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宮裏的宮名和簡介
1、永壽宮:永壽宮是壹座明清宮殿建築。
屬於內廷西六宮之壹。
位於翊坤宮南面,太極殿(原啟祥宮)東面,是後宮之中離養心殿最近的壹個宮。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
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2、翊坤宮:翊坤宮位於永壽宮之北,儲秀宮之南,長春宮之東。
東西十二宮以東為尊,以靠近中軸線為尊,以靠近乾清宮為尊。
翊解釋為輔佐,皇後的寢宮為坤寧宮,翊坤即輔佐皇後管理六宮之意。
3、長春宮:故宮內廷西六宮之壹,位於太極殿之北,鹹福宮之南。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
鹹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後殿太極殿改為穿堂殿,鹹豐帝題額曰“體元殿”。
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兩宮太後居於此宮。
4、景仁宮:景仁宮明代時為嬪妃居所。
明宣宗的第壹任皇後胡善祥被廢之後就居住在此宮。
清順治年間,這裏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當時為佟妃)的居所。
順治十壹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
其後此宮壹直作為後妃居所。
光緒帝的寵妃珍妃他他拉氏也在此宮居住過。
5、永和宮:永和宮是始建於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於內廷東六宮之壹,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
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
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
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
其後乾隆帝愉貴妃珂裏葉特氏,又有道光帝靜貴妃,鹹豐帝的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
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擴展資料:
紫禁城建築根據其布局和功能分為"外向"和"築巢"兩部分。
"外向"和"築巢"以幹燥的門為邊界,南邊的清門為外向,北為築巢。
紫禁城外部和內部的建築氛圍很不壹樣。
外向太和寺、中和寺、寶河寺三大殿為中心,位於整個中軸宮。
在"太和寺"的三個大殿中,俗稱"金蘭堂",是皇帝舉行的後場所,也被稱為"和向外看"。
那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選美比賽的地方。
此外,東方的翅膀有文華寺、文源閣、上寺四合院、南三寺、吳英寺西側、室內建築等建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