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洛的理論學說
中國葫蘆型社會
背景: 2006年,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壹直指目前日本乃至全球普遍的發展趨勢是“M型”。李凱洛對中國社會財富結構和市場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後指出,中國社會形態既非M型,也非橄欖球型或金字塔型,而是呈現出壹個巨大的葫蘆狀,用葫蘆型更能直觀準確地描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財富結構形態和市場結構。
時間:2007年
屬性: 社科類
概要: 中國社會財富結構形態和市場結構分布呈現為壹個巨大的葫蘆形,從上到下,分別對應著富豪、中富、中產、準中產、小康、中下、底層七大階層。位於葫蘆頂端的壹級城市引領了中國的消費升級浪潮,位於葫蘆底部的眾多新興城市,將激起更巨大的消費潛流,囊括巨大未來市場的葫蘆的“大肚子”部分,是中國容量最大潛力最大的市場,該市場消費者的主權思想將成為支撐中國商業發展的主導思想。
價值:李凱洛對中國社會財富結構與市場結構的精準分析定位,揭示了未來20年,中國三、四級城市將成為中國品牌和世界品牌爭霸的主戰場。
新快樂經濟幸福學說
背景: 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全球經濟壹片蕭條,李凱洛通過對全球經濟現象與快樂幸福感之間的關聯分析,提出新快樂經濟幸福學說,認為快樂也是壹種生產力,以快樂幸福為主題的營銷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時間:2009年
屬性: 社科/商業管理類
概要: 最早對快樂進行理論研究的是美國的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A·Easterlin),他在1974年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即收入和快樂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而李凱洛先生提出的新快樂經濟幸福學(The New Economics of Happiness)的觀點強調快樂也是壹種生產力,在全球經濟蕭條心理灰暗的時期,人們更加需要快樂,註重幸福感。價值: 與過去重在研究快樂幸福與收入之間關系的西方快樂經濟學不同的是,新快樂經濟幸福學說重在快樂幸福與消費的關系研究,把快樂幸福與收入、快樂幸福與消費二者同等重視起來,以提高人的主觀幸福感為核心,將學理觀點延伸到商業研究中,更明確地提出商品交易過程中的關鍵在於如何給予顧客更多的快樂體驗和幸福感等微觀實用思想。
試客經濟
背景: 從原始的街頭派送到試用網站,再到最新的樣品實驗室,體驗營銷日益成為新時代營銷的主流。李凱洛提出,試客群體的出現,試客營銷的興起,必將催生出壹種新的商業經濟形態——試客經濟(Test Marketing)。
時間:2009年
屬性: 商業管理類
概要: 互聯網時代的壹種新經濟形態。所謂“試客”,是指醉心於購物前先從互聯網上免費索取相關商家的試用贈品,經過認真試用,並與其他愛好者相互交流後才付諸購買的壹類網民。與試客壹群體***生的種種相關商業形態,就形成了“試客經濟”。 “試客族”的人群也不會只局限於受過較高教育的年輕人,熱衷網購的家庭主婦們將是“試客族”的新生力軍。
價值:體驗式營銷被認為是未來最具價值的營銷模式。通過對試客經濟的全面解析,為企業和商家角逐市場,提高品牌運作水平提出新的商業模式營銷思路。
產業發展新力學觀點
背景: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擴大內需”成為中國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壹,李凱洛從力學的角度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新的戰略思路。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 產業強、商業興、品牌立,只有產業強,商業興之後,才有可能實現品牌立。產業與品牌核心的支點是商業,中國經濟運行方式由生產決定型向流通主導型轉變,未來將是“流通創造利潤”時代, 產業、技術、品牌的潛在價值都需要且只能通過商業來完成與市場的價值轉換。
價值: 在全球需求萎縮、經濟低迷的形勢下,李凱洛立足中國產業實景,從力學角度提出中國企業應加強建設內需市場,掌控高端生產能力,提供了新的產業發展戰略觀點。
產業轉移生態論
背景: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全球經濟的減速,全球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出壹系列新的趨勢和特點,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給國際產業轉移帶來了新趨勢。李凱洛針對中國區內的產業轉移過程中呈現的種種趨勢和現象深入研究後予以分析歸納,從生物學的全新觀點詮釋產業轉移。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壹體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李凱洛從生態論的角度,用更直觀的表達方式剖析總結了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現象,產業轉移生態論對蝗蟲、蚯蚓、候鳥、榕樹四大生物型經濟現象的深刻解構,為推動中國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帶來新的思路與思考。
蝗蟲經濟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在經濟形態中我們將那些像蝗蟲壹樣,飛來飛去,四處掠奪資源,獲取短期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的企業稱之為蝗蟲企業。蝗蟲經濟不但破壞當地自然生態、社會環境,也會削弱其未來的經濟增長基礎和價值。
價值:蝗蟲經濟理論隸屬於產業經濟生態論,對於產業轉移中四處掠奪資源獲取短期利潤的企業,用蝗蟲予以形象說明,蝗蟲經濟的惡性後果壹目昭然。
蚯蚓經濟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並改善結構,在為自己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為其它的植物生存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在經濟發展中,很多企業像蚯蚓壹樣具備很強的生存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踏實務實地發展和提高自身價值的同時,與環境與社會和諧***生,並推動當地經濟獲得可持續性發展,我們形象的將這種經濟現象稱之為蚯蚓經濟。
價值:蚯蚓經濟理論隸屬於產業經濟生態論,對於產業轉移中那些與環境和諧生存的企業,用蚯蚓形象代指,直觀準確。
候鳥經濟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 候鳥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哪裏資源豐富、成本低廉,企業就轉向哪裏——這種經常遷移,逐利而居的企業現象我們稱作候鳥經濟。候鳥型企業屬於典型的投機取巧型企業,候鳥經濟有短期貢獻但缺乏給壹個地區帶來長久持續的發展。
價值:候鳥經濟理論隸屬於產業經濟生態論,對於產業轉移中那些逐利而居的企業,用候鳥代指形象可感,候鳥經濟理論的提出給產業轉移中的政府和企業帶來新的思考。
榕樹經濟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 榕樹以枝葉繁茂,樹冠巨大,與榕樹這種獨木成林現象相映成趣的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壹些企業像榕樹那樣根深葉茂,形成實力雄厚、帶動力強並具備相當投資規模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骨幹企業,這種經濟現象我們稱之為榕樹經濟。
價值:榕樹經濟理論隸屬於產業經濟生態論,對於產業轉移中那些不斷做大、做強、做深的企業,用榕樹這種大家熟知的植物形象說明,直觀的剖析總結了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現象。
品牌生態學說
背景: 全球壹體化趨勢和資本介入傳統行業的加劇,產品同質化、營銷同質化的競爭開始卡住“高端企業”的咽喉。李凱洛用生態論的全新觀點直指復雜的商業競爭和本能的生物競爭有著相同的生存邏輯,產業有序化升級運動背後的支配規律正是生物生存邏輯的力量和作用。
時間:2007年
屬性: 品牌與商業管理類
價值: 品牌生態學說包括品牌進化論、品牌分化論以及品牌競爭三大生存法則,復雜的商業競爭和本能的生物競爭有著相同的生存邏輯,從生物的競爭中尋找自然選擇法則,解讀商業動態,就能更容易地看清產業整體走勢,從而做到順勢而為,成為獵手而不是獵物。李凱洛從物種進化生態學的獨特角度,提出品牌生態學說,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高瞻遠矚的商業思想啟迪。
品牌進化論
時間:2007年
屬性: 品牌與商業管理類
概要:在商業競爭環境裏,每個品牌都是處於品牌競爭環境中的壹個“生態物種”,是需經歷過激烈鬥爭而生存下來的“物種”。在險象環生的品牌生物鏈中,稍有不慎,便會被“吃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不斷的變革、進化,才能拓展中國品牌的生存空間。
價值:李凱洛先生創立的品牌進化論屬於品牌生態學說分支,以達爾文之生物進化論的角度重新審視品牌的生命歷程及其與周圍環境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給企業帶來新的商業啟示。
品牌分化論
時間:2007年
屬性: 品牌與商業管理類
概要:分化這個詞來源於生物學。從品牌競爭角度而言,分化意味著壹種思想,壹種眼光,在產品同質化、營銷同質化的競爭時代,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整體供養能力才是真正的大者能量,罔顧這些深層能力而進行理想化的擴張,只能制造更多的枯枝。只有開拓品牌與渠道價值,調整戰略路徑,走向更高的層次,才能獲得新的成長空間。
價值:品牌分化論屬於品牌生態學說分支,分化是由物種的多樣性遺傳、創新分裂和稼接形成的,品牌分化論從生態學的角度形象揭示了品牌創新分裂的過程,給中國企業參與現代品牌競爭帶來全新的戰略思考。
品牌競爭三大生物法則
時間:2007年
屬性: 品牌與商業管理類
概要: 從生態商業學的角度上來看,商業競爭有食物匹配,大者統治,生態龕位三大生物法則。在商業上,每個品牌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企業家要找尋自己的生態龕位,這是生存的關健。
價值:品牌競爭三大生物法則屬於品牌生態學說分支。品牌生態環境始終在不斷的變化,如何拓展中國品牌的生存空間?找準適合生存的生態位,不斷改善生存條件,是每個品牌存活下來的關鍵。李凱洛用食物匹配,大者統治,生態龕位三大生物法則深刻揭示了品牌生存之道。
品牌超限戰論
背景:針對品牌發展規律模式和中國實情,李凱洛提出品牌超限戰論,為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在全球化的市場中如何競爭提供了新的品牌戰略戰術。
時間:2006年
屬性: 品牌管理類
概要: 超限戰來源於軍事術語。在商業戰爭中,品牌超限戰是指跨越傳統界限、突破傳統手段的品牌塑造方法。品牌超限戰強調弱小的壹方,要盡量設計領先者不能采用或者不適合采用的戰略。
價值: 李凱洛提出品牌超限戰論,為中國企業在打造品牌和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過程中如何以小制強,以智取勝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品牌戰略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