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花在哪裏拍攝完成的
1930年,桐柏山區的壹戶姓趙的貧困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人家。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董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 十七年後,解放軍進入桐柏山區,已經十八歲的趙小花到部隊中尋找兩年前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隊伍的哥哥趙永生,沒想到趙永生負傷掉了隊。小花沒有找到哥哥,卻遇到團部衛生隊的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周醫生把小花認作了幹女兒。 再說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以後,又被何向東贖出,收養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幾年後,已成長為遊擊隊長的翠姑在壹次戰鬥中救了身負重傷的趙永生,但並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親哥哥。在攻打縣城的戰鬥中,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偶然與養父談起小花找哥哥的事情,才得知自己被賣的身世。後來翠姑在壹次戰鬥中為營救小花而身負重傷。 戰鬥結束後,小花和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壹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壹息中,斷斷續續地呼喊哥哥,眾人不禁熱淚盈眶。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編輯本段]影片評價 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小花” 在中國的現當代電影史上,《小花》的出現無論如何都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從內容到形式的探索與“叛逆”意識使得當時看慣了傳統故事片的觀眾耳目壹新。值得註意的是以《小花》、《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為標誌的創新浪潮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在那個逐漸打開國門、放眼世界的時代,觀眾湧進電影院,重新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情。[編輯本段]幕後制作 張錚口述 ★謝添錯過執導《桐柏英雄》 《小花》改編自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小說主要描寫的是1947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這個重要歷史轉折時刻。如果當時按照那樣去拍肯定無異於又是壹部軍事影片。我上世紀50年代在上影廠跟隨老導演湯曉丹拍攝《不夜城》、《鐵道遊擊隊》等軍事片,後來導演了影片《山林姐妹》,還做了幾部翻譯片,尤其對“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很感興趣。 “文革”剛結束不久,那時手裏沒有什麽劇本,壹天我們廠裏的壹位工人問我想不想拍《桐柏英雄》。這個本子本來是謝添和我的愛人潘文展他們要拍的,他們幾個人1977年拍了壹部叫做《春天》的影片,我有點興趣想接這部戲,就問謝添還拍不拍,他說不拍了,我就向汪洋廠長申請,經同意後開始組班子。謝添錯過執導這部片子,當時或許誰也沒想到《桐柏英雄》後來會成為《小花》,而謝導後來導演了《甜蜜的事業》同樣很受歡迎。 ★陳荒煤提議增加“人情味” 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原來的名字叫做《覓》,意為尋找的意思。而影片後來花大力氣改編的過程就是在“覓”最合適的表現方式。攝制組已經到了外景地,壹天早晨我在河邊洗臉,我們的攝影師雲文耀很懇切地對我說,“老張,我覺得調動那麽多部隊拍戰爭場面何苦呢?拍得再好也超不過《南征北戰》,完全沒必要,為什麽不試試其他角度”。我很高興地回到屋裏,把攝制組的主創人員叫到壹起,大家壹起出主意,有說“新現實主義”的,有說“意識流”的,比較壹致的意見是主要著力表現兄妹情義,把人物命運作為影片的主要內容而不是戰略思想,總之想區別於以前常規的軍事片的方式。 廠裏有意見怕我們出亂子,而北影廠的藝術顧問、老導演謝鐵驪,以及廠裏很有威望的攝影師聶晶都支持我們的做法。當時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還給我們提出增加強調“人情味”的幾場戲,後來在影片上看到最感人的那段翠姑跪行臺階擡擔架上山的部分就是陳老提出的建議。 ★“那些可愛的年輕人” 說起《小花》,大家印象深刻的壹個是音樂,壹個是演員。李谷壹演唱的《妹妹找哥淚花流》特別有感染力,還要感謝已經過世的作曲王酩。那時他跟著我們攝制組壹同體驗生活,在創作這首歌時真是煞費苦心,如他的名字“酩”壹樣他喜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時偶然間靈感萌生想出這個旋律,他連續哼唱還找到劉曉慶試唱,錄在小錄音機上反復聽。 劉曉慶本來是我們從四川借來的,我們看到她在《南海長城》中的表演很是欣賞。唐國強同樣很年輕,剛剛結婚,他非常用功,剛來劇組的時候有點發福,後來苦苦鍛煉了壹星期,瘦下去了人也黑了,但是卻顯得非常精神。找陳沖來演小花的過程更為波折,她在謝晉導演的《青春》裏第壹次亮相,演壹個啞女非常淳樸和動人,我們找到她的時候她在上海外語學院上學,剛剛18歲,學校不同意她演戲,她外婆也不同意,後來我們親自到上海總算說服了她的學校和家裏人,而那個胖胖臉的陳沖因為“趙小花”這個角色獲得“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時也不到20歲。 影片拍攝的時候非常順利,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大家都很敬業,真是非常有活力的年輕人在幹事業的感覺。影片拍完後《覓》這個名字太生澀要改,但是遲遲定不下新的名字。劇組的同誌找到著名電影評論家鐘惦棐,剛巧鐘老家的窗臺上擺了壹盆小花,鐘老說不如片名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壹朵“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