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指數存在的原因
比如,某壹天的財經新聞主持人可能會在電視上報,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盤25335點,上漲440點,漲幅1.77%。
標準普爾500指數,報收2786點,上漲47.6點,漲幅1.74%。
滬深300指數,報收4108點,上漲31.26點,漲幅0.76%。
這些不同的股票指數,都是由壹些專業機構,基於壹套嚴格的標準和規則計算出來,反映股市漲跌的壹種量化指標。
指數的用途非常廣泛。比方說,指數可以幫助我們以直觀的方式獲知某國股市是漲還是跌,漲跌幅度有多少。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在過去十多年的歷史價格。基於這張指數價格圖,我們大致可以獲知,美國的科技股票在1993~2000年經歷了壹輪大牛市,指數從600多點壹路上漲到5000點。2000年,美國科技泡沫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從5000點跌回到1000多點。
從2009年開始,美國科技股再次進入牛市。納斯達克指數從1300點左右壹路上漲到7000點。這是指數的第壹個非常常見的用途。
指數的第二個用途,是作為對比的基準。
舉例來說,某壹個基金經理過來告訴我們,他管理的基金,去年上漲了20%。大部分人聽到壹個基金上漲20%,可能會感覺,這個基金經理好厲害!
但事實上,要判斷這位基金經理是否真的有水平,我們需要將他的 投資業績和壹個基準做比較。如果對比的基準上漲了25%,那麽這位基金經理即使賺了20%,其業績還是跑輸基準,因此他的投資業績算不上出色。真正出色的基金經理,需要在扣除其費用後,長時間跑贏基準,這才是真正的技能。
指數的第三個用途,是供廣大投資者進行投資。
大部分比較常見的指數,壹般都有跟蹤該指數的指數基金,供廣大投資者購買。
比如,針對道瓊斯指數,有相應的道瓊斯指數基金。針對標準普爾500指數,有相對應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針對滬深300指數,有相對應的滬深300指數基金。
這些指數基金,給與了廣大投資者更多的投資選擇,讓他們可以以比較低廉的成本來投資指數獲得指數回報。
目前,全世界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指數基金,追蹤數以千計的各種指數。大致來說,我們可以把股票指數按照下面的標準進行分類。
基於指數的編制方法,比較常見的指數有:
價格加權指數,比如道瓊斯工商指數;
市值加權指數,比如標準普爾500指數;
等權重指數,比如標準普爾500等權重指數;
GDP加權指數;以及基本面加權指數等。
如果基於市場覆蓋範圍來分,比較常見的指數有:國家股票指數,比如中國股市指數,美國股市指數;區域股票指數,比如亞太股票指數,歐洲股票指數;以及行業指數,比如通訊業指數,消費行業指數等。
最近幾年,興起了以投資因子來劃分的股票指數,比較典型的有價值指數,動量指數,小市值指數,低波動指數等。關於因子投資,可以參考本人的歷史文章:聰明貝塔。
世界上比較有影響力的股票指數,比如標準普爾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以及問題中提到的上證180指數,滬深300指數等,都屬於市值加權指數。
市值加權指數,主要基於每個股票的市值以及其變化來編排指數。在計算市值加權指數時,我們首先需要計算出每壹個公司的市值,然後再把他們所有的市值相加,才能最後得出壹個基於總市值的指數。市值加權指數的特點,是指數的高低變化,主要受指數成員的市值變化影響。壹個股票的市值越高,它在指數中的權重就越大,因此對指數的影響也更大。
舉例來說,2018年年底,在標普500指數中,市值最大的股票是蘋果。基於其市值,蘋果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權重占到了3.8%。如果我們假設指數中有500只股票,那麽每個股票平均的權重應該是0.2%。也就是說,蘋果公司的權重,是壹家公司平均權重的19倍。
類似的,市值第二大的微軟,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權重占到了3.1%,是平均權重的15.5倍。亞馬遜的權重,占到了2.6%,是平均權重的13倍。Facebook和JP Morgan,分別占到了1.8%和1.7%,是平均權重的9倍和8.5倍。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市值越大的股票,在指數中權重越大,對於指數的影響也越顯著。
除了市值加權指數之外,還有其他的指數編制方式,比如等權重指數,價格加權指數等。
不同的指數,有各自不同的優缺點。
市值加權指數的優點,是它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指數。市值加權指數不需要頻繁調倉,流動性也最強。從投資者角度來講,投資市值加權指數基金的成本最低。市值加權指數的缺點,是指數最容易受大市值股票的價格影響。
價格加權指數的優點,是計算方法簡單。其缺點,是指數受高價股票影響最大,並且在成分股拆股時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典型的價格加權指數有道瓊斯指數和日經225指數。
等權重指數的優點,是不管市值大小,成員都受到同等對待。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點,即需要頻繁的調倉。標準普爾等權重指數,是比較典型的等權重指數。
既然都是市值加權指數,為什麽會有上證、深證、滬深300等不同的指數呢?
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覆蓋面不壹樣。
如上圖所示。針對上交所上市股票的指數,包括:上證綜指、上證50指數、上證180指數等。
上證綜指,是中國歷史最長的股票指數,包括了上交所上市的全部股票。
上證50指數,選取的是上交所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50支股票。
專門針對深交所股票的指數,有深證100指數,選取的是深交所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前100名公司的股票。
然後,還有壹些指數同時涵蓋上交所和深交所。
比如滬深300指數,選取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上300支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股票。而中證500指數,選取的則是兩家交易所上市值排名介於301-800之間的A股股票。
剛剛講了不少關於指數的知識,現在我們來簡單講壹下指數基金的概念。
顧名思義,指數基金的目的,就是為投資者提供最接近指數的投資回報。投資者最後拿到手的指數基金回報,應該是指數回報,扣除基金費用,加上租出股票得到的租金,以及調整了跟蹤誤差之後的投資回報。
基金費用,包括基金經理收取的管理費,基金本身的法律,審計,行政管理,托管等費用。指數基金壹般不收取業績分成。
租金收入,指的是指數基金經理可以將手中的股票借給那些做空的機構,賺取壹些租借費。
跟蹤誤差,指的是指數基金得到的投資回報,和指數本身回報之間的差別。如果跟蹤誤差過大,就可能說明指數基金的投資方法有問題,需要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做的比較優秀的指數基金,和其追蹤的指數回報非常接近。這其中關鍵壹點,就是指數基金的費用要控制的非常低。
比如上圖中顯示的是兩個規模比較大的標普500指數基金,IVV和SPY,以及標準普爾500全回報指數的歷史回報。我們可以看到,三條價格線幾乎完全重合。
也就是說,投資者幾乎獲得了百分百的指數回報。這就是指數基金能夠給與投資者的價值,讓他們獲得了和指數接近,或者壹樣的投資回報。
投資者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指數基金前,需要先明白自己為什麽要選某壹個指數,然後再比較追蹤該指數的不同的基金之間的差別,再做出比較理性的選擇。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