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的歷史淵源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陜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樸峰,著成《抱樸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翙假托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搜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壹代太師,楊羲為第壹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箓。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並於以符箓為主的正壹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壹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誌記載於明嘉靖、萬歷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
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壹的局面,壹直延續到1949年。
擴展資料
茅山是旅遊的福地:
茅山是中國的壹座道教名山,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巖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區於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準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裏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歷史觀融為壹體,勝似仙境。
茅山當地茅山老鵝、風鵝、鹹草雞、茶園雞等家禽均是茅山農家自然放養,茅山特產種類繁多,還有郭莊狗肉、三岔豬頭肉、香腸、白魚、野山兔、野鴨、野雞等多種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烏米飯、野山筍、手剝筍、
鄉野菜、香椿芽、菌菇、板栗、紫玉米、越光大米、雜糧組合、無花果、草雞蛋、青殼蛋、茅山長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蟬花、桑果酒、等近300個品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