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至德宗親十二姓氏是哪十二個姓?
吳姓:泰伯讓位後,即偕弟仲雍奔荊蠻,成立勾吳小國。太王卒,乃傳季歷,再傳昌,繼傳發,後滅商紂而統壹天下,國號周,制禮作樂。開中華文化之丕基。武王崇德報功,追封泰伯為吳國公。嗣後子孫以國為姓,自此始有吳姓。周姓:周文王昌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居長,次武王發,再次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鋒、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其中以發、旦最賢,左右匡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發為太子。文王卒,發繼位稱為武王。武王四年(從《中國史稿》之說,約公元前1066年),下令出師,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於是武王親率軍隊伐殷。殷亡,武王得天下。次年,武王以天下未定,夜不能寐,乃封功臣昆弟,“以藩屏周”,各令采邑。武王之十三世孫平王,別封其少家子烈於汝州,其地在汝水之南,人稱周家,遂以周為姓。
蔡姓:武王克殷後,封周公旦於魯,都曲阜(今山東曲阜)周公不受封,留佐武王。因輔國有功,作典周之相。封叔鮮於管(今河南鄭州),封叔度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封叔處壹於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封商紂兒子武庚於殷,治理殷朝遺民,並命叔鮮、叔度、叔處三兄弟輔助並監視紂子武庚,史稱“三監”。約公元前1063年,武王卒。成王接位。因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恐諸侯不服,乃攝行政事。但管、蔡等人不服,乃要挾紂子武庚叛亂,以復殷。於是周公奉成王之命興師東征討伐,殺武庚,誅管叔,放逐蔡叔,遷之於郭鄰,降霍叔為庶人。蔡叔遷郭鄰不久就死。蔡叔的兒子胡與父不同,率德馴善,歸順成王。為此,周公告知成王,並推舉他做魯國的卿士。由於他將魯國的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於是周公又請成王把以前封給叔度的封地“蔡邑”復封給胡。以奉蔡叔之嗣,是為蔡仲,遂以蔡為姓
翁姓:周武王四世孫昭王之庶子名溢,字庶任,居鹽官(今陜西鹽池縣境),食采於翁山,賜姓翁。座謐端明王,遂以翁為姓。曹姓:周文王第六子、武王之弟振鋒,受封於曹(今山東省曹州),為諸侯國,其後以國為姓,振鋒是為曹姓始祖。
上列五姓,其先世本屬伯叔兄弟關系,因輩份之順序,是以後代俗稱為吳、周、蔡、翁、曹。
辛姓:夏禹之子夏後啟(夏代君主,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封其支子於辛(今陜西合陽東南),遂以為氏。
柯姓:周太王之次子促雍隨兄泰伯南奔荊蠻,傳至周章,封於吳。仲雍之六世孫名柯相,周成王時會盟柯山,以名為氏,是為柯氏得姓之祖,遂以柯為姓。柯、蔡均為太王之後裔,以分封得姓,蔡氏為先,論昭穆次序,則柯氏居長,所以柯蔡並稱。在南洋,尚有辛、柯、蔡三姓之聯宗,統稱“濟陽堂”。
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合稱“六桂堂”。洪氏相傳系堯時***工氏的後代,本姓***,後加水旁為洪;江氏傳說為古帝顓頊玄孫伯益的後代,封於江陵,子孫以國為姓;翁氏得姓於周昭王的庶子食邑於翁地;方氏衍於周宣王大臣方叔(見《詩·小雅·采芑》),後代以其字為姓(另壹說為:相傳古帝榆罔——神農氏之後,其子雷封於方山,後人以地名為姓);龔氏為***姓所改,***氏因避難加龍為龔(壹說為:相傳古帝***工後代有***。***、龔二氏);汪氏系春秋時魯成公後代食采於汪邑,以邑名為姓,各有本源。迄於宋代,始祖乾度生有六子,分為六姓,乃與舊姓合流。六子分姓緣由因時值世亂,胡夷侵襲,乾度三子處易奉命率軍應戰,掩護父母兄弟家屬子女退卻,勸兄弟化姓避難所致。乾度六子在宋代先後考取進士,均為顯宦。長子處厚,字伯起,系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兼殿中丞上柱國,號敦煌,居朱紫坊,分姓“洪”。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梁灝榜進士,官州法曹,號濟陽,居淮陽,分姓“江”。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進士,與長兄同榜,南劍少尉官。號鹽官,居竹嘯莊。奉令應戰胡互,後壯烈殉難於鹽官之地,不改姓,仍姓“翁”。四子處樸,字伯陳,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壹說為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號河南,居竹嘯莊,分姓“方”。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元年(壹說為開寶六年)進士,與四兄同榜,官大理司有直監察禦史,號武陵,居馬欄,分姓“龔”。六子處休,字伯容,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與次兄同榜,官朝散郎韶州判官,號平陽,居東林,分姓“汪”。乾度為“六桂”開基之祖。
綜上所述,中華至德宗親十二姓淵源,追根溯源,實是同宗***族,據《史記》、《國語》等史籍記載, 黃帝25 子, 得姓的有14 人, 除去其中重復的2 姓, 實有12 姓, 周朝始祖姬姓即在這12 姓之中, 後世姓氏源於這12 姓的, 或源於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諸侯國者, 也都是黃帝的後裔。所以中華文明的源頭、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中原, 這是當今全世界中國人的***識。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能夠在壹定程度上說明中華姓氏多半根源於河南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