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件之——木桶
嚴格的來說,這不是農具,而是挑水裝水的木桶。但是也用於挑水澆地,也可以歸於農具壹類吧。桶壁是由壹塊塊長度壹致,略有弧度的木板“箍”起來的。當其中壹塊木板斷裂時,裏邊盛的水就會從此處流出來。著名的“木桶定律”就是從這裏來的,現在的年輕人真不知道“木桶定律”是怎麽回事了,要不說語言的時代性是很強的呢!那就先科普壹下“木桶定律”吧:木桶定律是講壹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壹只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壹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壹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壹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壹個組織,可能面臨的壹個***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壹下自己的“短板”。人們把這壹規律總結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稱“短板理論”也即“水桶定律”。
該木桶是在我老家裏發現的,年代已經不可考,反正自我記事起就沒見大人用它挑過水,而是盛糧食用的,後來底子掉了,抓手也沒了,完全失去了使用價值了。聽大人的意思,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還用過,這屬於農具裏邊年紀最大的了。看下面比較完整的木桶:
? 在鐵皮水桶產生之前,幾千年來,我們的先民主要用這種笨重的木桶來裝水,維持日常的生活。這種木桶自重比較大,容量也大,裝上水的重量就更大了,可見古人的力氣是很大的,而且在挑水這種農活上要比後來使用鐵皮桶的前現代人要付出更大的勞動量。
“木桶原理”產生於西方,可見在古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東西方的差別並不大,只是到了工業革命時期,才有了分化,這也是看到木桶引起的小小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