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文化是什麽?
北京燃放鞭炮的由來
官民均十分講究購辦爆竹,我國年節期間及逢喜慶之日,燃放爆竹歷史悠久。據傳古代有壹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就出來傷害人畜,屆時百姓不敢出門。偶有壹年,有位頑童燃燒竹子取暖玩耍,燃竹火光沖天、劈啪作響,將怪獸“年”嚇得遠逃而去,人們喜獲安寧,歡度春節。此後,燃放爆竹便成為人們驅魔避兇,迎神喜慶的必備品了。
官府“封印”、梨園“封臺”等放假過年封建王朝為表示對“過年”迎春的重視及對官民的恩賜,自臘月19—22日,由掌管天文歷法的欽天監選定 “吉日”,布告京城及全國所有衙門府 地,統壹封存官印,各官員開始放假過年。隨之各梨園劇場也進行“封臺” 停演,放假,待新年伊始再行演出。
此時全國城鄉空前繁榮的“臘月市”進入高潮,百姓大搞大掃除,以整潔生活環境。臘月23日為祭竈神之日,又有過“小年”之稱,隨之“大年”除夕就很快來臨。
掛年畫、貼春聯、吊燈籠、倒貼“福”字
廟會文化——北京為中華廟會之鄉
北京自秦漢起就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尤其遼、金、元、明、清在此建都,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就明清時期而言,北京有各種寺廟1000多座,為全國之冠。寺院多廟會也自然就多,壹年365天幾乎天天都有廟會,豐富多彩,美不勝數。如雍和宮的“打鬼”,城隍廟的“出巡”,七月十五日的燒法船、十月二十五日的白塔燃燈等等,均為廟會盛事。北京最著名的古今傳統民俗廟會兼集市有白雲觀、廠甸、白龍潭與地壇、龍潭湖等。
此外,北京歷代花會獨具特色,遍及城鄉。花會以技藝見長,主要有少林武術、踩高蹺、玩中幡及太獅、少獅等活動。妙峰山的進香花會為京城花會之最,慈禧太後在頤和園東北側,特建“眺遠齋”而觀賞赴會隊伍及其精彩表演。
胡同文化的理念
北京胡同文化源遠流長、含義深遠。“胡同”壹詞,據考證來自蒙古語,意指有“水井”的地方為民眾的聚居之地,故古代有“方井”、‘‘市井’‘的稱謂。
北京的胡同起自元代,在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等作品中,就有“胡同”壹詞的出現。公元13世紀初,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率兵南下,燒毀了位於今廣安門外壹帶的金中都城後,其孫子忽必烈住於金中都城東北郊風光優美的“大寧離宮“,即今北海瓊華島。據《元史》本傳載:忽必烈重用河北邢臺的漢人大才子,天文、地理、經學、律歷與三式六壬等法術無壹不精通的劉秉忠,命他主持設計興建元大都。劉秉忠為了體現“皇權至上“與貴統萬民的理念,他根據{易經}陰陽五行,八卦四象與奇門盾甲的風水學識,同時遵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應是壹個方形大城,四面各設三門,城內名字應按八卦起名。而且大城內的中央部位為皇宮,皇宮外為“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皇城之制,:因此劉秉忠以北海為中心大建元大都,即大內皇宮及內外城,而以坐北朝南的中軸布局與左右對稱之制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建設,從而造就了大街多南北走向,而街巷胡同則穿行於東西。同時並以“坊”為單位,統建有50個居民區,坊與坊之間用寬度不壹的胡同隔開。這種胡同既是交通通道,又是“坊”之間的防火隔離帶,因而又有“火疃、火巷、火弄“等稱呼。由於劉秉忠興建的元大都宛如陰陽八卦圖,十分嚴謹雄偉。加之劉秉忠的學生郭守敬科學地治理了京城水系,更使元大都充滿東方文明的無窮魅力,氣象萬千,深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所贊揚。
據有關史料統計元大都有胡同 400多條。明滅元後,在元大都基礎上重建京城,分為36坊,擁有胡同1170條。清滅明後沿用舊城,改名京師,內外城***有胡同2077條。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至今有新老胡同6000多條。
胡同不但是街、巷、道、裏的通稱,尤其與京劇,京腔壹樣,都有濃郁的“京味”文化特色,擁有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北京歷史、民俗風情、趣聞典故的發祥地與聚寶盆。
涮羊肉—著名傳統風味
據歷史查考,我國在南北朝時期就已有火鍋。用火鍋涮雞、魚、豕等,在唐宋時代已受廣泛歡迎。至清代火鍋已相當盛行。據歷史記載,嘉慶元年(1796),乾隆當太上皇在皇宮設的“千叟宴”,用火鍋計1550多個,吃的主要是涮羊肉,可見其受清官歡迎的程度。北京的涮羊肉起源於戰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地區。明末清初傳人關內,羊片火鍋是當時清代皇家最受歡迎的冬令佳肴。北京的涮羊肉,壹般秋後上市,五月底以前撤鍋。最初開業的涮肉館為正陽樓,1914年“東來順羊肉館”開張後,通過競爭取代了正陽樓而譽滿京城。
北京烤肉—蒙族風味
烤肉,據傳起源於北方蒙古地區,具有濃郁的塞外風情。後來逐步傳人關內,於明末清初北京才有烤肉出現。“南宛北季”兩家以烤肉為業的餐館,均開業於清朝中葉。位於宜內大街的烤肉宛,於康熙年間由京東大廠回民宛民由於推車賣肉發展而來。於什剎海銀錠橋畔的烤肉季,則創業於清代鹹豐時期。
古老傳統的烤肉,是用壹種特制的火爐,烤盤由鋼條密排而成,中間有小小縫隙,稱為“炙子”。
烤肉時,爐內燒木柴或木炭,把切得很薄的肉片在“炙子”上烤熟,然後蘸佐料吃。現在卻是先將肉片用醬油、料酒、白糖、香料、蔥、姜、蒜等佐料拌好,然後用長筷夾肉到“炙子”上去烤,像炒菜壹樣不停地翻動,油脂發出“滋滋”聲音,芳香四溢,肉片壹烤熟就可進食,這種邊烤邊吃邊飲的吃法,富有自然野味的情趣。
烤肉立秋開始,夏季停爐。十分講究原料,要選用“北口”的菜牛,耕牛肉老是不能用的。牛的年齡在4-5歲為宜,體重為二三百斤最佳。而且只選用牛的上腦、裏脊、排骨三個部位。此外,切肉的刀工也十分重要,必須切得很薄的牛、羊肉才適以燒烤。
特色土語京味濃
北京語音既動聽又容易聽懂,語言豐富生動,為全國最佳語音、語言之壹,我國的普通話(國語)和漢語拼音,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
但北京地區地道的土語土話,如不加壹定解釋,是不大容易讓人很快明白過采的,韻味自殊,很有方言特色。現將有關土語簡釋舉例如下:自個兒:自己壹個人。咱 們:我們。勞 駕:請人幫助,或表謝意。侃大山:信口窮聊。貓兒膩:心懷私隱,不可告人。貧 嘴:多嘴、好說廢話。犯 傻:發呆、裝糊塗。套 磁:拉關系。逗 樂:開玩笑。泡 湯:完蛋,吹了、弄糟了。宰 人:敲竹杠、坑騙他人。怵 頭:為難、膽怯、害怕。瓷 實:結實、堅固、可靠。沒 轍:沒辦法。黃 了:沒辦成。別 價:別那樣做的意思。吃 心:多心。倍兒好:特別好,非常好。捅婁子:招麻煩、惹事非。涮 人:不守信用、戲弄別人。掰 了:關系破裂之意。
年前準備
自明清以來從進入農歷12月壹 “臘月”,就已邁人了“年關”。北京 人從臘月8日——“臘八”至除夕,是做“過年”——春節準備最忙碌的日子。
農歷12月8日為漢族的“臘八節”。其來源於古代“臘禽獸以歲暮祭祖先”的“臘日”。 “臘八”是進入年關的信號,有“年禧”之稱。是有錢有勢人“討債”,而窮人進行 “躲債”的時期。
臘八節的主要食品為“臘八粥”,其風俗來源說法豐富:壹說神農氏因發現了百谷,開創了農業生產與生活,人們故於臘日用多種谷物、果實熬粥進行祭祀。二說朱元璋在未登基之前曾當過乞丐,吃過用老鼠洞中的雜糧煮粥充饑。朱元璋當上明朝開國皇帝後,為不忘過
去的苦難,便於臘日熬“臘八”雜糧粥賞賜百官,以激勵艱苦奮鬥的精神。三說釋迦牟尼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稱為成道節。佛教徒熬粥奉佛,成為壹大佛事。
據《燕京歲時記》載:人們熬制臘八粥十分講究,多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栗子、菱角米、紅小醜、去皮小棗等和水煮熟,再加上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紅白糖等配料,香濃四溢,十分清甜可口,所以直至現代北京人,仍樂意保留這壹吃“臘八粥”的美食習俗呢!
京劇行當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醜五大行當。
1.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壹。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凈 行 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醜 行 簡稱“醜”。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醜、武醜。文醜中又分為方巾醜(文人,儒生);武醜,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醜屬牛,牛性笨,醜為笨的代名詞。但舞臺上的武醜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醜笨性又完全不同。
此外,還有念蘇州白者的蘇醜,演官醜,草衣醜的袍帶醜,以及扮演市井及農工平民的氈帽醜等,角色不同,豐富多彩。
滿漢全席—清廷最高“國宴”
這是清王朝最高規格的“國宴“,也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筵席。其主要由滿族的點心和漢族的佳肴所組成而故名。
因為清王朝人關之前,面點、菜肴均較單調,餐飲並不講究。但入主中原後,由於京城會集了全國各地的山珍海味。而且禦膳房成員由滿族與漢族廚師組成,從而滿點漢菜便合二為壹了。到了康熙年間,滿漢全席已初步形成。據傳清聖祖玄燁(康熙)在宮中首嘗這壹滿點漢菜豐盛多彩的盛宴時,極為高興,贊不絕口,並揮筆寫下了“滿漢全席“四個大字,從此確立了它在宮廷筵席中的地位。乾隆時期,滿漢全席發展到了高潮。並且加入了回族、藏族、蒙古族的食品,形成了“五族***慶宴”的滿漢全席盛宴。其烹飪技術的高超、席面的豪華、餐具的講究及禮節的繁瑣,都是前所未有的。這種盛宴,在清廷只有封建帝王、皇後,皇親國戚及高級官員才可享用到。
滿漢全席始於康乾盛世,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按規定其大小菜肴計有108件,其中南萊54件,北菜54件。各種點心44道,壹席需用面粉幾十斤,所用名貴水果眾多。滿漢全席為典型的燒烤席,由於名萊名點繁多,壹般需分3天時間才可品嘗齊全。
北京烤鴨——中國第壹關食
中國烤鴨歷史悠久,據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的(食珍錄)記載,就已有了烤鴨的篇章,至今有1400多年歷史。在明清兩朝宮廷中已常食用烤鴨,後來才傳向民間。據歷史查考,北京第壹個烤鴨店—“便宜坊”,是於清代鹹豐五年(1855)創辦的,在宣武區騾馬市大街掛牌營業,主要經營燜爐烤鴨。制作烤鴨的師傅多為山東榮城
人,所以北京烤鴨既是宮廷風味,又是魯萊名肴。
於前門大街東側的全聚德烤鴨店,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由河北薊縣人楊傳仁創辦,以經營掛爐烤鴨著稱。由於其烤制手藝更加講究,烤出的質量、名聲很快超過了便宜坊。
烤鴨是以優質雪白的北京填鴨為原料。據考證,北京鴨的祖籍在南方,於明初隨漕運船只運養來京,繁殖於京東潮白河壹帶,故有“白河蒲鴨”之名。後遷京西玉泉山放養育成良種。用人工填餵法育出的稱北京填鴨。
北京填鴨生長快,60-65天就可育成5-7斤重。45天前的雛鴨自由取食,最後15-20天由人工填餵,每6小時餵壹次,晝夜不斷。格填鴨經宰殺、退毛、取內臟、洗凈、灌水、吹鼓、塗料等壹系列工序,才可人爐烤制。
烤制方法壹般有三種:
1.燜爐法 烤爐有門,在爐膛內架設鐵箅子,箅子下燃燒秫稭,將料理好的填鴨放在鐵箅子上,關閉爐門進行燒烤而故稱燜爐烤鴨。
2.掛爐法 烤爐口呈拱形,無門,將處理好的填鴨掛在爐內的鐵鉤上,下面用梨木或棗木文火烤制而成。
3.叉燒法 同制作叉燒肉相似,須手工逐壹操作,因費工費時產量低,而被逐漸淘汰。
烤熟的鴨子需切片上桌,每只鴨要切出120片左右,須片片帶皮帶肉、肥瘦相同,技術要求較高。
鴨片配上蔥段、黃瓜條、蒜泥(少許)與甜面醬等佐料,用主食荷葉餅或空心燒餅包裹進食,具有又香又甜又脆又爽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