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野釣鯽魚怎麽打窩效果才好?
和其他季節相比,冬季野釣鯽魚打窩的選材、地點、時間、用量等都有著較大的區別,下面就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冬季野釣鯽魚要怎麽打窩效果才好。
壹、選材
我們在野釣鯽魚的過程中,酒米窩料應該是大家最為常用的窩料了。酒米的綜合效果穩定且較為突的,並且垂釣的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也成為了我們的首選。
不過受冬季低溫環境的影響,鯽魚們的活性降低,在水中的巡遊範圍出現了明顯的降低,酒米本身是不具備霧化效果的,酒米窩料的誘魚效果也出現了明顯的降低,因此想要效果好,在酒米的選材上就需要我們把好關才行。
考慮到酒米自身的劣勢,再結合冬季小雜魚不鬧窩的優勢,我們便可以從味型、霧化效果、留魚時間三個方向去突破。
首先是味型的調配,酒米壹般以酒香味或藥香為主,這就相當於“素菜”,鯽魚們在冬天也和咱們人壹樣,希望來點“葷菜”,因此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用腥味的酒米,或者在酒米中加入生雞蛋用於提腥也行。
接著就是可以在酒米窩料中加入菜籽餅、商品餌料、麥麩等成分,從而使得酒米窩料也具具備霧化效果,繼而有效提升它的誘魚速度和效果。
最後就是細小的顆粒窩料,在入水後能落入水底的石縫中、枯枝下,增加鯽魚吸食難度的同時,從而讓它們更長時間地留在我們的窩點中。
當我們選用的酒米窩料具備良好的誘魚效果、聚魚效果、留魚效果時,這樣的酒米窩料效果自然也就不會差,也是提升最終漁獲成績的最大保障。
二、地點
和其他季節對比而言,鯽魚們在冬季往往會紮堆聚集,此時我們就需要學會主動出擊,根據鯽魚們的生活習性來判斷它們會藏在什麽樣的地方,打窩點附近本就有鯽魚時,釣獲它們的可能性自然也會成倍增加。
當我們在小水域中垂釣時,首選的地區就是那種有水草、枯枝的區域,因為小水域面往往不會太深,這種有障礙物的區域既能為鯽魚們提供藏身之所,同時也更容易囤積食物,在冬季也更為“保暖”,自然也就更吸引鯽魚們來此聚集。
當我們在大水域面中垂釣時,回灣處、水底有凹陷處、橋墩等位置則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更深,能給予鯽魚們充足的安全感,保暖性也更強,也是鯽魚們偏愛的地方。
三、時間
配好窩料,選好釣位之後,咱們接著來聊壹聊關於打窩的時間問題。
冬季作為全年最冷的壹個季節,整體氣溫是處於壹個先下降,再平穩,最後開始升溫的,鯽魚們的生理特性會隨著季節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我們打窩的時間也最好能根據鯽魚的表現來把握,這樣才能讓打窩的效果最大化。
在氣溫相對較高,鯽魚們相對活躍的時候,我們壹般只需要提前1~2個小時打窩即可,在氣溫較低鯽魚們的活性較低時,往往需要3~4個小時才能發窩,在這個階段裏面,我們便可以在早上的5~6點打窩,早上的10點半以後開釣,或者是早上八九點打窩,下午的兩三點來釣,這樣是比較合適的。
若遇到低溫結冰的情況,我們則可以在頭壹天的傍晚5~6點打窩,此時早上等到窩點上方的冰化開後再下竿,這樣既能充分地誘魚聚魚,同時也避免了砸冰將鯽魚嚇怕的尷尬。
四、用量
考慮到冬季鯽魚們的進食積極性較低,因此我們窩料的投放量也不宜過多,壹般壹個窩點50g左右即可,但為了保證最終的上魚概率,每次都同時打窩3~5個為宜,尤其是在陌生水域中垂釣時,這樣的打窩方式更為穩妥。
當我們是在壹個熟悉的水域中垂釣時,在鯽魚的密度比較大的情況下,則需要提升窩料的用量,若需要打隔夜窩時,用量則更是要成倍地增加,壹般以120~150g左右為宜。
總而言之,窩料的用量和打窩的時間、魚的大小、密度有著直接的關系,若我們需要在打窩後很久才下竿垂釣,少量的窩料往往無法讓鯽魚持續地待在窩點中。若釣場鯽魚的體現大、密度也大時,窩點中的窩料也將很快被吞食,因此我們需要多投放壹些來達到持續誘魚留魚的目的。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冬季野釣鯽魚怎麽打窩效果才好的壹些技巧了,希望這個回答能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