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和自由》分享
孫瑞雪《愛和自由》提出“愛和自由”是教育的新環境,形成完整的人是教育的目的,這是壹個教育的新紀元。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以愛的情感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的內化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以平等的關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幼兒從出生的時候,他壹定是受人照顧的,否則他活不下去。由於他必須受人照顧,因此他就跟成人產生了關系,這種關系只有兩種情況:壹種是自由平等,壹種是強制,沒有第三種關系。自由,包含了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成長法則的尊重、對人的尊重。而強制關系中,幾乎所有的權利都放在強勢壹方的手裏。只有讓孩子自由的活動,孩子就會得到滿足,滿足了就平靜了,平靜後生命內在的傾向和驅力就顯現了出來。
自由不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而是按照自己的意誌,執行自己的計劃,不被任何人破壞。蒙臺梭利說:“自由是壹種藉由教育的幫助而使潛在的引導力量得以發展的結果。”
給孩子愛和自由。嬰兒的安全感就是依靠父母的連接,作者稱為愛的東西,而活下來的。對孩子的愛,透過父母跟嬰兒產生連接,使嬰兒建立起根本的安全感。愛不是我們頭腦中產生的壹個想法,我們把所有的做法都美其名曰“愛孩子,為了孩子好。”殊不知我們所說的愛在孩子身上根本就沒有愛。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在給孩子愛,孩子考試沒考好,妳會這樣說“妳怎麽才考60分?妳怎麽這麽不爭氣!妳天天玩遊戲,這樣能考好嗎?”“妳怎麽這麽笨……”妳是否和孩子壹起坐下來說:“媽媽和妳壹起看看問題出在哪裏?”是概念不清?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孩子尚未到抽象思維的時候?還是心理年齡不到?等等。但妳什麽都不想知道,就知道壹點:孩子不好。說完這麽壹大堆話之後,轉過身對別人說“我這樣說他是基於愛,我愛他,我為他著想才會這樣說他,為了這個孩子我操碎了心。”這就是我們許多父母常做的。
那孩子是怎樣的呢,孩子不會聽,會指責、抱怨父母“妳不是不讓我玩嗎?我偏要玩給妳看;妳不是讓我學習嗎?我偏要不學習給妳看。”孩子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潛意識是這樣抵觸的,但事實確實這樣。是我們導致了孩子的問題,我們卻並不知道。老師懲罰孩子,然後告訴父母,父母再收拾孩子,所有的壓力都由孩子來承擔。
人類不可以沒有愛,不管我們有多麽高的成績,多麽想體現自己的價值,我們都有壹個最根本的願望就是獲得愛與被愛,關註與被關註,認同與被認同,自我價值感,尊重以及安全感,這幾樣東西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不管是壹個孩子、嬰兒或是壹個強有力的成年人,還是壹個老人,都有著這些最根本的心理需求,而這樣的需求不取決於我們做了多麽大的成績。兒童只有在童年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父母的關註和愛,受到了父母的重視,在他0~12隨期間,在他所在的幼兒園和學校裏,得到了這樣作為人的尊重,這種愛、這種價值感才會牢牢建構在自己的生命中,它不依靠外來的價值。
愛,表現在我們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每個姿態,每個想法,每個意識中,表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
《愛的藝術》中明確地告訴我們:父母對兒童真正的愛就是關心他的成長。這是我們父母所能夠做到的最好的。因為關心人的成長是壹個及其復雜、及其艱難的過程。如果壹個母親關心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意味著壹個家庭的希望,還意味著壹個社會和壹個民族的興旺。
愛是我們生存、成長的最基本的條件,就像壹部車要跑起來,愛就是汽油。愛會喚醒孩子內在的感受,愛使孩子有崇高,有向往,有跟別人連接的願望,有建設性的想法。
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孩子的行為、心理、意誌、情感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壓迫。自由表達了兒童在環境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兒童在人格和身體上的尊嚴,自由是壹個人成為人的標誌。
作為兒童,應該擁有怎樣的自由?
第壹,兒童擁有從環境中選擇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對什麽有興趣,他可以自由地選擇。
第二,表現在行動上的自由,進出教室的自由。兒童可以依據自己的願望可以在教室裏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
第三,兒童擁有安靜時不受幹擾地自由。兒童擁有獨處地自由,選擇空間的自由。
第四,兒童擁有自己發現問題、想出辦法與計策,並且自己選擇答案的自由。把發現的權利和驚喜還給兒童。
第五兒童擁有憑自己的意誌將他的發現與人交換及分享的自由。
如何保證壹個人獲得愛,並能夠在自由中成長呢?這就必須依靠規則而不是依靠權威和管制。對於孩子作者給到7條規則:(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可以有。(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歸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權利支配自己的東西。(3)從哪裏拿的東西就歸位到哪裏。(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5)不可以打擾別人。(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7)學會說:“不!”
規則可以使孩子擁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擁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環境及他人相處。規則不是桎梏孩子的,規則是保證每個孩子在生存環境中都能夠獲得愛和自由,獲得尊重。
我們首先要相信,兒童是壹個精神的存在物,他壹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我們成人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就好。
兒童不是壹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這個瓶子裏灌東西(我們壹般認為灌在瓶子裏的東西就是他的智力)。6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壹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臺梭利說:“兒童所有地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孩子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這些感覺來認識事物,形成概念,然後再進行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結。在6歲前兒童都基本在做這件事。這是兒童壹種特殊的能力——敏感期,兒童的整個生命狀態就是由壹個接壹個的敏感期組成。但是遺憾的是,我們許多父母並不知道、不了解敏感期,看不到機會,反而打擾孩子,無意識地破壞了,沒有把詞語同孩子內在的感覺及時配上對,使孩子失去強烈的興趣,壹個天才就這樣被我們造就成平常的人。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認為他有非凡的智力,其實,科學家研究他的大腦構造,發現他的大腦和普通人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真正的差別在於他的童年,在他的獨特的感覺。
我們成人最喜歡做的壹件事情就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是當兒童在做不對的事情時,成人會急切地想給他改正,急切地想告訴他這不對,那不對,應該怎樣。實際上,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理性獨自發展的,這種理性地過程是自然的和具有創造性的。我們成人只是幫助孩子形成概念,連接概念,區別概念,發展思維。
打罵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和恐懼,這種壓力會過分強化兒童對某壹事物的感覺,刺激了孩子對某壹事物某壹方面地認識而忽視了全部。被打罵地兒童在建立某壹概念時,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壹個客觀的現實,而是受刺激後的事物,壓力使得孩子在把握事物時產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質問題,苦難就降臨但孩子頭上。
當我們感知到孩子的心理,就跟孩子說,那問題就不會作為壹個問題而存在,比如家裏有二胎出生,作為媽媽壹定要告訴孩子:媽媽非常愛妳,但是妳的小弟弟(小妹妹)非常小,如果媽媽不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顧他身上,他會死去,妳已經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媽媽不愛妳,媽媽非常愛妳。這時孩子會釋然,就不會出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常發現兒童喜歡重復做壹件事,樂此不疲,反復練習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在反復地過程中,會把他所感知到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後產生壹個概念。壹旦掌握了某個概念,兒童就會使這個概念普遍化並把所有的概念聯系起來,不依靠成人。成人只要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就好。
人與人的差別在於對世界的感覺,感覺越細膩、越豐富,生命狀態就會越好。
蒙臺梭利說:“應該用壹種方法來隔離孩子的內部註意力,把它固定在某壹知覺上。”所以我們成人說話必須要簡單,只引起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或抽象概念之間地聯想。兒童可以通過名稱建構他的意識活動。
口頭表達能力是兒童心智發展程度的表現,心智的發展需要時間,比如畫畫,如果我們在兒童沒有產生畫畫敏感期的時候強制孩子畫畫,就可能造成壹種極其可怕的後果,這個後果就是把兒童的繪畫天賦扼殺了。我們要學會等待。
愛是孩子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好比植物有土壤壹樣,愛就是兒童成長的土壤。作為父母首先自己要具備愛的能力,而不是隨自己的情緒,每壹位父母必須通過學習並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愛,為孩子地發展和每壹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而不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把情緒作為衡量愛的關鍵。
我們要通過學習來學會愛孩子的方法,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壹種感覺,愛是壹種細微的情感,愛是壹種心的投向和歸屬,愛是壹種給予的幸福,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愛不是偶爾關心,更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偶爾的恨,壹種用“打”來發泄地恨。當我們父母學會了愛孩子,孩子就會學會愛壹切了,孩子就會獨立,就會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創造壹個全新的世界和生活。
願我們都能給孩子愛和自由!讓愛流動!關心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思考,來行動,來成長,讓孩子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