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拳的敦煌拳介紹
敦煌是壹座文化寶庫,無論是敦煌壁畫、雕塑還是赤軸黃卷,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醫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其中涉及武術的相關內容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才為武術界所關註。
1990年,蘭州舉辦城市運動會期間,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徐才認為蘭州和敦煌距離很近,文化同源,應當做敦煌壁畫與蘭州傳統武術結合的文章,創立敦煌武學,弘揚傳統武術,這為時任甘肅武協主席的王得功增添了創新敦煌武術的巨大的信心,經過近兩年的紙上談兵、揣摩醞釀,1992年4月,王得功帶領其女王素君、西北師範大學體育教師陳青、弟子李天華等對敦煌莫高窟進行了實地考察。莫高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多彩的武術畫面,深深震撼了考察組壹行人。最令人感受至深的是敦煌壁畫、雕塑中有關武術形象的造型,就是中華武術演變和傳承的再現!壁畫和雕塑的武術造型壹是徒手格鬥,又叫“拳勇”,是中國武術的發端和基本形式。在敦煌壁畫中反映徒手格鬥的內容很多,比較典型的是第428窟中的“對打圖”。二是武舞,這在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的表現內容,像285窟中的“力士舞”、53窟中“蹲射圖”等均有表現。三是劍術,在以劍作為武器對陣的場面很多,而描繪劍術最生動的是61窟西壁佛傳屏風畫,畫中動作剛勁有力,手、眼、身、劍,渾然壹體。在整個考察期間,最令人欣喜的是,無論是敦煌民俗社火中保留的劈叉、拿鼎、掃腿、側翻滾、烏龍絞柱等高難動作,還是耍獅子時武士做的各種撲跌、搏鬥等的武術元素,充分證明敦煌武術源於民間、散落民間。而最令人鼓舞的是敦煌壁畫、雕塑表現的武術,竟有許多動作與蘭州當地的武術拳路頗為近似。比如說掌形,在國內的拳法中壹般都采用柳葉掌,也就是五指並攏,但在敦煌壁畫的武術中,基本上都是‘八字掌’,而蘭州拳法就是使用的‘八字掌’,即大拇指伸開。另如腳尖微翹、臀部突出等動作,都和蘭州拳壹樣……
考察之後便是艱苦的臨摹、構思、創編、修改、完善。如何將敦煌壁畫優美的造型與傳統武術的技擊意義相結合,創新出獨具特色的敦煌武術成為王得功不懈的追求。他以敦煌造型為功架,以競技武術為外形,以蘭州地方拳意韻為基礎,以通背拳勁道為風格並吸收太極連綿舒緩的特點,采用移植柔和,融會貫通的方法,取眾家之長,反復推敲,磨合演練,將壁畫中的摩詰獻書、阿修羅腿、四天神托馬、飛天散花、勞度叉鬥、反彈琵琶等動作巧妙融合,表現出的特點是動作古樸,拳猛勢烈;造型優美,飄灑大方;剛中寓柔,柔中寓剛,既展示了西域古老敦煌拳威武剽悍的陽剛之氣,同時又飽含著天女翩翩起舞的陰柔之美。1992年8月,第壹套“敦煌拳”母拳壹路終於正式面世,在“首屆中國蘭州絲綢之路藝術節”的開幕式上,由160人組成的方隊第壹次向中外來賓表演了走下壁畫的敦煌拳母拳二路,成為首屆絲路節最大亮點,博得了武術愛好者和中外賓客的壹致好評。之後,在作者看來,王得功將競技拳、蘭州手臂拳、披掛拳、翻子、八極、戳腳等的拳理拳法進壹步融合,使其“形似敦煌壁畫,神通傳統拳藝”,陸續創編出了敦煌基礎拳、敦煌健身拳等套路。整個敦煌拳包括敦煌拳二路,敦煌基礎拳三路,敦煌健身拳三路及敦煌刀術、劍術、槍術、棍術、鏟枝等。敦煌拳是其系列套路中的母拳和基礎。現經過20多年的借鑒融合、相通拳理,形成了現在以蘭州地方拳藝為基礎、以劈掛類為支撐、以長短棍為特色、以敦煌武術為代表、以各式招法為核心的體系完整、獨具特色、璀璨瑰麗的敦煌武術體系。
敦煌壁畫上站立了千年的武術,終於走下壁畫,造福人間!
敦煌初級壹路歌訣
第壹段:
天神托馬 萬念歸壹
三危攬勝 青龍吐水
阿修羅撩腿(左、右) 勞度插鬥
老僧脫靴 摩詰獻書(左、右)
天神托馬 玉女托盤
第二段:
童子拜佛 羅漢伏虎
玉女穿梭(左、右) 玉女歇步托盤
天神托馬 阿修羅撩腿
蓮臺撫琴 高虛步托盤
萬念歸壹 碧落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