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歧視的介紹
乙肝歧視是指中國社會現存的對健康的乙肝病毒攜帶者(下簡稱攜帶者)的壹種歧視現象。在所有歧視中,最嚴重的是就業歧視。事實上,調查表明中國乙肝攜帶者受到的就業歧視是所有就業歧視中(如地域、年齡、戶口、性別、學歷、艾滋病、性取向、農民等等)最嚴重的壹種。乙肝歧視是現代社會中規模罕見的群體性歧視和人道主義災難,壹億多人被排除在社會的邊緣,人格和生存權利無法得到保障,乙肝因此被稱為“中國第壹病”。由於對前途和生活的絕望,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極端行為時常出現。乙肝歧視已成為影響社會公平公正、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從2007年開始,中國政府相關的立法進程漸次展開,為保護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全面消除歧視有待大規模的知識宣傳。[1] 因為乙肝就業歧視而自殺的大陸人群,從高中至博士[2][3]。被歧視的人群存在於任何年齡段(但絕大多數是45歲以下),幼兒攜帶者因此不能上幼兒園[4],攜帶者學生嚴重擔心升學,畢業生和求職者更加嚴重擔心就業的篩查,甚至中國超壹流的清華大學的熱門專業畢業生都因攜帶乙肝而無法獲得工作。更多更多的痛苦由於害怕攜帶者身份暴露和大陸言論過濾,而被社會拋棄在角落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