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軍的編裝
聶士成「武衛前軍」:蘆臺、開平。
董福祥「武衛後軍」:薊州。
宋慶「武衛左軍」:山海關內外。
袁世凱「武衛右軍」:天津小站地區。
榮祿「武衛中軍」:南苑。 武衛前軍的前身,是淮軍之中的武毅軍,由名將聶士成率領,後來聶士成在庚子事變中戰死殉國後,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編為直隸淮軍先鋒隊,為民國時期重要軍閥張勛的班底部隊。
武衛前軍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武衛各軍中戰力最堅強、裝備最精良的單位,總統聶士成更是壹代名將。可惜武衛前軍部署在蘆臺、天津壹帶,不但在第壹線抵擋八國聯軍精銳,後方又有慈禧太後制肘,又受到拳匪襲擊,內外夾攻,聶士成不幸殉國,而讓遠在山東的袁世凱保存了實力,徹底改變了後來民國歷史發展。
武衛前軍官兵約15000人,長夫約4000人,合計在20000之譜。武衛前軍當時最受到清廷重視,聘用德國教官,全套德式裝備,並且使用最新銳的Gew.98毛瑟步槍、馬克沁機槍等等,被當時人稱為「假洋鬼子」。
(壹)總部
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分設:總理營務處、教習處(附設隨營步、馬、炮學堂)、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西醫醫院)。
(二)步炮隊
武衛前軍是由舊淮軍而來,保存淮軍步炮混合的傳統。
武衛前軍***分為五路:中、前、後、左、右。中路含炮隊壹營、步隊六營,其它四路轄炮隊壹營、步隊四營。各路設指揮部,各有營務、糧餉、軍械、軍醫等單位,每路可以獨立作戰。
步隊營制包括管帶(營長)、幫帶(副營長)、營教習(總排長)各壹員,轄前、後、左、右四哨,每哨三排、每排設排長壹,轄三棚,每棚頭目壹名、正兵十二。全營軍官23、士兵(頭目及正兵)500,另有文案、醫官、委員、書識各2,長夫180,合計711員。
武衛前軍步隊營以德制11公厘口徑舊毛瑟步槍壹萬支為訓練用槍,另有奧制Mannalicher8.5公厘步槍壹萬支為戰備用槍,訓練武器與實戰武器分離,以確保精銳。另配備有當時德國最新銳7.92公厘Gew.98步槍數百支。另外步營另有直屬配備的克魯伯37速射炮(二磅炮),作為直接支持武器。
炮隊部份,除使用最新型克魯伯75速射炮16門外,另有舊型克魯伯60公厘口徑速射炮32門(七磅炮)、格魯森57速射炮32門。
更重要的是,每個炮營另有當時世界最新銳的馬克沁機槍二挺。
(三)馬隊
武衛前軍總統及各路統領軍有親軍馬隊壹哨(直屬騎兵連),其余編為馬隊壹路,***五營。統領指揮部與其余步炮各路相同。
每營轄五哨,每哨馬勇50名,全營官兵262人,另有長夫50人。馬隊除使用Gew.98毛瑟步槍外,亦同時使用溫切斯特雙管霰彈槍。
(四)工程隊
武衛前軍工程隊包括:橋梁隊、地壘隊、雷電隊、修械隊、測繪隊、電報隊等等,官兵約400人。 武衛右軍編制完全依據當時(1890年代)德國最新步兵師編裝,包括總部、教育單位及步隊五營(滿編八營)、炮隊壹營、馬隊壹營、工程隊1/2營(滿編壹營),***七千四百人。
武衛右軍滿編時合計官519、正副頭目及兵8409、長夫2541。
(壹)總部
武衛右軍總統:袁世凱。
下設:營務處、洋務局、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轉運局、偵探局。
營務處:設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執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督隊稽查先鋒官、督練稽查、調隊旗號、調隊稽查、文案等等,合計官29、兵168、長夫100。
營務處第壹任全軍參謀軍務營務是徐世昌。
洋務局:設德文學堂、步隊學堂、炮隊學堂、馬隊學堂、學兵營等單位。
糧餉局:官8、兵16、長夫20。
軍械局:官4、兵9、長夫15。
軍醫局:附設軍中醫院(西醫)。官3、兵2、長夫10。
偵探局:戰時編制。
(二)步隊
依據當時方塊師的架構,分左右兩翼(旅),每翼設兩分統(團),每分統轄步隊二營。第壹任左翼部隊翼長為姜桂題。
每營分四隊(連)、每隊三哨(排)、每哨六棚(班)。每營合計官60員、正副頭目及兵1112員、長夫282員。
步兵基本裝備包括:冬夏制服各壹套(黑色)、皮衣壹件、軍帽、戰靴、雨衣雨帽、軍毯、背包、水壺、圓鍬、繃帶、止痛藥、棉花。步兵配奧國Mannalicher8.5公厘步槍,子彈50發;軍官每人另有軍刀、左輪手槍。
每十人帆布帳篷壹頂,每棚(班)另有油燈、大圓鍬、斧、鋸、鋤頭。
每哨(排)有雙筒望遠鏡、指南針。
每營另有小號、小鼓、羅、信號燈、電話等等。
(三)炮隊
炮隊設壹分統(團),第壹任統帶為段祺瑞。
分統下轄炮隊兩營(實際只有壹營),每營分成左隊、右隊與接應隊三隊,每隊三哨。每隊合計軍官46、正副頭目69、兵828,但是編制裝備有所不同。
炮隊左隊使用克魯伯75速射炮18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六炮,每炮配馬7匹。每哨有9棚,三棚使用二炮──1棚用炮、1棚預備、1棚警戒。 :
右隊使用格魯森57速射炮24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八炮,每炮配馬七匹。
接應隊使用格魯森57速射炮18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六炮,每炮配馬七匹。
以上合計克魯伯75速射炮18門、格魯森57速射炮42門。
(四)馬隊
馬隊編制二營,但實際上只有壹營。每營分前後左右四隊、每隊三哨、每哨四棚。每營合計軍官26、正副頭目48、兵384、號兵12、護勇26,馬556匹。
單兵配軍刀、奧國Mannalicher8.5公厘馬槍,子彈50發;軍官每人另有軍刀、左輪手槍。
第壹任馬隊分統為任永清。
(五)工程隊
包括:橋梁隊、地壘隊(築城)、雷電隊(地雷)、修械隊、測繪隊、電報隊。合計官41、兵366、長夫114。
第壹任管帶為王士珍。
(六)輜重隊
編制為三騾騾車168輛、車夫336、騾504匹,但是由於預算不足,壹直只有半數。
輜重隊指揮為張勛。 武衛軍編成後有兩次擴充,第壹次是在江北編組武衛先鋒左右兩軍,第二次是在山東編組武衛右軍先鋒隊。
武衛右軍先鋒隊不像之前的武衛各軍,是全新的單位,沒有舊包袱,編裝制度較新,是清廷希望將武衛軍發展成為正規國家中央軍的實驗單位。從太平天國之亂起,清朝的軍隊如湘軍、淮軍都是地方督撫的個人單位,中央的八旗、綠營早已腐朽,當戰爭發生的時候,中央只能看地方大員的臉色,督撫們願意出兵就算萬幸,像八國聯軍的時候,封疆大吏們根本搞聯省自治,中央跟外國宣戰,地方宣布中立,根本就是國中之國,皇帝只能看大家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