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程普傳》譯文與賞析
程普傳
程普傳
題解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東吳武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同輔佐孫權,並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勛卓著。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
原文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也。初為州郡吏,有容貌計略,善於應對。從孫堅征伐,討黃巾於宛、鄧,破董卓於陽人,攻城野戰,身被創夷。堅薨,復隨孫策在淮南,從攻廬江,拔之,還俱東渡。策到橫江、當利,破張英、於麋等,轉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騎五十匹。進破烏程、石木、波門、陵傳、余杭,普功為多。
策入會稽,以普為吳郡都尉,治錢唐。後徙丹楊都尉,居石城。復討宣城、涇、安吳、陵陽、春谷諸賊,皆破之。策嘗攻祖郎,大為所圍,普與壹騎***蔽扞策,驅馬疾呼,以矛突賊,賊披,策因隨出。後拜蕩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從討劉勛於尋陽,進攻黃祖於沙羨,還鎮石城。
策薨,與張昭等***輔孫權,遂周旋三郡,平討不服。又從征江夏,還過豫章,別討樂安。樂安平定,代太史慈備海昬,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將軍,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先出諸將,普最年長,時人皆呼程公。性好施與,喜士大夫。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遷蕩寇將軍,卒。權稱尊號,追論普功,封子咨為亭侯。
譯文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郡土垠人。他起初做過州郡小官,頗有容貌風姿、計謀策略,善於應答論對。跟隨孫堅轉戰征討,在宛縣、鄧縣進擊黃巾,在陽人打敗董卓,攻城野戰,身上多次受傷。孫堅去世,程普又在淮南跟隨孫策,跟著他攻打廬江,破城後,回師壹起東渡長江。孫策率軍前至橫江、當利,擊敗張英、於麋等,轉而進攻秣陵、湖孰、句容、曲阿,程普都立下戰功,孫策給他添加兵員二千、戰馬五十匹。又進而攻破烏程、石木、波門、陵傳、余杭,程普立的戰功最多。
孫策進入會稽,任命程普為吳郡都尉,治所設在錢塘。後又轉任丹楊都尉,據守石城,又進討宣城、涇縣、安吳、陵陽、春谷等處賊寇,將他們全都打敗。孫策曾攻打祖郎,被敵人團團圍住,程普同壹名騎兵壹起保護著孫策,驅馬疾呼猛突,用長矛刺敵,敵人往兩邊分開,孫策由是得以隨程普沖出重圍。後來程普被任命為蕩寇中郎將,兼任零陵太守,隨孫策前往尋陽討伐劉勛,在沙羨進擊黃祖,回師後仍鎮守石城。
孫策去世後,程普與張昭等***同輔佐孫權,於是轉戰三郡之地,平定討伐各種不歸服的勢力。又隨孫權出征江夏,回師路過豫章,單獨領軍討伐樂安。平定樂安後,程普代替太史慈駐防海昬,與周瑜分任左右督,在烏林戰敗曹操,又進攻南郡,打跑曹仁。程普被任命為裨將軍,兼任江夏太守,治所設在沙羨,封邑四縣。吳國早期的將領,以程普年齡最大,當時人們稱呼他“程公”。程普天性樂於施予,喜愛結交士大夫。周瑜去世後,他接替周瑜兼任南郡太守。孫權將荊州分讓劉備,程普又回到江夏兼任江夏太守,升為蕩寇將軍,不久去世。孫權稱帝號後,追論程普平生戰功,封他的兒子程咨為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