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之尊”為何“九”這個數字在中國古代那麽的重要?
1、在中國古代,九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於是多用九這壹數字來附會帝王,與帝王有關的事物也多與九有關,帝王之位稱“九五”,帝王稱“九五之尊’”。
我國民間對“九”也很偏愛,這表現在凡事用“九”作計量單位,“數九”便是壹例,南朝梁代《荊初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壹日,為歲寒.”此後,“九九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
2、在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中多有體現,北京的恭王府原來是和珅的府邸,裏面的走廊、窗欞等處的裝飾都是蝙蝠,據說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諧音“福”,取福運長久之意。如再加壹“福”,又是“萬福”,而那壹“福”,正是藏在假山裏面的康熙禦筆“福”字。
3、皇帝作為九五之尊,更是離不開“九”,他穿著九龍袍,住處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大門上的門釘也都是橫九排、豎九排,壹***九九八十壹顆,這些都是長久的象征。當然,天壇、故宮對“九”的崇拜可能有著更深層的意義。
考古發現,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的宮殿F901遺址就是八柱九間的格局,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了,而後世宮殿基本都沿襲了這樣的建築模式。
4、“九”還有著諧音“久”這壹優勢,通過數量上“九”的強調和重復,又有著“長久”的寓意,從而更受到古人的喜愛。人們追求十全十美,數目字“十”代表著“滿”,但古人又認為月滿則會虧,物極則會反,盛極則會衰。相對而言,“九”恰好是在上升趨勢中,而且是上升到了壹個極點,是有限之極,因而“九”被看作是“至尊之數”。
這種“至尊”的地位往往摻雜神秘性和神聖性,如上古時期與原始信仰有關的“九歌”即是壹例。此外,佛道兩教也都將“九”看作壹個重要的修行之數。如佛教有“九諦”、“九禪”、“九僧”等,道家有“九轉丹”,據說吃了就能成仙,道教的神仙社團“九仙”、“九真”、“九聖”等,也都是以“九”為編制名額。
5、在文學中也有“九”信仰的痕跡,如《水滸傳》中說九天玄女搭救了宋江,給了宋江天書,囑咐其要“替天行道”。道教認為北鬥叢星中有三十六天罡神和七十二地煞神,《水滸傳》中說洪太尉誤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他們轉世為壹百單八好漢,這都是九的倍數。
《西遊記》中提到的法術有“三十六變”、“七十二變”,壹個跟頭“十萬八千裏”,還有“九九歸真”、“九九八十壹難”的說法也都是九的倍數,可見,“九”在佛道思想及民間信仰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擴展資料:
“九五之尊”的來歷
“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至尊”,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至尊”。
“九五”壹詞來源於《易經》。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版本據說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稱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代表此爻為陽爻,五為第五爻的意思。
由於易經的陰陽轉化之道,盛極必衰,因此“九五”是為“飛龍在天”,而“上九”(乾卦第六爻)則為“亢龍有悔”。從卦辭而言,“上九”為最陽之爻,再無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因此會呈兇相。故而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壹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好的壹爻了,成為了帝王之相。
這裏的“九”本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判別數字陰陽屬性的符號。後來人們把“九”和“五”作為具體的數字來運用,竊以為壹來是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兩個數字在建築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學原則的。《周易》的釋義詞句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壹,歷來被尊為六經之首,對中華民族的各個領域都有深遠影響,因此“九五”壹詞來源於《周易》之說應比較可信。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