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網上有那些好的科普節目?

網上有那些好的科普節目?

壹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英雄向攝制組講述當年如何智取敵人。梁盛盛攝

用步槍擊落飛機的傳奇射手,用130多

發子彈消滅120多個敵人的狙擊高手,造火炮炸碉堡拔據點讓日寇心驚膽戰的八路軍戰士……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科技博覽》欄目7月23日至8月24日播出的大型系列節目《智勝》,是該欄目為建軍80周年特別奉獻的壹部長達25集的大型系列片。

節目播出後,許多觀眾打來電話或在網上留言,反映此片讓他們看到了前所不知的平凡英雄的智慧創造。不僅如此,《智勝》還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欄目組經常接到家長電話詢問播出事宜,咨詢該系列片是否還有音像制品。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杜文龍說,今年正值建軍八十周年之際,湧現出很多軍隊題材的節目,但是系列片《智勝》卻視角獨特,關註普通軍人不普通的智慧創造,並從中講述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令人耳目壹新。

回歸人本位的節目定位

談到《智勝》的創作過程,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科技專題部副主任王曉斌說,節目之所以被認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把握定位中找到了好的創意、好的角度,這就是回歸到人本位,回歸到百姓視角。從關註英雄人物到關註戰爭中的普通戰士,並找到普通戰士中不普通的壹面,從宏大敘事轉變到個體切入。

《科技博覽》制片人夏曉輝說:“當時策劃建軍節節目的時候,有很多設想,最後決定根據欄目自身特點,尋找我軍歷史上壹些並不廣為人知的英雄人物,以他們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在處於劣勢的危急關頭,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對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等進行改進和創新,從而取得不凡戰績的事例加以表現。”

《智勝》的策劃和制作背後體現的是科普傳播理念在不斷調整、拓展。“我們逐漸認識到科普傳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基礎層面,而應該向‘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方向努力。”王曉斌說。調整後的《科技博覽》取材不再限於單純的科研領域,選題逐漸拓展,既涉及到城鎮又涉及到農村;既有遇突發事件如何自救的,又有科學種植養殖的;既有破解奇異現象的,又有解釋疑難問題的等多方面題材。如《稻田裏長出“搖錢樹”》、《帶電村之謎》、《美食之禍》等節目,選題大都來自百姓生活,註重內容的針對性、服務性、引導性,報道空間得以大大拓展。

“在制作的理念、內容的選擇、節目的形態上,我們壹直探尋如何可以離普通觀眾更近些。”王曉斌說,“只有這樣,才能有好的創意,才能制作出觀眾愛看的優秀科普節目。”

故事化、形象化而非娛樂化、技巧化

近年來,電視節目故事化的表現手法逐漸被觀眾認同,科技欄目的電視化表現方式也在不斷探索中。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袁方認為:《智勝》是個大膽的嘗試。它改變了以往科技類節目可視性較弱的不足,利用真實再現、現場還原等

手法進行故事化、形象化的表達,在節目表現形式上實現了突破。

王曉斌認為,科普節目必須找到適合的節目形態。他說:“做科技類節目應‘量體裁衣’,不能盲目跟風,照搬其他節目形式。”《科技博覽》曾經在節目形態上作過很多探索。節目從去年年底開始改版,力求每期節目的生產制作恪守“好看、有用”的基本要求,通過生動的事例,在普及科技知識的同時,讓觀眾能夠學會或掌握相關的科學方法,得到實用有效的收獲。

《智勝》就是這種理念的積極實踐。它在攝制上的壹大亮點是壹改以往此類題材節目采訪加資料畫面的傳統表現方式,結合當事人的講述對當時的戰鬥場面進行大規模和細致的再現;在表現手法上借鑒電影電視劇的表現手法,以對當事人或見證者的采訪作為線索串聯,以相關戰爭中的資料作為背景依托,每集節目細致展現最具感染力的情節,將戰場的緊張氣氛和英雄們的戰鬥智慧生動地表現出來,大大改善了視覺效果。

“科普節目從純科普到故事化表現,是進壹步遵循傳播規律、發揮電視傳播優勢的結果。我們追求的是故事化、形象化表達而非走入娛樂化、低俗化。”王曉斌說。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袁方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科技類節目必須改變嚴肅表達的陳舊認識,在節目形態上大膽創新,強調趣味性、可視性,只有寓教於樂,才會吸引更多觀眾。《智勝》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應該進行下去。”

在堅守科學性中求變求新

電視科普節目,如何在追求可視性中保證科學性和嚴謹性,做到科學性和可視性的統壹,是節目制作的關鍵問題。《科技博覽》制片人夏曉輝認為,堅持科普節目的科學嚴謹性是節目之本。他介紹說,《智勝》的成功首先建立在節目本身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上。這第壹個得益於充分發揮了專業人士的作用。在節目的構思策劃期間,就把軍事專家請來參與策劃,給予專業指導。節目在制作過程中更是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研究院、軍事博物館等多家部隊單位的支持和指導。夏曉輝說,“專家和研究員參與了節目的策劃、制作、審核的全過程,他們幾乎是節目組成員之壹了。這改變了以前單純采訪專家的做法,進壹步保證了內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第二個得益於《科技博覽》的編輯記者團隊壹直比較穩定,制作者有著良好的科學修養和科技知識儲備,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較強的判斷能力,這是保障欄目科學性和嚴謹性的重要人力資源。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杜文龍表示,《智勝》裏面涉及的軍事史實做到了準確科學,對於軍史做了些搶救工作,也對我軍以劣勝優的戰史給予了重新詮釋和補充。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了解更多科技知識和科學方法的需求也越來越為迫切,科普節目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袁方認為,在電視欄目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普節目要取得進壹步發展,必須提高不斷拓展空間,提高自我創新能力。“電視科普類節目要走出過去僅註重概念的展現、信息的傳遞,改變高高在上、硬梆梆的僵化刻板模式,要不斷進行思維的拓新、思想的解放、思路的調整,節目的制作理念也要走在最前沿。”

“只有在確保導向正確、堅持欄目定位的前提下不斷求變求新,才能使科普欄目煥發新活力。”王曉斌認為,“《智勝》是壹種嘗試,壹個探索,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創新和開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