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墨業的發展是怎樣的?
明代中期以後,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萌芽,墨進入了商品流通領域,制墨家為了爭奪市場挖空心思,頻出新招,所制墨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出現了我國制墨史上的壹個高峰,以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邵格之為領軍人物。
這時期,徽墨不僅質量精良,而且墨的圖式、墨印的雕刻,也各盡其美,達到歷史的新高。如程君房制的“玄元靈氣”墨,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贊賞說:百年之後,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後,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與程君房同時馳名墨壇的當推方於魯。方氏精制了壹種“九玄三極墨”,被譽為“前無古人”的佳品,聲譽已經“傳九州,達兩都,列東壁,陳尚方”。
在此期間,富有裝飾性的成套叢墨集錦墨也開始出現。裝墨的墨盒也非常精致,有楠木、紅木等珍貴材料制作的木匣,還有螺甸鑲嵌的漆匣。各種制墨的專著也紛紛湧現。
當時制墨業中心在整個徽州地區,出現了“徽人家傳戶習”的制墨景象。松煙、油煙墨並舉,特別是“桐油煙”與“漆油”的制墨工藝廣為運用,油煙墨的生產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競爭促使了徽墨的發展,尤其是印版的雕刻、墨品的裝潢,或為名家繪圖,或為高手刻版,或為巧手制盒,把制墨業推向壹個新的高峰、輝煌的時代,使徽墨超越了文房用品的範圍。
明代很多著名的畫家參與了墨式的繪圖,著名的刻工參與了墨印的雕刻,其中畫家有丁雲鵬、吳廷羽、俞仲康等人;雕刻家有黃應泰、黃應道、黃德時、黃德懋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