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不做妳的女兒嗎?
跟朋友出去玩,壹到下午3點就會被催促回家。如果5、6點還沒到家,必然會出現每隔2分鐘壹次的奪命連環call。更奇葩的是,自己跟男朋友的約會,媽媽也要參與進來。夾在兩個人中間,挽著兩個人的手,壹起約會。甚至情人節都要求男朋友到家裏,三個人壹起過。
面對女兒的控訴,媽媽為自己極力申辯,坦言自己所做的壹切,都是出於對女兒的愛。催促女兒早回家,是擔心女兒在外面會遇到壞人。跟女兒壹起約會、過情人節,是想要更多的參與女兒的生活。
隨著雙方爭辯的升級,女兒更是說出了壹件因為媽媽的強勢,讓自己抱憾終生的事。
原來,當年女兒考進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學的播音系,但媽媽為了不讓女兒離開自己,不允許她去,令她錯過了念大學的機會。自己昔日的同學都成為了大學生,而自己卻只能早早的走出社會,找了壹份自己不喜歡,但媽媽認為穩定的工作。
看著說到傷心處,痛哭不已的女兒,媽媽依然理直氣壯的說著,這壹切都是為了女兒好。怕她壹個人出遠門念書不習慣,怕她考進播音系將來找不到工作。壹臉“我如此用心良苦,妳怎麽就是不理解”的表情。
蘇珊·福沃德在她的《情感勒索》壹書中寫到,在我們熟悉的、感覺備受呵護的親密關系中,常常存在著另壹番景象。 壹方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惜以犧牲掉另壹方的利益作為代價。
他們壹再的以各種所謂的“為妳好”的方式威逼利誘,讓妳就範。?時時刻刻提醒著妳,只要妳不照著做,妳的日子會很難過;或者,只要妳不照著做,我的日子就會很難過,而這壹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妳。
這種全然不顧及他人的內心感受,企圖成為關系主導者的做法,叫做:情感勒索。它的本質絕非是出於“愛”,而是假借“為妳好”的名義施行的權力遊戲。
女孩的媽媽不願意接受女兒已經長大的事實,不肯放棄與女兒的情感黏連,在生活中想方設法尋找可以跟女兒產生連接的機會,冠以“為妳好”的光環向女兒施以勒索,扼殺掉了女兒原本璀璨的人生。
有壹部日劇叫“媽媽,我可以不做妳的女兒嗎”,可以看作是類似現象的升級版。
女兒美月和媽媽顯子是壹對讓很多人羨慕的母女,她們穿相似風格的衣服,買相似風格的日用品,喜歡的食物、家居的擺設、說話的方式也幾乎壹模壹樣。她們看起來與其說是壹對母女,不如說更像是壹對孿生姐妹。
美月壹直以為那就是她真實的樣子,直到有壹個男人出現在了她的生命裏。這個男人對美月和顯子的相似產生了好奇和質疑,而他的質疑就像是壹把無形的刀,割裂了美月自出生以來不加懷疑、誤以為真的“假面”。
最初,美月不願意承認自己始終帶著“假面”在生活,即使她已經隱約發現她有著自己的喜好,長久以來,她只是為了讓媽媽開心,迎合著媽媽的好惡活著。她寧可相信自己是真的喜歡著媽媽所喜歡的壹切。
當她在商場的鏡子裏,發現跟蹤自己約會的媽媽;當她發現媽媽為了不讓自己結婚離家,壹再的破壞自己的戀愛,甚至勾引自己的男友。困住她的“假面”徹底的碎裂了。
她認識到媽媽所謂的“愛”,不過是對她的控制。她就跟媽媽手裏制作出來的壹個個精致的玩偶壹樣,是媽媽的附屬品,是另壹個年輕版的媽媽。所有媽媽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都被寄托在她的身上,卻又不希望她真的獲得幸福。她只有權力獲得被媽媽允許的幸福,而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在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無意中承接了來自父母的想法和期待,活成了父母的附屬品?當父母口口聲聲說著“為妳好”的時候,是真的在為孩子著想嗎?亦或僅僅只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場上,在為自己做著考量?
那壹刻,孩子真的沒有成為妳的替代品,去為妳實現那些妳曾經想要實現,卻沒有實現的夢想,替妳成為那個妳想要成為,但沒有成為的人嗎?那壹刻,出現在妳眼裏的,究竟是妳的孩子?還是曾經的妳?
日劇“夜行觀覽車”講的就是父母想要達成自己未完成的欲望,幾乎把孩子逼上絕境的故事。
真弓和淳子都住在高級住宅區——雲雀之丘,兩家正好是對門的鄰居,又都有壹個準備考初中的孩子,於是,成為了關系親密的朋友。原本快樂和睦的兩家人,卻因為兩個孩子進入初中後的際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真弓因為小時候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渴望穩定和舒適。她讓身為工薪階層的丈夫貸款買了雲雀之丘上最小的房子,這樣女兒彩花就有資格參加坡上的重點中學——清修中學的考試。
壹旦女兒被錄取了,以後就可以過飛上枝頭的生活,不用再吃她曾經吃過的苦。
可結果彩花落榜了。自此,開始否定自己,認為媽媽和鄰居家的人都看不起自己,情緒始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回到以前的街區上初中的彩花,遇到了小學時的好朋友們,原本以為可以借由友情獲得安慰的彩花,卻因為自己住進了高級小區,鄰居家的孩子還是朋友們的偶像,成為了被霸淩的對象。
背負著媽媽的希望,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望的媽媽,又在學校被同學孤立、欺淩的彩花,最終崩潰了。每天半夜在家大叫大嚷壹通之後,才能讓自己第二天恢復平靜,繼續去上學。
淳子的家庭是世俗眼裏的精英家庭。丈夫是私立醫院的院長,長子在醫學院念書,長女在坡上的清修念高中,次子慎司長得帥氣,籃球打得好,是很多女生的偶像,準備考清修的初中。
淳子的出生跟真弓很相似,因為嫁給了身為精英的丈夫,才搖身變成了有錢人家的太太。可她的心裏壹直無法真正認同自己的“高貴”身份。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慎司的身上,認為只有兒子有出息了,丈夫才會真的看得起自己。她始終暗自拿慎司跟丈夫原配所出的長子比較。
慎司不負所望考進了清修,但卻因為學習成績差,被學校勸退了。淳子無法接受自己的兒子不如長子,把兒子的籃球和球衣丟進了垃圾箱,剝奪了他打籃球的權利。
淳子和慎司因為籃球的事發生了沖突,慎司第壹次對著媽媽吼了起來,被前來制止的丈夫扇了耳光。精神極度緊張的淳子,認為這是丈夫看不起兒子的信號,在內心的極度扭曲下,錯手殺死了丈夫。慎司也因為猜到了媽媽是殺害爸爸的兇手,害怕得逃離了家,失蹤了。
兩個家庭因為兩位母親對孩子寄予的厚望,讓孩子不堪重負而瀕臨破碎。所幸,編劇給了故事壹個圓滿的結局。兩位母親最終意識到,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守護他們,而不是控制他們,從而做出了徹底的改變,挽救了兩個孩子的靈魂。
催眠大師吉利根說過, 要養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需要很好的療愈自己。
父母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不止有希望,還有許多自己曾經難以消化的情緒記憶。有些是父母小時候的情緒記憶,有些甚至是整個家族的情緒記憶。這些記憶壹代代的傳遞下來,如果中間沒有出現療愈,孩子必然成為最終的承接者。
真弓和淳子就是這樣把她們無力承擔的“不想繼續過苦日子”,“不想被別人看不起”的沈重的情緒記憶傳遞給了彩花和慎司。雖然她們表面上始終都表現出心疼孩子,為孩子盡心盡力的壹面,但底層的情緒記憶壹直在運作,彩花和慎司正是被這樣的情緒記憶壹步步壓垮的。
真正好的親子關系取決於父母好的內在的情緒記憶。當在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不要只是聚焦在孩子的問題上,更應該好好自省,看看孩子的問題觸發了自己怎樣的情緒記憶。
比如孩子的問題是否曾經也出現過在妳的人生經歷中,妳當時經歷了什麽,有過怎樣的情緒,最後是怎麽處理的?或者妳把怎樣的自己不想面對的情緒記憶丟給了孩子?先把這部分處理完,再去面對孩子的問題。
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妳所有不願意療愈的,都會傳給妳的孩子。如果妳不願意孩子受妳同樣的苦,那麽,最好療愈自己、讓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