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解構主義的戀人絮語
法國作家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當時在九十年代末期特別流行,主要用意識流的寫法用他的壹派對情感戀人的評論,組合成壹段段焦點文學段落來進行傾吐,表達人生情感的軌跡。作家和現實人生和文學作品不斷進行比對......
羅蘭.巴特說:作為敘述,愛情是壹個自我實現的故事,這是壹個計劃,壹個必定會完成的計劃,相反,對我來說,這故事已經發生了...
要想寫愛情,那就意味著和言語的混沌發生沖突,在愛情這個癡迷的國度裏,言語是既過度又過少,過分而又貧乏....
——————
在九十年代,那時已經讀了很多歐美愛情小說,通俗小說比如美國的西德尼.謝爾頓的言情小說在九十年代初非常流行,讀完美國等國家的麻辣愛情言情小說再比對瓊瑤的小說,就像成年人的偶像劇和青春小學生課堂劇本壹樣感到瓊瑤小說的單純。
人生閱讀,讀到某壹點位會自動終止的,像這類的言情小說到了談戀愛和結婚時候就開始不讀了,那時我讀羅蘭.巴特的結構主義文本戀人絮語,壹邊抱著剛出生的我的小寶貝,大概是在1999年左右,我偶爾讀幾頁,讀幾頁主要是尋找作者的思想性了,這是開始關註文學隨筆和哲學著作的開始...
讀書是壹個自助式和又要獲得心理慰藉的過程,在消化觀點和質疑擁躉中也不斷健忘和迎來更深層次的思想教化的過程,所以思想性的文本其實就是負責教誨讀者,解釋心靈的疑問!
羅蘭巴特會冷靜的說:爭吵沒有什麽內在意義,既不會澄清事實,也不會帶來轉機,爭吵既沒有什麽實效,和談不上有什麽邏輯意義,它只是壹種奢侈,吃飽了沒事幹....
是的,我那時讀書也是壹種需要幫我解惑把青春壹段時光借用思想家的文字給人生壹個定義!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讀幾頁隨後困倦的壹夜無夢!
九十年代末互聯網家庭上網還沒有接通,對作家的了解很有限,只能通過翻譯家簡單的介紹!後來讀完奧威爾死於肺結核,再回來想到羅蘭巴特去世在1980年,他壹樣是在二戰時期,基本同壹時代,羅蘭.巴特青年時代,物質貧乏歐洲戰爭時期,他也患有肺結核,不過他因此躲過了被征兵,讀了很多書,也在法國各地當過很多大學的講師。他並不是名牌大學正規學院畢業,但是他是壹個非常有天賦的人。
天才的命運都是有些驚世駭俗的,他在六十四歲功成名時,1980年壹次參加密特朗邀請的酒會回家路上,死於車禍!他的學說他的著作和他的語言表達方式,壹度非常受爭議,可是隨著社會發展,當時讀著別扭的思想感到前衛的語境,通過時間的流逝,這些靈魂的遊動者,如今讀來已經非常簡潔明快。格外顯得作家在當時代的另類出色。
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是壹個精神符號,他是研究符號學的專家。那時起我閱讀文學開始思考,去挑剔的品味,去認識世界裏無數更加奇妙的思想精靈了...
(圖片拍自理性生涯家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