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新金陵畫派 [“新金陵畫派”補遺]

新金陵畫派 [“新金陵畫派”補遺]

引言  “新金陵畫派”是20世紀60年代最重要的的中國畫流派之壹,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傅抱石為首,錢松嵒,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為代表的畫家為世人耳熟能詳,但是“新金陵畫派”還包括余彤甫、丁士青、張晉、張文俊四位畫家①。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余彤甫、丁士青、張晉三位當時的畫家卻幾乎不為人知。因此江蘇省國畫院原院長宋玉麟先生策劃了“新金陵畫派”遺頁—余彤甫、丁士青、張晉藝術展。現任院長周京新先生主持落實了這個展覽,使得世人對“新金陵畫派”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新金陵畫派”—源於江蘇兩萬三千裏寫生團歷時三個多月的旅行寫生,參加寫生的為傅抱石、錢松喦、余彤甫、丁士青、張晉、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江蘇省國畫院的畫家。“去年九月,美協江蘇分會組織了以江蘇國畫工作團出省參觀、訪問,目的是:開眼界,擴胸襟,長見識,虛心向兄弟省市學習,從而改造思想,提高業務。壹行十三人(六十歲以上的三人:蘇州余彤甫,無錫錢松喦,鎮江丁士青;五十歲以上的兩人:我和蘇州張晉。這是我們此行中的‘五老’。此外都是青壯年)扶老攜幼,隊伍不算大也不算小。我們的生活圈子大都非常狹窄,尤其我們五老,多數長期範圍在‘暮春三月,草長鶯飛’的江南,個別還是由於此行才第壹次渡過長江。”②從傅抱石的表述可知當時余、丁、張在寫生團中和傅、錢壹樣年長,傅抱石稱之為“五老”,應該是寫生團中的骨幹。此行的目的很明確:“改造思想,提高業務”。寫生結束之後,於1961年上旬在北京舉辦了“山河新貌”畫展,受到了各方高度評價。

當時任中央美院教授的葉淺予評價:“新的山水畫,既有新內容,又有新筆墨的新和意境的新。這次江蘇的畫家從兩萬三千裏‘長征’回來,得出壹條結論:‘思想變了,筆墨就不得不變。’是壹語道破了其中的真理。由此可見,思想不變,筆墨就難得變。要真正創新,還是要思想走在前頭。”③著名畫家郁風評價:“余彤甫的許多小幅,功力深而構圖嚴謹。石濤、漸江筆法的瀟灑嫵媚,余畫能得之。如《華山茨蘿坪》、《嘉陵江》、《長江三峽》等。在余的作品中壹個饒有興味的發現是:有功力的舊傳統筆墨用的好完全可以產生新效果。在許多國畫中,建築物和山水背景很少能達到如此融合統壹的。張晉以織細的重彩見長,此次也有突破原有風格的創新之作,如《三峽夜航》、《魚米之鄉》都是得之於生活有新感覺的好畫。丁士青《東山新綠》中的樹,以墨勾枝幹,以石綠點葉,是新方法,如石綠稍濃或加石青或當更好。”④

著名作家老舍評價:“西陵峽在傅抱石筆下或在錢松喦筆下,都表現出了它的雄偉氣勢,但前者渾厚,後者秀麗。看畫展“山河新貌”,頗有感觸,不同的畫家面對同壹景物,都表現出了景物的美,但意境不同,風格不同。畫家們在壹起生活、在壹起創作,相互影響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不拒絕影響、主動地吸取別人的長處。……傅抱石的《西陵峽》與錢松喦的《西陵峽》不同,丁世青的《峽江圖》與余彤甫的《長江三峽》也不同,……。各家畫各家之山水,‘山河新貌’的作品種種不同風格的表現,多麽誘人!山水畫要創新,要創時代風格之新,但不能失去傳統筆墨;‘山河新貌’畫的是中國畫,老畫家傳統筆墨功夫不說,在年輕畫家表現前無古人新題材的作品上,走的是傳統的路子,也是很明顯的”⑤。

從當時知名畫家和文學家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余、丁、張三家對傳統筆墨功夫有過人之處,外師造化創造出新時代新風貌的作品,受到壹致的肯定和好評。他們是金陵畫派中的中堅力量。無論從年齡、閱歷以及對傳統的理解等來說是較為特殊的,他們在“新金陵畫派”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壹、余彤甫、丁士青、張晉藝術生平

余彤甫(1897~1973年)名昌煒,字彤甫、彤夫、彤父,江蘇蘇州人。自小家境清貧,為海派山水畫家樊少雲(名浩霖)入室弟子,以此奠定了走上繪畫道路的基礎。自20年代至40年代,曾在蘇州女子職業中學、省立松江中學任美術教師,後任上海美專、國立社教學院美術系教授,兼上海商務印書館特約美術編輯。他能水彩、圖案,也能仿古,早年師法文征明山水幾可亂真。其作品溫情、恬淡、平易、清新。1925年夏天,與花鳥畫家陳摩(字迦龠)、山水畫家管壹得壹起成立以紅楓為標誌之“冷紅畫會”,此名意在呼應魯迅在繪畫上有革新想法。後該畫會有金挹清、趙眠雲、顧墨畦、程小青、樊少雲以及上海汪亞塵、劉海粟、王濟運,杭州吳法鼎等加入,影響極為深遠。1957年江蘇省國畫院成立余彤甫被聘為首批專職畫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壹級美術師。1960年隨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傅抱石等率領的“江蘇兩萬三千裏寫生團”歷時三個多月的旅行寫生,在寫生中,眼界開闊,筆墨也隨之奔放,壹破當年“善繪小幅,妙趣橫生”之稱譽,創作出壹批氣勢磅礴,落筆大度,用墨蒼秀,境界清新之長卷巨幅,1965至1966年期間所創作巨幅長卷《長江萬裏圖》,為其代表作。

丁士青(1900~1976年)別名老漁,江蘇鎮江人,曾為織綢工人,自學繪畫,受吳門畫派唐寅、清六家之壹吳歷等影響較深,擅長山水兼作指畫,畫風嚴謹紮實,工穩犀利清剛。曾任鎮江國畫館主任,鎮江市政協委員,1957年調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副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0年隨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傅抱石等率領的“江蘇兩萬三千裏寫生團”歷時三個多月的旅行寫生,以傳統技法結合現代地貌創造了秀潤、清剛較為寫實的畫風,代表作品有《紅巖》、《東山新綠》、《蜀江圖》等。傅抱石曾在文章中提到丁士青的《紅巖》“實在畫得好,磅礴夭矯,看來很有英雄的氣概”。

張晉(1906~1988年)江蘇蘇州人,早年求學於蘇州美專和新華藝專,醉心於吳門四家之壹的仇英、清代王石谷、袁江等,以青綠、金碧山水著稱於世,以雙鉤見長,畫風嚴謹筆墨蒼潤、賦色細麗。1957年調入江蘇省國畫院任畫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壹級美術師。1960年隨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傅抱石等率領的“江蘇兩萬三千裏寫生團”歷時三個多月的旅行寫生,畫風壹變為沈雄蒼芒、秀麗明媚,生活氣息濃厚的畫風。傅抱石稱之為“穩紮穩打,畫囊特別豐富”。代表作品有《棗紅柿熟高山綠》、《天平楓葉》、《峨眉伏虎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