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才算真正的唐刀
什麽才算真正的唐刀
什麽是唐刀?
顯然,按照大眾的認知,唐刀應該是指代某壹種劍,但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中,並沒有“唐刀”這個詞,也沒有具體的壹種劍。唐刀按字面意思應該是指唐代(618-907)使用的刀劍,即《唐六典武庫令》 ——壹刀、斬刀、橫刀和魔道。即使從廣義上講,唐刀的概念也可以包括隋代(581-618年)、唐代和五朝前期(907-960年)所有具有唐代特征的刀具,並可能還包括壹些北周(557—581)刀。
唐六典卷十六記載:“劍有四種,壹曰壹刀,壹曰張刀,三曰橫刀,四曰磨刀。”它被稱為“戒指”。如今,儀劍涵蓋了古級劍之類的。晉宋時稱為禦劍。由余義所持。張刀罩以張身禦敵。橫刀也是軍刀,為士兵所佩,其名稱也起源於隋代。魔刀,也是壹把長劍,步兵手持。是上古斷馬劍。)”
由於《唐六典》是唐代官方行政法典,所以關於刀的使用和制作的具體規定很可能會下發給相關部門進行落實,遺憾的是,這些材料到現在基本都沒有流傳下來。因此,研究者無法對唐代四種刀的形狀做出準確的界定。目前,關於唐代刀的理論和文獻,大多都帶有壹定程度的猜想。
從壁畫上看,唐代使用的刀有兩種,壹種是普通直刀,有環頭,另壹種是無環頭直刀。既然如此,壹刀、斬刀、橫刀、魔刀四種刀的造型,就不會超出這兩類的範圍。儀刀是儀衛使用的刀,刀裝華麗,環首上鑄有龍鳳的形狀。唐代的壁畫和畫像磚上有大量手持環首刀的儀衛形象。有人認為這些儀衛手中的刀便是儀刀。如果這種猜測屬實,那麽儀刀便是普通的環首刀,頂多是裝飾多壹些罷了。
武庫令曰:“身以禦敵”。有人認為“身”是防身的意思,所以認為障刀應該是用來防身的短刀。但也有人認為,障刀的“執身禦敵”包含兩層意思。障刀有格擋之意,意思是障刀長得足以擋住身子,障刀有殺敵之意。刀應該是士兵上戰場打仗用的刀,刀刃不能太短。橫刀是軍人日常佩帶的刀,也叫軍刀。
《新唐書卷壹百壹十六列傳第四十壹》記載橫道壹段:王繼山,明州邯鄲人,其父王君集深謀遠慮。唐高祖李淵入關,王君集、王君闊屬唐。高祖任命王君集為大將軍,封新興郡公。之後從010升到300多次,官為左無衛將軍。王君集跟隨唐太宗征伐遼國,在左屯營領兵,在璧山與高麗大軍交戰,戰死沙場。陵。因父亡國政,王繼善被任命為朝散大夫,繼承興公爵位。
太子李弘被任命,王繼善從他晉升為左鳳羽。太子在宮中設宴,命令大臣們翻跟鬥。王繼山推辭,對:說:“殿下已有藝人,我若奉命行事,不符合侍從之德。”皇太子向他道歉。高宗皇帝聽說後,賜給王和善壹百匹絹帛。王繼善被任命為右前牛衛將軍。 ”
高宗曰:“因君忠恭,升為三品重任。 大臣若不帶侍衛前來搜查開道,必達不到我所在的地方。 ……妳戴的是大橫刀。站在我旁邊,妳知道這位官員有多尊貴嗎?”據此,有人認為橫道比較大,所以高宗稱它為“大橫道”。也有人認為橫道比較小,而王姬山之所以能夠佩戴更大的橫刀,是因為得到了高宗的信任,因此,高宗特意指出他所佩戴的劍為“大橫刀”。
至於魔刀的造型,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長柄大刀,也有人認為應該是雙手短柄長刃刀。
除了磨刀之外的其他三種刀,雖然沒有準確的證據表明其形制,但至少有幾把真刀或疑真刀留存下來。所以,網絡上的“唐刀”概念其實是指易刀、障刀、橫刀的統稱,這些劍應該都屬於短柄單手刀的範疇。
追溯環首刀初現時期,秦延景於2012年2月在《輕兵器》雜誌上發表了壹篇題為《漢魂唐魄:細說環首刀(上)》的文章。他在“追溯——環首刀的源頭”壹段中說:“環首刀起源於戰國時期,有史為證。1965年,燕下都44號戰國墓中,河北易縣,除出土大量刀劍、戟、鐵甲、鐵盔等文物外,還出土了壹把殘缺不全的環劍。第壹把刀。刀身剩余長度30.3厘米,刀柄長12厘米,刀厚1厘米。整把刀由鐵制成,刀刃、刀柄和刀環是壹體鍛造的。刀柄比刀刃窄,並且刀片橫截面為等腰三角形,手柄橫截面為矩形。”
1982年,湖北出土戰國晚期環首刀。刀長77厘米,刀片長62厘米。刀片、手柄和環也是壹體鍛造的。刀刃橫截面為等腰三角形,刀柄和刀圈橫截面均為矩形。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劉士書《河北易縣燕下都 44 號墓發掘報告》號文章第229、234頁確實提到,河北省易縣煙下渡44號墓出土了壹把環頭刀:編號6窄身,圓頭,銹鈍刃,殘長30.3,頭柄長12,背厚1厘米。”
由此可見,秦延景所說的1965年河北義縣雁下渡44號戰國墓出土的環首刀與《河北易縣燕下都 44 號墓發掘報告》年出土的環首刀是同壹把刀。青銅戒指第壹把刀的出現要早得多。
根據撫順博物院發表的壹篇題為《遼寧撫順市發現殷代青銅環首刀》的文章,環首刀在中國最早出現很可能是在殷代。
1975年9月,在建設撫順拖拉機配件廠時,從離地1.4米的黃土中挖出壹把青銅環首刀,僅存刀刃,基本完好。古代青銅器。”出土地點在撫順城西,撫順與沈陽之間,渾河以北兩公裏處。第壹件青銅環刀分兩模鑄造,長24.1厘米,最寬處3.2厘米。
葉片呈弧形(弧形刀背彎曲),環頭。環呈近似橢圓形。環上有三顆紐扣,環頭鑄有半圓形羽毛紋。手柄扁平,柄身鑄有兩條羽毛紋,兩條紋之間有兩條凹槽,凹槽長8.4厘米,有壹圈小環,似是穿繩用的,刀尖微翹,且刀刃殘缺,柄背兩側鑄有羽紋。在壹定程度上,響頭幾乎可以說是漢族兵器中流傳最廣的壹種。
從唐代義德親王墓的壁畫來看,有些唐代刀是沒有刀圈的。也就是說,圈頭並不是判斷其是否為唐刀的依據。不過,唐代也有大量關於環首和寶劍的詩詞。如“笛吹梅花曲,刀開明月環”(李白《從軍行》); 《金鶴年年回玉關,馬策劍響》(劉仲永《征人怨》)
根據《入昌松東界山行》描述的觀點,可以理解主要有兩個作用,壹是殺敵時增加刀頭的強度,二是防止刀掉出戰鬥中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