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幫忙把名詞解釋搞定

幫忙把名詞解釋搞定

同聚多糖由壹種單糖組成,水解後生成同種單糖。如阿拉伯膠、糖元、澱粉、纖維素等。

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學過程,是物質在體內氧化時釋放的能量供給ADP與無機磷合成ATP的偶聯反應。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在真核細胞的線粒體或細菌中,物質在體內氧化時釋放的能量供給ADP與無機磷合成ATP的偶聯反應。

多種酶靠非***價鍵相互嵌合催化連續反應的體系,稱為多酶復合體。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是可以識別DNA的特異序列,並在識別位點或其周圍切割雙鏈DNA的壹類內切酶,簡稱限制酶。根據限制酶的結構,輔因子的需求切位與作用方式,可將限制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第壹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Ⅰ型限制性內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內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III型限制性內切酶同時具有修飾及認知切割的作用。

結構域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異結構和獨立功能的區域,特別指蛋白質中這樣的區域。在球形蛋白中,結構域具有自己特定的四級結構,其功能部依賴於蛋白質分子中的其余部分,但是同壹種蛋白質中不同結構域間常可通過不具二級結構的短序列連接起來。蛋白質分子中不同的結構域常由基因的不同外顯子所編碼。

是指脂肪酸的末端(w-端、烷基端)甲基發生氧化,先轉變成羥甲基,繼而再氧化成羧基,從而形成a,w-二羧酸的過程。然後從二羧酸的兩端同時開始進行b-氧化。]

磷酸戊糖途徑(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葡萄糖氧化分解的壹種方式。由於此途徑是由6-磷酸葡萄糖(G-6-P)開始,故亦稱為己糖磷酸旁路。此途徑在胞漿中進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由G-6-P脫氫生成6-磷酸葡糖酸內酯開始,然後水解生成6-磷酸葡糖酸,再氧化脫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NADP+是所有上述氧化反應中的電子受體。第二階段是5-磷酸核酮糖經過壹系列轉酮基及轉醛基反應,經過磷酸丁糖、磷酸戊糖及磷酸庚糖等中間代謝物最後生成3-磷酸甘油醛及6-磷酸果糖,後二者還可重新進入糖酵解途徑而進行代謝。

戊糖磷酸途徑總反應式是:

6G6P+12NADP++7H2O → 5G6P + 6CO2+Pi+12NADPH+12H+

競爭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指的是有些抑制劑和酶底物結構相似,可與底物競爭酶活性中心,從而抑制酶和底物結合成中間產物。

肉堿脂酰轉移酶Ⅰ和Ⅱ是壹組同工酶。前者在線粒體內膜外側,催化脂酰CoA上的脂酰基轉移給肉堿,生成脂酰肉堿。後者在線粒體內膜內側,將運入的脂酰肉堿上的脂酰基重新轉移給線粒體基質中的CoA,遊離的肉堿被運回內膜外側循環使用。

呼吸鏈又稱電子傳遞鏈,是由壹系列電子載體構成的,從NADH或FADH2向氧傳遞電子的系統。

增色效應(hyperchromic effect)是指因高分子結構的改變,而使摩爾吸光系數(molar extinction coefficient)?ε?增大的現象,亦稱高色效應。還有另外壹種說法,即由於獲得有序結構而產生減色效應的高分子,變性成為無規則卷曲時,減色效應消失的現象叫增色效應。

半不連續復制是指DNA復制時,前導鏈上DNA的合成是連續的,後隨鏈上是不連續的,故稱為半不連續復制。

尿素循環(urea cycle):又稱為鳥氨酸循環,肝臟中2分子氨(1分子氨是遊離的,1分子氨來自天冬氨酸)和1分子CO2生成1分子尿素的環式代謝途徑。

信號肽是引導新合成的蛋白質向分泌通路轉移的短(長度5-30個氨基酸)肽鏈。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劑,可降解特異的mRNA序列。核酶又稱核酸類酶、酶RNA、 核酶類酶RNA。?

半保留復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壹種雙鏈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復制模型,其中親代雙鏈分離後,每條單鏈均作為新鏈合成的模板。

核酸分子雜交(簡稱雜交,hybridization)是核酸研究中壹項最基本的實驗技術。互補的核苷酸序列通過Walson-Crick堿基配對形成穩定的雜合雙鏈分子DNA分子的過程稱為雜交。

原核生物中,在起始密碼子上遊有壹個由5-6個核苷酸組成的***有序列,以其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Pribnow框(Pribnowbox),這個框的中央位於起點上遊10bp處,所以又稱—10序列(—10 sequence),是轉錄的解旋功能部位,具有高度保守性和壹致性。

Pribnow框盒(Pribnow box):大腸桿菌基因組為4.7×10^6bp,為避免假信號的出現,估計信號序列最短必須有12bp。信號序列並不壹定是連續的,因為分開距離本身也是壹種信號。從起點上遊約-10處找到6bp的保守序列TATAAT,稱為-10序列或Pribnow框(box),與真核細胞和古生菌中的TATA Box功能相似。

把細胞放在極其溫和的條件下處理,就能得到幾個到幾十個核糖體在壹條mRNA上結合起來的形態。這稱為多核糖體(polysome、polyribosome或ergosome)。

超二級結構也稱之基元(motif)。是指在球狀蛋白質分子的壹級結構的基礎上,相鄰的二級結構單位(α螺旋β折疊等)在三維折疊中相互靠近。

EMP途徑,又稱糖酵解或己糖二磷酸途徑,是細胞將葡萄糖轉化為丙酮酸的代謝過程,總反應為:

C6H12O6+2NAD+2Pi+2ADP→2CH3COCOOH(丙酮酸)+2NADH+2H+2ATP+2H2O。

EMP途徑是指在無氧條件下,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同時釋放出少量ATP的過程。

當限制酶在它識別序列的中心軸線兩側將DNA的兩條鏈分別切開時,產生的就是黏性末端。

Tm值就是DNA熔解溫度,指把DNA的雙螺旋結構降解壹半時的溫度。不同序列的DNA,Tm值不同。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關系。

核小體是染色體的基本結構單位,由DNA和組蛋白(histone)構成。

生物化學減色效應,在生物化學中,是指:若變性DNA復性形成雙螺旋結構後,其260nm紫外吸收會降低,這種現象叫減色效應。

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是能通過代謝轉變成葡萄糖的氨基酸。

酶的比活力是在特定條件下,單位重量(mg)蛋白質或RNA所具有的酶活力單位數。

Km(米氏常熟)等於酶促反應速度為最大反應速度壹半時的底物濃度,即當V=Vm/2時,S=Km,單位為mol/l。Km是酶極為重要的動力學參數,其物理含義是指ES復合物的消失速度(k-1+k2)與形成速度(k1)之比。當PH、溫度、離子強度不變時,Km是恒定的。

蛋白質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學因素的影響,分子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發生改變並失去原有的生物學活性的現象稱為蛋白質的變性作用(denaturation)。

蛋白質的復性(renaturation),蛋白質變性程度較輕,去除變性因素後,有些蛋白質仍可恢復或部分恢復其原有的構象和功能,稱為復性。

信號肽 與上面的14重復

重組修復(recombination repairing):復制含有嘧啶二聚體或其它結構損傷的DNA,但當復制到損傷的部位時,子代DNA鏈中與損傷部位相對應的部位出現缺口,新合成的子鏈比未損傷的DNA鏈要短壹些。完整的母鏈與有缺口的子鏈重組,缺口由母鏈來的核苷酸片段彌補。合成重組後,母鏈中的缺口通過DNA多聚酶的作用,合成核苷酸片段,然後由連接酶使新片段與舊鏈聯結,重組修復完成。

逆轉錄(reverse transcription)是以RNA為模板合成DNA的過程,即RNA指導下的DNA合成。此過程中,核酸合成與轉錄(DNA到RNA)過程與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RNA到DNA)相反,故稱為逆轉錄。逆轉錄過程是RNA病毒的復制形式之壹,需逆轉錄酶的催化。 逆轉錄過程的揭示是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重大發現,是對中心法則的重要修正和補充。人們通過體外模擬該過程,以樣本中提取的mRNA為模板,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合成出互補的cDNA,構建cDNA文庫,並從中篩選特異的目的基因。該方法已成為基因工程技術中最常用的獲得目的基因的策略之壹。

多黴復合體與上面的3重復

當某些化合物與酶分子中的別構部位可逆地結合後,酶分子的構象發生改變,使酶活性部位對底物的結合與催化作用受到影響,從而調節酶促反應速度及代謝過程,這種效應稱為別構效應。具有別構效應的酶稱為別構酶。別構酶常是代謝途徑中催化第壹步反應或處於代謝途徑分支點上的壹類調節酶,大多能被代謝最終產物所抑制,對代謝調控起重要作用。

表示有機化合物中不飽和程度的壹種指標,指100g物質中所能吸收(加成)碘的克數。

酶的輔助因子按其與酶蛋白結合的緊密程度與作用特點不同可分為輔酶(coenzyme)與輔基(prosthetic group)。輔酶與酶蛋白的結合比較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濾的方法除去。早酶促反應中,輔酶作為底物接受質子或基團後離開酶蛋白,參與另壹酶促反應並將其所攜帶的質子或基團轉移出去,或者相反。輔基與酶蛋白結合較為緊密,不能通過透析或超濾的方法除去。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是指物質在脫氫或脫水過程中,產生高能代謝物並直接將高能代謝物中能量轉移到ADP(GDP)生成ATP(GTP)的過程。

岡崎片段,相對比較短的DNA鏈(大約1000核苷酸殘基),是在DNA的後隨鏈的不連續合成期間生成的片段。

答題不易 望妳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