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陸遜五次戰役都是大勝,為什麽諸葛亮就沒有成功呢?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陸遜俺家的戰鬥***有十次,其中有勝有敗。而諸葛亮的勝率並不比陸遜低。
這裏我們首先看壹下陸遜和諸葛亮各自指揮過哪些戰役。首先看陸遜。
陸遜第壹次帶兵打仗,是平定為害會稽多年的山賊潘臨,並將其平定。潘臨手下不過千余人馬,而且只是山賊,
建安二十壹年(公元216年),鄱陽郡的尤突聚眾作亂,陸遜又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前去征討,將他擊敗。
同年費棧在丹陽煽動山越作亂,陸遜以少勝多,將他擊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陸遜配合呂蒙進攻荊州,奪取了宜都、房陵、南鄉等地,切斷了益州到荊州的交通,為奪取荊州立下大功。
公元221年,劉備伐吳。孫權命陸遜為主將,率五萬吳軍迎擊劉備。陸遜堅守夷陵,等蜀軍懈怠時以火攻之計破之,取得大勝。
公元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魏,曹休率軍前來接應,孫權命陸遜、朱桓、全琮各統兵三萬迎擊,大破曹軍。
公元232年,陸遜率軍攻打廬江。滿寵得知吳軍前來以後,在楊宜口埋伏打算突襲吳軍。陸遜得知以後主動撤退。
公元234年,孫權親自率軍北伐,進攻合肥新城,並命陸遜率萬余人進攻襄陽。然而孫權在新城下屢戰不勝,士兵生病日多,不得不撤軍而走。陸遜於是虛張聲勢要繼續攻打襄陽,趁魏軍集中兵力守衛襄陽時,分兵襲擊了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等地,小有斬獲,隨後率軍撤回。
公元237年,陸遜督軍征討在賊首彭丹,並將其討平。
同年,中郎將周祗去鄱陽郡征兵,激起民變,吳遽等人聚眾萬余發起叛亂。陸遜與陳表率軍去征討,民軍首領吳遽等人接受招安,事態遂平息。
接著看諸葛亮。
諸葛亮第壹次領兵,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和劉璋開戰以後,他率領張飛、趙雲從荊州出發進軍益州。此戰諸葛亮率軍平定了江州、巴東、江陽等地,和劉備在成都會師。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南蠻,平定了雍闿、孟獲之亂。此戰諸葛亮采用了攻心為上的戰術,七擒七縱孟獲,使其真正歸心,此後再未叛變。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壹次北伐,壹度奪取了隴右的天水、安定、南安等郡。不過最後因為馬謖失街亭,諸葛亮不得不率軍撤回。
公元228年冬,因為魏國將伐吳,諸葛亮率軍出散關攻打陳倉,迫使魏國調兵來救,減輕了東吳的壓力。在調動魏軍以後,諸葛亮主動率軍撤退。魏將王雙追擊時被諸葛亮擊敗斬殺。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命陳式奪取了武都、陰平兩郡。
公元230年秋,魏國出動曹真、張郃、司馬懿三位名將率十萬大軍伐蜀,諸葛亮部署迎敵。結果因為天氣原因,魏軍大多未能到位就以失敗告終。
同年,諸葛亮命魏延、吳懿深入羌中,在陽溪擊敗了魏將費曜、郭淮。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率張郃、費曜、郭淮等人迎擊,卻被諸葛亮屢次擊敗,魏軍損失慘重,還死了名將張郃。最後蜀軍因為糧盡才退兵。
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第五次北伐。經過前次戰敗以後,司馬懿已經不敢再和諸葛亮正面交鋒,於是堅守不戰。最後諸葛亮在軍中病死,蜀軍撤退。司馬懿不敢追擊,雙方罷戰。
接下來我們比較壹下陸遜和諸葛亮的戰績。前面我們可以看到,陸遜大小***打了十次戰役,其中五次是本國平叛,而且規模都不大,對手最多不過萬余人,因此只能算小勝。而對外的五次戰鬥中,荊州之戰陸遜只是輔助呂蒙作戰,姑且算小勝。廬江之戰面對對手陸遜不戰而退,恐怕要算小敗了。進攻襄陽之戰雖然也是撤退,但是有所斬獲,算小勝吧。只有石亭之戰和夷陵之戰可以算大勝。
所以陸遜是十戰兩次大勝,七次小勝,壹次小敗。
再看看諸葛亮前後***九戰,入川之戰他面對的不是蜀軍主力,因此雖然奪取了不少城池,卻只能算小勝。平定南中、南蠻雖然對手戰鬥力差壹些,但是勝得很徹底,避免了後患,可以算大勝。
第壹次北伐雖然街亭戰敗,但是蜀軍主力尚存,算小敗。第二次北伐成功地調動了魏軍,還殺了王雙,算小勝。第三次北伐奪取了陰平、武都,考慮到兩郡人口不多,算小勝。魏軍伐蜀無果而終,此戰雖然是天氣因素為主,但是諸葛亮不戰而勝至少可以算小勝。陽溪擊破雍州魏軍主力,可以算大勝。第四次北伐大破魏軍,肯定算大勝了。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病死,姑且算平手吧。
算下來諸葛亮是九戰三次大勝,四次小勝,壹次平手,壹次小敗。
因此從勝率來看,陸遜和諸葛亮兩個人其實差不多。
但是陸遜在石亭之戰對手曹休壹生沒有什麽像樣戰績,東吳對他評價是靠姓曹上位,“非智勇名將”,對手太次,也就夷陵之戰對手劉備強勁點。然而夷陵之戰吳軍兵力占優,又占據地利,優勢占盡,打勝仗也不奇怪。
而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擊敗的是司馬懿這樣的名將,魏軍在實力上也更強壹些,所以他的戰果含金量比陸遜要高得多。
所以從戰果看,諸葛亮要比陸遜更為出色。
當然,陸遜戰果不如諸葛亮很重要的壹個原因是孫權對他不放心,壹直不給他統帥大軍的機會。但是至少不能說陸遜強於諸葛亮,最多也就是各有所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