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哪幾次戰爭是英國發動的

哪幾次戰爭是英國發動的

1、第壹次鴉片戰爭

第壹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壹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壹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3、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壹月至十壹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壹次戰爭。第壹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4、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壹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和國、德意誌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擴展資料

第壹次鴉片戰爭

第壹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壹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壹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壹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壹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壹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壹系列戰鬥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沈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戰爭。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壹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15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壹月至十壹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壹次戰爭。第壹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壹度攻占基隆,卻因滬尾(今臺北縣淡水鎮)壹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臺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導致費裏政權垮臺。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臺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壹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壹個通過洋務運動回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幹,紀律松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壹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壹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和國、德意誌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蕩,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奸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醜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沈痛的災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第壹次鴉片戰爭百度百科-第二次鴉片戰爭百度百科-中法戰爭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戰爭百度百科-八國聯軍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