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KTV的體驗
唱歌作為壹種大眾消費娛樂模式,首先出現的形式是ktv,比如出名的“堂會、百樂匯”什麽的,隨著互聯網的崛起,出現了線上的ktvapp——唱吧、全民k歌,再然後出現了友唱移動box,還有其他品牌的kbox也相繼出現。每壹種形式,都在不同的場景下滿足不同的人需求,傳統ktv是壹種聚會場所,滿足群體k歌,交流情感的需求;線上ktv——隨時隨地滿足人唱歌的需求,加上直播、視頻、社交,也滿足唱歌後的交流需求、虛榮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那麽移動kbox是滿足了什麽場景下的需求呢,我感覺不是很明確。
我們不妨來做壹些假設:1、滿足人少的時候想唱歌的需求——人少的時候不能去ktv麽?ktv還比妳便宜。2、ktv少,找不到ktv,移動kbox方便——如果妳不仔細回憶下,妳還真不知道哪個商場有kbox。3、滿足錄制歌曲的需求——移動kbox的長尾服務裏確實有錄歌下歌的功能,但是沒有調音功能,價格嘛,雖然比專業錄音棚便宜好多,但和線上app(免費可調音)是不能比較的。4、幫助人們打發無聊時間,利用碎片化時間唱歌——大多數kbox置身在大商場,大商場本來就是個玲瑯滿目的地方,這個唱歌需求並不高。
存在即合理,so,移動ktv到底解決了什麽問題?他的目標用戶又是誰呢?我感覺還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的用戶,場景也不夠清晰。或許目前移動kbox市場,只是移動支付帶來的無人值守產業中出現的壹種形式,是傳統ktv和線上ktv之外的壹種補充,產品定位、商業模式還不夠成熟。
首先,沒有明確的用戶,或者說需求條件苛刻。人流量大的商場,好奇心的人基數大,可能妳會看到kbox滿座;電影院門口,電影沒有開場,又沒有什麽地方可去,可能會去包間裏唱幾首;排隊等號,去唱幾首。但這些觸發的條件比較苛刻,僅在妳需要等待的碎片時間發生。
第二,用戶粘性不高。妳可能會發現很多人經常逛同壹家商場甚至同壹家店,但是妳很少看到同壹個用戶經常出現在同壹個kbox裏。壹來是好奇心過了,昂貴的價格,只夠支付壹次好奇心,二來在這個透明玻璃房裏唱歌,體驗並不好——遮蓋不全的窗簾+隔音不夠的玻璃+透風差的包廂=迷之尷尬+令人窒息,能讓妳渾身不自在。
第三,市場空間與收益矛盾。由於不高的用戶粘性與偶發條件,置身在人來人往的商場才有所受益,而人流少的地方,kbox無人問津,所以它的市場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在人流量高的商場租下壹塊地,這個費用不便宜,再加上設備維護,歌曲版權維護等等等費用,使得它的成本非常高,這些成本都得從上座率不高的用戶身上收回,於是我們看到了40分鐘收費60元(60元團購量販式ktv能唱壹下午)。高額的消費,又給本來機緣巧合想去體驗的用戶,增加了壹道很高的門檻。
移動kbox為什麽會壹時火起,主要是和傳統ktv相比,有更低的運營成本和風險成本,但是想要突圍,必須從用戶需求、產品定位出發,同時提高用戶體驗、培養用戶粘性、降低用戶門檻。
另外,由於不高的成本,使得很多小商家加入,無法形成頂端優勢,不利於管控;kbox的品牌也很多,沒有品牌壁壘,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樹立好自己獨特的品牌氣質非常必要。還有,如果產品本身無法獨立運作時,可以與其他產業聯合,比如直接進入飯館,作為排隊等待的壹環(美甲進入海底撈)等等~
最後我想說,到底移動kbox過的好不好,還是要看數據說話~以上只是個人體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