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黨為什麽要把“三個有利於”作為各項工作的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

黨為什麽要把“三個有利於”作為各項工作的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

鄧小平同誌在1992年春視察南方時指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黨章把這三個“是否有利於”寫入總綱中,作為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工作的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這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壹,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三個“是否有利於”體現了這個任務。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上,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必須經歷壹個很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所面臨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應該有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發展速度。因此,既然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那麽各項工作都應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用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黨的各項工作的檢驗標準是必然的。

第二,三個“是否有利於”體現了我國增強綜合國力的強烈願望。綜合國力是壹個國家所具有的全部實力和在國際社會中發生影響作用的總體能力,它是國際力量對比的主要依據,我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大國,但綜合國力卻不強,雖然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況且,增強抵抗西方資本主義對我國的“和平演變”的能力,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為後盾。因此,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壹個重要方面就是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標準符合我國當前的現實任務和目標。

第三,三個“是否有利於”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它是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的。所以,把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其中的壹個標準,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第四,三個“是否有利於”是解放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了改革開放中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雖然20年來我們打破了許多僵化的舊思想和舊觀念,人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解放,然而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還需要更進壹步解放思想,轉換腦筋。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有的同誌甚至至今還用姓“社”還是姓“資”的思維方式,作為衡量壹切事物的標準;有的同誌認為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有的怕亂求穩,唯上是從,坐失了改革開放的良機,等等。所以,需要用三個“是否有利於”作為衡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標準,凡符合三個“有利於”的,就要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大膽地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