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是哪個朝代的
兵馬俑是秦朝的墓葬品。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誌分不開。
兵馬俑組成
1974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出土的兵馬俑多達八千余件。武士俑身高1.75—1.86米,馬高1.5米、體長2米。武士穿鎧甲,兵卒著戰袍,各持不同的武器,各顯不同的形貌,各呈不同的姿態,縱橫整齊地排列,多達幾十路。陶馬四匹壹組,後拖戰車。有前鋒、有側翼、有後衛,人馬相間,威風凜凜,蔚為壯觀。
在陜西鹹陽楊家灣西漢墓中出土的兵馬俑也有兩千多件,形體比秦俑稍矮小。有武士俑,身高均在 44.5—48.5厘米,有的背箭囊,有的作握兵器狀。騎馬俑高的68厘米,矮的50厘米,各穿紅、白、綠、紫的服飾,有的身披黑鎧甲,兵器高舉,戰馬或靜立或作嘶鳴狀,500多件排列成陣,軍容雄偉。還有壹些不同姿態的舞蹈俑、奏樂俑、指揮俑。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