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北魏時期,拓跋部為什麽會漢化?
不過我們今天只來說壹說北魏的漢化。什麽是漢化
若放到現代,漢化壹詞提到最多的便是將外籍語匯的遊戲、軟件等翻譯成漢語,以方便中國體驗遊戲、軟件。若放到民族上,可以簡單理解為將壹個說胡語,穿胡服的外族,“翻譯”成壹個說漢語,穿漢服的人。
但事實上,漢化卻沒那麽簡單。壹個政權的組織形式,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政權的演變便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更高級的政治制度。
漢化的過程便是漢族更高級的經濟、文化取代胡族中低級的經濟、文化的過程。
那麽拓跋部是什麽情況?
早期鮮卑處於氏族社會,其社會的生產主要是畜牧與遊獵,並不涉及其他的生產。
氏族社會靠血緣關系來維持其“政權”,但隨著鮮卑的發展,氏族這樣落後的政權形式便被“部族”所取代。部族可以將生活在同壹地域的人均納為“同族,而並不是僅僅靠著血緣。
《魏書·帝紀壹》記載“(成皇帝毛立)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這裏的大姓便是指的不同血緣氏族,他們***同組成了拓跋部。拓跋部不僅僅包括鮮卑,還有匈奴等胡族,比如有獨孤部、賀蘭部(也曾依附匈奴)、宇文部(遼西鮮卑)。
《魏書》平文皇帝五年,帝出居於宇文部。賀蘭及諸部大人,***立烈帝。
部族形成的原因
之所以形成“拓跋部”這樣新的組織形式,便是由於經濟發展所決定的,而影響拓跋部經濟的因素便是對外掠奪。
我們知道任何政權組織的誕生,必然會有著軍事力量產生,其首要目的便是保護自身,免於他人的侵奪。但軍隊同樣可以用於掠奪他人的財產。
在《魏書·帝紀壹》中,多是關於掠奪的記載。
比如魏昭成帝什翼犍:
二十六年,“冬十月,帝討高車,大破之,獲萬口,馬牛羊百余萬頭。”
二十七年,“冬十壹月,討沒歌部,破之,獲牛馬羊數百萬頭。”
這兩處僅僅是關於牲畜的記載,三十年記載的“俘獲人口及馬牛羊數十萬”,這裏將人口與牛羊壹同計算,說明當時拓跋部是將人口與牛羊等同的,都是作為勝利者的財產。
對掠奪來的人口往往用於蓄養牲畜,或者種植糧食。東漢末年的鮮卑首領檀石槐,便曾掠奪人口,來為自己耕種漁獵。《後漢書·鮮卑列傳》記載“(檀石槐)聞倭人善網捕,於是東擊倭人國,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魚以助糧食。”
註:倭人國裴松之註解為汗人國。
早期的鮮卑還實行推舉制,最有名的便是三國軻比能。《三國誌》記載: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大人便是部落首領。
但隨著鮮卑對周邊部落的大肆掠奪,使得酋長以及權貴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部落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隨著財產的擴大,酋長們的權力也日益擴大。於是推舉制便被世襲制所代替。
於是慕容部、拓跋部、段部等強大的鮮卑部族誕生了。
拓跋漢化的原因
壹、拓跋皇族自身的需求,主動漢化
當拓跋珪時期,北魏仍然是奴隸生產制。
對外諸多軍事行動中,拓跋珪仍然會將俘虜作為奴隸賞賜給諸將。若拓跋處於春秋時期,也許會慢慢發展奴隸制,但與他們緊鄰的是封建制度成熟的晉朝(南朝),於是拓跋部快速邁向了封建制。
北魏包含者諸多不同語言的部族、部落,而拓跋族占有統治地位。北魏初期並非壹個國家,而是壹個以拓跋族為核心的軍事聯盟形成的部族。
部族便是形成國家的前身。拓跋部自拓跋珪以後,便開始部族向國家轉化。而國家的形成過程中便會誕生新的階級——代表絕對統治的皇權。
原拓跋部組織結構中,首領雖然權力更大,但地位上與其他部落酋長是等同的。拓跋皇族想要變成最高統治者,那麽自然會與原有貴族階級產生矛盾。
這壹新生的政權形式對拓跋皇族也是陌生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運作。但是南方的漢族中央集權早已發展半個實際了。因此拓跋皇族漢化,是肯定必須經歷的階段,除非他們甘願讓出自己的權力。
另外權力結構的改變,也引起了內部的利益分配。
當初猗盧為了專制權力,直接導致拓跋內亂,不僅猗盧被殺,還使得拓跋族沈寂70年。直到拓跋珪重建代國,拓跋部才算又回到了歷史舞臺。
拓跋珪滅燕以後,拓跋珪權力逐漸增強,漸漸擁有了專制的權力。這便與鮮卑傳統的軍事貴族產生了矛盾。
矛盾主要由利益產生。
在以前拓跋部進行軍事行動,事後戰利品是軍事聯盟中諸貴族所***有的,然後按照軍事實力再進行分配。
但到了拓跋珪,財產便成了拓跋皇族所私有的。其他的鮮卑貴族不再享有以前的財產分配權。財富帶來權力,權力帶來財富。這自然會引的原貴族的不滿。
當然,其他立功的貴族也會分到戰利品,但這個戰利品的性質完全變了。它出自拓跋皇族自身的財產,屬於壹種賞賜。
自此,拓跋部的戰爭性質也變了,不再是已經部落進行掠奪,而變成了統治者(北魏皇族)自身財富的積累。
二、外部因素,拓跋族被動漢化
農業上漢文化的發展
隨著北魏軍事征服,自身疆土不斷擴大,拓跋部統治下的漢人也逐漸增多。雖然大多鮮卑貴族扔將這些漢人用與畜牧,但也有鮮卑貴族將他們用於耕種。
這樣鮮卑貴族間便形成了兩種利益團體:畜牧封建主與田園封建主。畜牧封建主是鮮卑傳統軍事貴族,而田園封建主便是新興的漢化鮮卑貴族。
無論雙方如何爭奪利益,隨著拓跋部的內遷,拓跋部本族人都逐漸安定下來,不再遊牧,大量族人的閑置,不得不開始註重農業的發展,畢竟人都需要吃飯。
漢族農業文化便這樣在拓跋族內傳播開來。
我們知道,漢文化中重要的壹項便是農業文化。北魏農業的發展,便足以推動拓跋族漢化。
政治上漢文化的發展
拓跋珪想要專制集權,學習漢家制度,還有比漢族士大夫更好的老師嗎?北魏想要從當地士族中學習執政經驗,建立能夠鞏固自身的政治制度。
同樣,北魏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人去治理(漢化前鮮卑族大多是武將),為了鞏固自身統治,也需要與當杜大族合作。
而漢家世族不願離家南下,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得想法融入北魏,獲得統治權。
因此新興的北魏封建主與原有的漢家封建統治階級,不同族類的上層分子便因利益結合起來。
漢家大族的加入,便將漢族封建統治文化傳入拓跋貴族中。拓跋貴族在潛移默化下,也會逐漸接受漢化。
而當地士族又需要北魏強權來保護自身利益。這樣漢族封建文化便從而滲透進拓跋族的統治階級中。
這個時候皇權與漢家世族的利益是壹致的,在朝堂中擁有絕對的優勢。但拓跋皇族與世族都不滿意於現階段的利益分配,想要獲得更大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