各鉸接有壹個小車架,小車架上裝有前後並列的4個機輪。在機身尾部還裝有著陸阻力傘。仿制時還有壹些小改進,如圖-16的垂直尾翼翼尖為木質結構,對材質要求苛刻,結構復雜,工藝方法落後,生產效率低。結果在試制時從大量的木材中勉強做出了壹件。最後決定用玻璃鋼代替木材,經壹年多時間設計制出了玻璃鋼翼尖,強度、電性能均滿足設計要求。又如,轟-6天窗骨架零件由GC-4高強度鋼制成,是壹項結構復雜、協調關系多、成形難度大的關鍵零件,追蹤采用熱成形工藝方法解決。 發動機艙位於機身兩側。發動機采用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仿制的渦噴-8發動機,單臺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間推力10300千克。由於國內工業技術的限制,渦噴-8發動機比原型的圖曼采夫發動機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經過在氣動外形上的努力,轟-6的速度比圖-16基型還略有提高。渦噴-8的原型為蘇聯РД-3М發動機,最大推力93千牛(9500公斤),相當於渦噴6的3倍,全重3.1噸,最大直徑1.4米。為生產這種龐然大物,必須匹配幾百臺精密、專用、大型設備和大型試車臺。它的渦輪盤毛坯要萬噸水壓機鍛制,每臺發動機,其原材料需高溫合金15噸,有色金屬9.5噸以上。當時世界上僅美英蘇才有能力生產這種大推力發動機。 仿制РД—3М發動機的中國型號命名為渦噴-8,由西安航空發動機廠研制。渦噴-8的原材料、鍛鑄件毛坯、成品附件***1193項,在1960年時壹半需要進口,即使發動機制造出來,批生產的命運依然操縱在外國手中。從1960年開始,西安廠同航空材料所、上海交大等單位協作試驗,歷時6年,終於將決大部分進口原材料和附件實現了國產化。1961年,渦噴-8試車成功。接下來又是相同的延壽工程。渦噴-8剛研制出來,第壹次翻修壽命僅300小時。西安廠集中科研試驗力量攻關,7年之後,延長到500小時。1979年大600小時。1983年,即出車成功22年之後,終於使大推力的渦噴-8延長到800小時,壹臺頂3臺用了。從這個漫長的認識客觀規律的征程中,中國設計、工藝、生產人員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壹批高水平發動機專家培養出來了。 技術上,該發動機為8級軸流式,不可調節收斂型尾噴口,從壓氣機第5級和第7級後引出熱空氣對進口導葉、整流支板和整流罩進行加溫;從第8級後引出熱空氣對機翼前緣加溫。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時國家交付長期試車,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準交付部隊使用,稱Ⅰ批發動機。在Ⅰ批結構的基礎上,又研制了800小時結構的渦噴-8發動機,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別進行了四次工藝長期試車考核。1973年底在Ⅰ批結構的發動機上混裝了可靠性較高的800小時結構渦輪轉子,首翻期壽命為400小時,稱為Ⅱ批發動機。經壹年多的混裝使用,1975年開始,全部生產800小時結構的整機,稱為Ⅲ批發動機。為了穩妥起見,初期Ⅲ批發動機的首翻期壽命暫定為500小時。79年根據外場使用情況,將首翻期壽命延為600小時;83年根據F23042機臺架交付延壽試車的情況和外場使用實際情況,決定1982年以後生產的Ⅲ批發動機首翻期壽命為800小時。渦噴-8初期有可靠性、維修性方面的多個問題,如高溫起動和高原起動困難,壓氣機第1級轉子葉片葉尖排氣邊掉塊,火焰筒筒體冷卻孔裂紋多,渦輪第2級導向器葉片固定螺釘斷裂頻繁等。當時轟-6險些停飛,經努力使發動機的可靠性和維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機上燃油系統分為主系統和啟動燃油系統。主系統又分左右兩分系統,分別向兩個發動機供油。燃油箱加註惰性氣體,可抑制燃油爆炸,並設有緊急空中放油裝置。機上設有主液壓系統和剎車液壓系統。主系統負責起落架收放、前輪轉向,以及起落架艙、彈艙門的開啟關閉。通信系統包括通信電臺、短波指揮臺、超短波指揮臺、機內通話器和應急救生電臺。機上還安裝了空調及除冰系統。 前後氣密艙的空調用來自發動機壓氣機的壓縮空氣進行增壓和加溫。轟-6壹直存在座艙溫度過高的問題,夏季在地面停放時,座艙氣溫壹般達50度以上,極端情況曾經達到70度。這種高溫條件不僅加大了機組成員的負擔,而且對大量精密的電子設備也有極為不利的影響。最終只能采用地面空調車的方式進行“治標”處理。 為防止機翼前緣、發動機進氣道前緣結冰,利用由發動機引出的熱空氣進行加溫。垂尾和平尾前緣及飛行員、領航員前面的玻璃,采用電阻絲加熱裝置進行加溫。電源系統由發動機帶動的直流發電機、電池及變流器組成。
武器系統
轟-6的火控系統主要由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組成,包括多普勒雷達、轟炸雷達、光學轟炸瞄準儀、計算機、航向姿態系統、自動領航儀、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自動駕駛儀和速度傳感器組成。1960年代,華北光學儀器廠研制出“六型”航空光學射擊瞄準具,為機上自衛性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統,與轟-5、轟-6、水轟-5等飛機配套,能對航炮進行遙控和自動跟蹤目標。1967年,華北光學儀器廠完成“I型”航空光學轟炸瞄準具的研制。該瞄準具與國產“轟六”機配套,可供轟炸機從任何方向對固定目標或活動目標進行水平飛行轟炸瞄準;還可與轟炸雷達交連,在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使用。同年,該廠研制出“Ⅲ型”航空光學瞄準具,為第二代導航、轟炸系統配套的產品,具有適合低、中、高空的瞄準和轟炸兼顧的性能,解決了“Ⅰ型”瞄準具1000米以下不能轟炸的缺點。該瞄準具能與導航轟炸數字計算機交連,飛機在轟炸航路上做機動飛行,可避開敵人的防禦火力;並能在高度200~l400米範圍內和雷達轟炸瞄準具交連,實施夜間轟炸。其重大改進主要是把“Ⅰ型”的8大件改為只有頭部、電子盒、高度組、交流機4大件,並用研制的功率大、體積小的步進機代替摩擦盤機構,提高了瞄準具的協調精度,減輕了重量。為在低空時能提前發現目標,產品中新增設了概略瞄準機構和快速導視機構。同時,對高度組進行了重新設計,使產品在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或在夜間能與雷達轟炸瞄準具交連,實施“交連”轟炸。“Ⅲ型”瞄準具采用“追趕法”瞄準,其操作簡單,精度高,瞄準時間短。機上裝有***7門23毫米自衛機炮,機頭壹門,機身上、下、尾部炮塔各兩門,由射擊瞄準雷達或光學瞄準具控制。機上PX-1型炮塔(PX估計為“炮塔系統”的縮寫,又分上、下、尾部三種不同結構的炮塔,尾炮塔名稱為WPT-1)使用無消焰器的23-2機炮;機頭前向機炮為23-2H機炮,帶長消焰器。PX-1炮塔由114廠研制,1973年未定型即開始裝備使用,後於1984年針對各種問題經過改進後正式定型,至今約生產了近160套、近500座炮塔。1984年,原計劃以PX-1為基礎為轟-5研制的PX-2型炮塔,因轟-5早已停止生產,而轟-6的PX-1炮塔又與之相似,因此取消了研制計劃。1981年,在轟-6機上加裝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深受部隊歡迎。為了提高轟-6的自衛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轟-6機加裝自衛幹擾設備的改裝。其炸彈武器包括核彈和早期采用過的250-1、500-1型普通炸彈。之後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彈等陸續裝備轟-6使用。250/500/1500/3000-2系列炸彈是在蘇聯фAB-M54系列爆破炸彈基礎上改進研制的,60年代中期服役,適於轟-6彈艙內掛,中高空投擲。另外強-5、殲-6、殲-7、殲-8等也可掛裝使用。該系列炸彈有相同的結構和性能特點,只是外型尺寸、裝藥等略有差異。全彈由圓柱型彈體、雙圓筒試尾翼裝置、頭部/尾部傳爆管、雙彈耳和相應裝填系數的TNT裝藥等組成。彈體由彈頭、彈尾、尾錐體、彈道環組成。彈頭由鑄鋼鑄成,彈道環焊在彈頭外部,專門用來改善炸彈下落進入跨音速飛行時的穩定性。該系列的四型炸彈的技術指標如下:
250-2型: 全長1.5米,彈體直徑0.325米,尾翼翼展0.41米,彈重236千克,裝97千克TNT
500-2型: 全長1.5米,彈體直徑0.45米,尾翼翼展0.57米,彈重473千克,裝200千克TNT
1500-2型:全長2.77米,彈體直徑0.63米,尾翼翼展0.79米,彈重1448千克,裝658千克TNT
3000-2型:全長3.3米,彈體直徑0.82米,尾翼翼展0.41米,彈重2840千克,裝1350千克TNT
高阻航空炸彈外形啟動阻力大,不適合高速作戰飛機外掛,也不能用於低空、超低空轟炸。但其短而粗的外型,能充分利用轟-6炸彈艙的容積。且只需加裝適當的減速裝置及開傘控制和安全保護裝置,即可構成適用於高速低空/超低空轟炸的減速炸彈,從而擴大高阻航空炸彈的使用範圍。 更先進的250/500/1000-3型低阻爆破炸彈是中國自行研制的。適用於高速飛機外掛投擲,轟-6並未裝備。
核彈載機
轟-6原型機研制成功後,西飛進壹步研制了轟-6的第壹個正式型號轟-6甲。在此之前,西安飛機制造廠於1963年接收了哈爾濱飛機制造廠1959年用蘇聯散件組裝的壹架轟-6(因此,實際上這是壹架我國組裝的圖-16),改裝為核航彈運載試驗機,代號21-511任務,1964年改裝完畢。1965年5月14日,中國轟炸航空兵某師李源壹機組駕駛這架圖-16(50671)飛機,首次空投原子彈爆炸成功,李源壹機組為此立集體壹等功,第壹飛行員李源壹和第壹領航員於福海記個人壹等功,其他4名同誌記二等功。周總理、鄧小平、陳毅、賀龍、聶榮臻等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副師長李源壹和領航員於福海等人。這架飛機曾經在轟炸航空兵某師服役,退役後被送往空軍航空某校做教學設備。 這架飛機上,改裝增裝了投放掛彈系統、加溫保溫系統、防護系統和臨時性試驗設備。到甲型正式投產裝備,令解放軍空軍擁有了國產化的大型轟炸機,主要作為常規轟炸力量使用,並能使用我國研制的各種空投核武器。88年5月15日,轟-6甲才通過生產定型,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準投產。轟-6甲執行了我國第壹次氫彈試爆。下圖為我國的幾種核武器展品。
基本技術數據
機長:34.800米
翼展:34.189米
機翼面積:167.55平方米
機翼平均氣動力弦長:5.021米
機高:9.850米
主輪距:9.775米
最大平飛速度:1014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0.75馬赫
正常起飛重量:72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75800千克
最大著陸重量:55000千克
正常載彈量:3000千克
最大載彈量:9000千克
自衛武器:7門航炮
實用升限:13100米
最大航程:6000千米
起飛滑跑距離:1670米
著陸滑跑距離:1655米(不放減速傘) 1050米(放減速傘)
B2
B-2是美國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研制的戰略突防隱身轟炸機,主要任務是利用其優異的隱身性能,從高空或低空突破敵方的防空系統,對戰略目標實施核打擊或常規轟炸。該機的研制始於1978年,是作為高空突防轟炸機研制的,1981年10月美國空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將研制合同授予諾斯羅普公司,1983年修改了計劃使其成為壹種可進行低空突防的隱身轟炸機,首架原型機1988年11月出廠,1989年7月開始試飛,1993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1995年完成了20000飛行小時的模擬耐久性試驗。該機采用了翼身融合的無尾飛翼構形,從機頭至翼尖為成銳角、但上下是拱弧形的固定前緣,前緣為直線,機翼後緣成雙W形,有四對綜合了副翼、升降舵以及襟翼功能的操縱面,與飛機本身的4余度電傳操縱系統相配合完成飛行控制。飛機結構大量采用先進的復合材料以及蜂窩狀雷達吸波結構(RAS)、鋸齒狀雷達散射結構,機體表面還塗有雷達吸波材料(RAM),S形進氣道和V形尾噴管位於機體的上部,使其雷達和紅外可探測性降到最低,其雷達反射截面積僅為B-52飛機的1/1000。美國空軍原定采購133架B-2飛機,1991年被削減到76架,1982年至1991年,已有16架B-2的采購費用撥出,1991年10月美國會凍結了B-2的進壹步采購計劃,經空軍的壹再努力,國會批準購買20架B-2飛機,估計到1998年全部交付完畢。按現在的計劃,B-2總計劃費用為450億美元,平均每架飛機計劃費用為22.5億美元。
動力裝置 四臺通用電氣公司的F118-GE-110無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84.5千牛。成對地裝在武器艙的外側與機翼結構之間,氯氟硫酸被噴混在尾氣中,以消除發動機的目視尾跡。
主要機載設備 休斯公司的AN/APQ-181低可截獲性J波段攻擊雷達(具有地形跟隨和回避等21種使用模態),帶GPS輔助功能的瞄準系統,TCN-250塔康系統,VIR-130A自動著陸系統,AN/APR-50雷達告警接收機以及ZSR-63防禦輔助設備等。
武器 兩個武器艙可裝波音公司的旋轉導彈發射架,總***可帶16枚AGM-129先進巡航導彈或16枚B61/B83核炸彈、80枚227千克的Mk82炸彈、16枚聯合直接攻擊武器、16枚908千克的Mk84炸彈、36枚M117燃燒彈、36枚CBU-87/89/97/98集束炸彈等。
尺寸數據 翼展52.43米,機長21.03米,機高5.18米,機翼後掠角33° 。
重量及載荷 空重45360~49900千克,最大武器載荷18144千克,最大機內燃油量81650~9072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5263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70550千克。
性能數據 進場速度259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5240千米,航程(空中加油壹次)大於18520千米,作戰航程(帶8枚近距攻擊導彈,8枚B83炸彈,武器重16919千克),(高-高-高)11667千米,(高-低-高)8149千米,作戰航程(帶8枚近距攻擊導彈,8枚B61炸彈,武器重10886千克,起飛重量162386千克),(高-高-高)12223千米,(高-低-高)8334千米。
圖-160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制的壹種變後掠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稱之為“海盜旗”(B1ackjack),1987年開始交付空軍試用。圖-160的研制是采用招標的方式進行的,參與招標的有圖波列夫設計局、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圖波列夫設計局提出的方案是在圖-144超音速旅客機的基礎上發展的;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提出的設計稱為M-18方案;蘇霍伊設計局提出的方案是在T-4飛機基礎上的改進設計。當時空軍認為M-18設計方案是比較好的,但是考慮到圖波列夫設計局具有大型轟炸機的設計經驗和生產能力,所以最後決定還讓圖波列夫設計局在M-18方案的基礎上研制圖-160戰略轟炸機,批量生產廠家為喀山飛機制造廠。原型機於1981年12月19日首飛,1987年5月開始進入部隊服役,1988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圖-160是壹種多用途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不僅能以亞音速、低空突防進行攻擊,而且可以在高空、超音速(M數大於1)的情況下作戰。攜帶巡航導彈和近距攻擊導彈時,能夠對預先確定坐標的目標進行核打擊,在今後裝備了高精度常規精確制導炸彈後可以攻擊機動目標或戰術目標。
武器裝備:圖-160沒有裝備機炮,彈艙內可載自由落體武器、短距攻擊導彈或巡航導彈等,兩個12.80米長的武器艙,前艙的旋轉發射架可帶6枚Kh-55MS巡航導彈,後艙的兩個旋轉發射架可帶24枚Kh-15P短距攻擊導彈。
尺寸數據:機長54.10米,機高13.10米,翼展(後掠角65°)35.60米,(後掠角20°)55.70米,機翼面積(後掠角20°)360.00平方米。
重量數據:空重118,000千克,最大燃油量160,000千克,最大武器載荷40,0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267,6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75,000千克,最大著陸重量155,00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高度12,200米)M2.05,巡航速度(高度13,700)M0.9,海平面最大爬升率67米/秒,實用升限15,000米,起飛滑跑距離2200米,著陸滑跑距離(最大著陸重量)1600米,最大航程(無空中加油)12300千米,限制過載+2.0g
大哥他要的轟炸機,妳給他說戰鬥機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