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繩記事是誰發明是什麽時候發明的
中國的書法藝術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最早以結繩的方法來記事;發展到甲骨文、金文(又稱鐘鼎文和銘文);再到先秦時候各國的大篆;秦朝統壹六國,丞相李斯統壹全國文字為小篆;後來漢朝出現隸書以及以後出現的行書、楷書、草書等。下面就跟同學們聊聊結繩記事。結繩記事是在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壹種記事方法。即在壹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壹。古人為了要記住壹件事,就在繩子上打壹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就打三個結,如此等等。據古書記載:“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九家易》),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數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繩結。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采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傳說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王在壹次征戰中,命令壹支部隊壹定要在壹座重要的橋梁上堅守15天。在沒有技術計數的時代,如何保證部下不出差錯呢?聰明的國王交給守橋將士壹根打了15個結的皮帶,命令他們每守壹天就解開壹個結,直到完全解完才能撤退。這種結繩記事的方法在沒有掌握文字的民族中曾經被廣泛地采用,有些民族甚至壹直沿用至今。根據記載,韃靼族在宋代時仍沒有掌握文字,每當發生戰爭要調發軍馬時,就在草上打結,然後派人火速傳達,有多少結就表示要調多少軍馬。現在秘魯的壹些牧羊人,還在用這種方法計算牲口。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知識的不斷增加,結繩記事畢竟不能全面地記載復雜的事物。當文明發展到壹定程度時,必然會被圖畫或文字取代。來源:七彩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