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壹天下有羋月的功勞更有君王後的偉績
電視劇《羋月傳》中的羋月,也就是史料中記載的羋八子,拋開她 *** 的壹面,這個後來被尊為宣太後,左右朝政四十余年,註重聯姻,重用族人,發展國力,拓展疆域,伐滅義渠,消除後顧,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可否認,在秦國歷史上,羋月是個鐵腕人物。羋月死後六年,秦國又誕生了壹位鐵腕人物,即嬴政。論輩分,嬴政是羋月的玄孫;論功績,嬴政站在了羋月的肩上。後來,嬴政滅六國,羋月前期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但是,嬴政最終能統壹天下,最應該感謝的不是羋月,而是壹個史稱君王後的齊國女人。
自姜太公封齊以來,齊國出現過桓公稱霸、威宣稱雄,壹直是傲然屹立的東方大國。樂毅伐齊後,齊國雖遭重創,但很快又恢復元氣。戰國後期,列國爭雄,秦國和齊國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兩個王國。齊國的存在,無疑是秦國統壹天下的重要障礙。就在秦國“遠交近攻”時,君王後登上了齊國政治舞臺。
君王後,復姓太史,是齊國莒地太史敫之女。齊國發生淖齒之亂後,齊⊥踔子田法章為了逃難,改名換姓到莒地太史敫家中當家傭。太史敫的女兒見這位公子言談舉止非凡,絕非普通人,聯想到齊國發生的禍亂,更加證實了自己的洞察力,於是“憐而常竊衣食之,因與私通”,給田法章送去了莫大安慰。
後來,田法章即位,是為齊襄王,於是把太史敫之女為王後,是為君王後。君王後的肚皮很爭氣,生下太子建。母以子貴,君王後在齊國的影響力日高。齊襄王才幹平庸,故君王後得以幹涉國事,左右政治。
君王後雖然精明、賢惠,但她目光短淺,安於現狀,看不清國際形勢,不懂得唇亡齒寒,特別是秦國的崛起和征討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面對其他諸侯國向齊國求救,往往加以要挾,趁火打劫,如公元前265年,“秦伐趙,取三城。趙王新立,……求救於齊”。齊國不肯輕易出兵,要求“必以長安君為質”,後來趙國迫於形勢,不得不“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師乃出,秦師退”。
齊襄王死後,太子田建立,當時只有十五六歲,“國事皆決於君王後”。據《戰國策》記載,秦王派曾派使者拿著壹套玉連環送到齊國,讓君王後“解此環”,君王後“引椎椎破之”。這則故事,既說明君王後有些小聰明,也反映出了君王後對其他諸侯國的態度。
試想,壹套環環相扣的玉連環,暗指各諸侯國之間的命運息息相關,若各諸侯國聯起手來,秦國也難以對付,所以秦王才用象征各諸侯國唇齒相依的玉連環來試探強大的齊國,而君王後用鐵錘將玉連環擊碎,無疑表明了不與其他諸侯國聯盟。
為避秦國之鋒芒,為了齊國自保,君王後對秦王處處忍讓,奉行“事秦謹”的國策,對其他諸侯國不施以援手,忽視了唇亡齒寒的結果,以至於“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齊國作壁上觀。此舉,雖然使齊國可以享有和平,但是建基於其他諸侯國的犧牲。
君王後主政期間,齊王建形同傀儡、毫無建樹,君王後獨斷國是、任人唯親,既不註重對齊王建的教導和培養,也不註重對忠臣賢良的發掘和使用,最終使齊國的政治日益腐朽。齊王建最終成為壹個優柔寡斷、毫無膽識的君主。公元前249年,君王後病危,臨終時告戒齊王建說朝中何人可重用,可當田建拿好紙筆後,君王後卻說自己忘了。君王後欲言又止,恐怕主要是怕自己弟弟後勝的權利受到削弱。
君王後死後,其影響力猶存,齊王建繼續奉行君王後“事秦謹”的路線,依然不對其他五國施加援手。數年後,秦國進入了嬴政時代,齊國的對他國的態度,給雄才大略的嬴政創造了機會。秦國將五國各個擊破後,齊國亦很快滅亡。公元前221年,秦兵擊齊,齊王建聽信後勝之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後餓死於流放之地。戰國的終結,齊國的悲劇,可以說是君王後造成的。秦始皇嬴政最終能統壹天下,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君王後這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