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普勝的民間傳說
何野雲本領高強,又形骸放浪,所以在民間生出許多傳說。
據傳,何野雲壹日在山野中漫遊,驟然烏雲密布,雷聲霹靂,只好閃進山邊破廟避雨,又饑又渴又遭雨淋,進廟後蹲在神壇之下,思緒萬千。
何野雲想著,當初下山之時,師父曾囑咐,有光者,可輔助之。他投友諒時就誤把友諒理解為月亮(即光),直至朱元璋樹起大明旗號,他才知“明”是日月齊輝,才是真正的光。他知道投錯了主,但為時已晚,悔之莫及了。想著,想著,此時,仿佛有壹仙女冉冉從天而降,何野雲便將心中之事對她訴起苦衷來: “何某自幼攻天文,觀得元室氣息奄奄,江浙上空,紫微星亮,正應在陳友諒身上,故投奔於他,孰料天下為朱元璋所得,陳友諒失敗,何某落魄,上蒼何其不公!”那仙女卻回答道:“何野雲,妳言道差了,枉妳熟習天文,陳友諒雖是紫微星君降世,妳卻不曉得帝王之星輪轉之中,六十回中有壹遭是天犬星犯紫徽星君,此番卻正是天狗星得正位呢!”“啊,原來如此!”“再說,陳友諒得勝之後,只思榮華,妳身為軍師未能諫阻,也是失職。這哪能說是天道不公!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妳難道不懂麽?”說著,就將仙衣壹件,披於何野雲身上,並說:“這壹仙衣上的虱母,是為妳護衛的兵士,妳穿在身上,可隱變形骸,餓時可從衣上取物充饑。”何野雲歡喜得不得了,睜開眼來,方知是南柯壹夢。坐起定神之後,果然身上有壹破衣,衣上虱子爭躍,伸手壹抓,卻是芝麻壹把,急送口中充饑,擡頭壹望,神壇上有“九天玄女”壹位,正如夢中仙女模樣。
從此,何野雲披上仙衣,外人見衣上虱母亂跳,便稱何野雲為虱母仙。 相傳某日午後,澄城壹藥行老板正在修葺他的藥店,他正想擇壹個吉日良辰新開張。正在這時候,壹個遊方道士踏進藥店內,身上披著壹件滿是跳虱的道袍,正是虱母仙。藥行老板激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連忙招呼道長上坐並泡茶奉飲。三杯茶後,老板懇請虱母仙為其藥店開張選時擇日。虱母仙答應了,他環視四周,說了壹句話“日照蕭墻(照壁)便為藥店開張之時!”即刻飄然而去。
藥行老板大喜之後卻是大失所望,因為藥行附近有壹棵百年古榕,樹葉茂密繁盛,遮擋陽光,日頭照不到照壁!但老板轉念壹想,既然虱母仙說了,自然有他的仙機。即叫家人備好鞭炮,隨時準備燃炮開張。連等幾天,無動無靜。有壹日,正是黃道吉日,街坊們都在這個日子做好事。巳時時分,壹客人扛壹銅鏡給親戚娶媳婦相賀,打從藥行門口經過。時已近午,陽光猛烈,壹映射,壹束陽光竟然照到照壁上!老板大喜:“此乃天意也!”立即吩咐鳴炮開張!此家藥行經營的是“雞肝散”,雞肝散乃滇香薷、四棱蒿磨粉制成,因顏色有點像雞肝,故稱雞肝散,有清熱解毒,止血鎮痛的功效,能治咽喉炎,扁桃腺炎,感冒,風火牙痛等炎癥,對治療小兒疳積有特效。
據老輩人相傳,澄海此家藥行的雞肝散療效顯著,其全盛時期,奴仔疳積,其父母將其抱至藥行門口,即愈,甚是神奇。百姓皆雲此乃虱母仙註意到海陽縣小孩多此病癥,特出手相助! 傳說明代洪武初年,揭陽地美都大湖村,地居海陽、揭陽、潮陽三縣官道經過之交叉口,村裏有個姓柳的大姆在這裏開了間小食店。這柳大姆雖然手腳利索勤快,可生活卻十分清苦。
壹天晌午,來了壹個邋遢老道,頭戴鬥笠,身披破襖,肩背漁鼓,來到食店不遠處,便坐在壹塊大石上彈起漁鼓,唱起道曲來,引得小孩們都來圍觀。那老道唱完道曲之後便喝起坑水來。柳大姆十分可憐他,盛了壹碗粥給他吃。老道吃完後笑著說:“好!好!好人必有好報。”隨後,便脫下破襖來捉虱子,送入口中啃得嗶嗶響,引得小孩子們壹陣哄笑。
自此,這怪老道兩三天便來壹次,每次都是坐在大石上吃柳大姆給的粥,吃後便捉虱。
有壹天中午,老道吃了柳大姆的粥之後竟問起柳大姆要不要賣酒食?柳大姆說要是要,只是無本錢可販酒來賣。
老道見說,便叫大姆取來壹個大水缸,隨後到後面山坑引來清水,流進水缸裏就變成香噴噴的水酒。從此,柳大姆便賣起好酒來了。家境漸漸寬裕起來。
家境壹富裕,柳大姆也就不象從前那麽勤快了,竟買奴使婢起來。
有壹天,村裏有人來向她買酒糟養豬,而她卻無酒糟可賣,便埋怨起老頭單給酒,不給糟。要是兩件都有就更好賺錢。
第二年春天,怪老道從這裏經過,柳大姆壹見,急忙走過去拉住他,要他給酒糟。老頭笑著說:“好!妳要糟就糟。”說完便向後山坑走去。
老道去後卻不見轉來,柳大姆忙叫人到後山去看看。只見石側堆著壹堆酒糟,石上留著壹行字:“婆心比天高,坑水變酒嫌無糟。”下邊寫著“虱母仙”三字。這時,人們才知那怪老道原來是虱母仙。
從此,柳大姆酒缸的酒就依然成了坑水,壹點酒味也沒有了。因此,“婆心比天高,坑水變酒嫌無糟”這句話,就成為諷刺貪心之人的俗語。 傳說虱母仙從水磨潭下山後,沿東山腳向東而去,來到鄒堂山麓在“隱仙洞”住下來。
有壹天,站在洞口大石上,向前眺望,山下壹馬平川,江水茫茫;轉身再望後山,鄒堂山有如屏風,這時虱母仙贊道:“山前好面堂,鄒堂好後壁。”
虱母仙的贊語傳到鄒堂鄭族南莊公耳中,南莊公暗想“可能是傳說中的虱母仙吧”,於是請他去立建門樓。這鄒堂烏門頂的“紅門樓”,“白門樓”就是虱母仙給建造的。
不久還為鳳鳴村林員外建了林厝祠堂;翁厝寮翁員外請他營造翁家祖墳;地美都四鄉陳員外請去建造祖祠、祖廟,外隴村還請去營造鄉裏神廟,外隴陳員外請虱母仙建的神廟,是在村東南方,不供三山國王,供奉的是村的地頭老爺,神廟建成後,虱母仙建議改稱“龍尾老爺”。在明朝中葉,四鄉陳有壹房遷移來外隴村後創後田村的陳姓,模仿外隴陳供奉起“龍尾老爺”來,至今後田村東面煙墩山尾還有壹座龍尾爺宮,就是虱母仙建的“龍尾爺”。
後來虱母仙為桑浦山下為人揀地,壹日午睡,他把仙衣脫後放在桌子上便上床睡覺,請他揀地的女主人見其衣滿是虱子,誤為不潔,煮了壹鍋清水浸洗仙衣,仙衣下水“吡吡!咆咆!”響了起來,死了許多虱子。此時床上的虱母仙全身疼痛,猛醒過來,只搖了搖頭嘆道:“天意!天意!吾命不長矣!”
從此,何野雲壹病不起,叫來揀地主人,把自己所學的醫治奇難雜癥和勘地建房知識撰寫成的“緯易解”贈送他。第二天虱母仙便雲遊去了,壹去不返,不明所終。
傳說後來潮汕的醫治奇難雜癥、觀風水、揀地建屋、造墳的知識就是從“緯易解”來的,可惜這書後來也不見了,只是傳言而已。 在大南山北背下面壹些鄉村,每到元宵佳節張燈時,還要在門頂掛上壹把榕(念“成”)竹枝葉。
相傳元末農民義軍四起,江南陳友諒有軍師何野雲輔助,所向披靡,長驅來到潮陽境內。正月十四日早,有壹女子來到義軍營帳,哭求義軍救她壹命。這女子原是富豪之婢,富豪聞知義軍到來,畏懼家戶被抄,暗中派人與元軍聯絡,準備將婢子獻與元軍首領為妾,婢子聞得風聲,便夤夜趕來義軍營中,請求救護。陳友諒得知此訊,怒拔寶劍,下令出兵擒拿富豪,進擊元軍。那女子納頭便拜,感恩不盡。
傳令中軍正待離帳時,突然那女子跪稟道:
“義軍憐弱抗暴救奴婢壹命,奴婢當銜環結草報答。只是奴婢鄰裏鄉親皆是善良之輩,恐怕義軍到時,錯遭連累。望三思而後出兵!”
陳友諒聽著,緊鎖雙眉,按劍不語。這時,軍師何野雲上前說道:
“此事不難。妳回家之後,可告知鄉親良善之輩,在門上掛上榕竹枝葉壹把為記號,義軍見有榕竹者便不進門驚擾為是!”
“好!”陳友諒囑咐那女子急速回家,暗中依軍師之計而行。
正月十四日下午,陳友諒義軍攻打元軍,擒捉富豪。面對門上有掛榕竹為記者果然秋毫無犯。從此,每到元宵佳節,這壹帶鄉民在張燈時,也在門頂掛上壹把榕竹葉。 虱母仙從大南山下來後,便住在山門(今聞光)村,幫助建寨門了。虱母仙在建寨門之余,想起應該為這裏的人做點好事,摸摸袋裏有水銀杉種子,於是便在鄰近播種,至今,聞光鄉裏的水銀杉,聽說便是當年虱母仙種植的呢!
虱母仙建寨門,不但畫圖紙,還動手幫助施工,和主人越來越熟悉了。主人問他喜歡吃什麽東西,虱母仙從江浙來,江浙習慣燒乳豬,虱母仙以為熟人有話便直言,說要吃燒豬。並且親自動手燒乳豬吃。主人當然滿足虱母仙要求。壹日,主婦偶然來到虱母仙住處,見他將乳豬殺得嗷嗷叫喊,於心不忍,告訴丈夫,靠這個人是不能建出好寨門的!理由是殺乳豬無好頭彩,不吉利。主人聽了妻子的話動搖了,便封了幾兩銀子將虱母仙辭退了。如今的聞光寨門只建壹半,傳說便是當時留下來的呢!
山門辭退虱母仙,虱母仙立即被虱城聘請來建“城”了。虱母仙來到這裏,便把吃燒乳豬習慣改掉了,用心測量,繪圖。他計劃用壹百方墻築接,圍成壹個圓形的城寨。主人看了圖紙,十分滿意。虱母仙便親自參加合灰沙土,指揮築城。
開始鄰近鄉村沒有什麽新奇的看法。後來壹方方城墻按起來,有壹些人便感到驚訝:了不得!城若建成,地理且不說,就實際來看,固若金湯,可守可攻,不簡單。
不知是誰到官府告密,說是虱母仙建城是圖謀反,於是官府便下測禁止建城,這時,百方城墻已築了九十九方,無奈只得停工,至今仍沒有補上。因為城是虱母仙主持建築,後人便稱這個鄉裏為仙城了。 虱母仙建仙城未竣工離開之後,躑躅來到了河浦叠石山下,徘徊之際,猛然見林中有壹婦女正往樹上結繩,準備上吊。虱母仙壹見,非同小可,急急趕到樹下,輕輕喊了壹聲:
“大嫂妳這是——”
那婦人聞得背後有人喚她,猛地回首,見是壹個衣著邋遢老道士,不得不轉身回來答應:
“道長,我可沒法活下去了!”
虱母仙細問之下,方知是大嫂新寡,守壹幼兒,耕種數畝水田。因天久幹旱,禾苗將枯,水源被強人霸占,看看此造收成無望,便尋短見:虱母仙曉得勸說不易,心生壹計,說:
“大嫂,我口渴難耐,煩妳燒碗開水解渴”。
那婦人看這邋遢男子在旁,短見已尋不成,倒不如做件好事,轉身上山寮燒開水去了。
等到那婦人捧著開水來到田邊時,滿田灌滿清水,好了,禾苗得救了!
“道長!道長,開水燒好了!”
任憑婦人叫喊、尋找,不見邋遢道士身影。他放下碗,到田邊壹看,田塍壹個小眼裏清水汩汩冒出。婦女恍然大悟剛才這是遇見神仙來救活禾苗。救活她壹家!
原來泉眼是虱母仙趁大嫂燒開水之時,用拐杖捅開的!後人便稱此泉眼為仙泉! 相傳有壹次虱母仙,雲遊到了達濠某深山佛寺。見佛寺因隱居深山僧人生活十分貧瘠,便在寺廟附近山頭的石縫上畫了圈,此後每日都從石縫裏流出大米來,僧人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虱母仙也在此小住起來。每日在潮州府各地雲遊,但壹到寺廟早、午開膳的時候他就憑空出現在寺廟的齋堂上用膳。久而久著寺廟裏的和尚開始討厭起了虱母仙,有壹天和尚們商量起來錯開時候提早開膳,當虱母仙回到寺廟齋堂用膳的時候,和尚們早已吃飽了。這時候和尚暗地裏偷笑,誰知虱母仙居然走到大殿前的放生池釣起魚來,把釣起來的魚架在香爐上烤。佛門可是清規之地,哪可在此殺生,更怎能在供佛的香爐上烤魚,那可是大罪過。和尚馬上跑上前阻止,誰知這時候虱母仙居然憑空飛走了。等和尚回過神來,卻看到架在香爐上的原來是幾塊番薯。
此後達濠寺廟裏石縫也不再出米了,據說是被虱母仙帶到關埠石井村前石井巖三峰古寺,但後來有僧人貪心而把石縫挖大想多流壹些,結果適得其反,米也出米了。 俗語“雙溪嘴沈船,石井巖出米”指的是有壹些人遭了殃,而有的人卻因此而發財;有的虧損,而有的因此而得益。
傳說何野雲羽仙後,被任命為潮州府三江(韓江、榕江、練江)水神,他決心除霸懲強,救濟貧民,管好榕江。何野雲首先觀察了榕江地形,安頓水族,任命獅、象把守榕江江口,又命大象鎮守雙溪嘴,把榕江整理得有條不紊。
不久,人們就發覺壹個奇怪的現象,財主、豪紳的船只常常在雙溪嘴沈沒,而關埠石井村前石井巖三峰古寺卻每日都從石縫裏流出大米來。因而就有了“雙溪嘴沈船,石井巖出米”之說。原來,凡是過往的船只,何野雲都要調查壹番,凡運載的是不義之財者都沒收。特別是掠奪敲榨農民而得來的大米,帆船運載到雙溪嘴,何野雲就令鎮守的神出鬼沒龜將其翻沈,並將大米儲積起來,每日計算著從石縫流出,以賑濟瀕臨死亡的貧苦村民。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壹些人遭殃,壹些人發財;有人虧敗,有人得益的事,稱為“雙溪嘴沈船,石井巖出米”,並作為壹句俗諺而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