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菊科草本植物)詳細資料大全
野菊花(學名: Dendranthema indicum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頭狀花序的外形與菊花相似,呈類球形,直徑0.3~1cm,棕黃色。總苞由4~5層苞片組成。舌狀花壹輪,黃色,皺縮卷曲;管狀花多數,深黃色。體輕。性苦、味辛,微寒。野生於山坡草地、田邊、路旁等野生地帶。以色黃無梗、完整、苦辛、花未全開者為佳。
野菊花性微寒,具疏散風熱、消腫解毒。能治療疔瘡癰腫、咽喉腫痛、風火赤眼、頭痛眩暈等病證。
基本介紹 中文學名 :野菊花 拉丁學名 :Dendranthema indicum 別稱 :野黃菊花、苦薏 界 :植物界 門 :種子植物門 亞門 :被子植物亞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菊亞綱 目 :菊目 科 :菊科 亞科 :管狀花亞科 族 :春黃菊屬 屬 :菊屬 種 :野菊花 亞種 :野菊花 分布區域 :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 英文名 :Flower of Indian Dendranthema 性味 :性微寒,味苦、辛 采制 :秋、冬季 形態特征,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物種分類,野菊,巖香菊,植物文化,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直立或鋪散,分枝或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莖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較多。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莖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7(10)厘米,寬2-4(7)厘米,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鋸齒。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寬楔形,葉柄長1-2厘米,柄基無耳或有分裂的葉耳。兩面同色或幾同色,淡綠色,或幹後兩面成橄欖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頭狀花序直徑1.5-2.5厘米,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松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約5層,外層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3毫米,中層卵形,內層長橢圓形,長11毫米。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褐色寬膜質,頂端鈍或圓。舌狀花黃色,舌片長10-13毫米,頂端全緣或2-3齒。瘦果長1.5-1.8毫米。花期6-11月。 野菊是壹個多型性的種,有許多生態的、地理的或生態地理的居群,表現出體態、葉形、葉序、傘房花序式樣以及莖葉毛被性等諸特征上的極大的多樣性。山東、河北濱海鹽漬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狀,葉肥厚,註定是壹種濱海生態型;江西廬山地區的野菊,顯示出葉下面有較多的毛被物;江蘇南京地區及浙江的野菊中,有壹類葉在幹後成橄欖色的。 野菊花是菊科的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的花和菊花相似呈棕黃色,但花朵不大只有1-3公分左右,是壹種綠化觀賞類花卉品種。 生長環境 喜涼爽濕潤氣候,耐寒。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為宜。多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海濱鹽漬地及田邊、路旁。 分布範圍 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海濱鹽漬地及田邊、路旁,巖石上。資源分布: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四川、深圳、雲南、廣西、貴州、湖南等地。 主要價值 野菊的葉、花及全草入藥。味苦、辛、涼,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散瘀,明目,降血壓。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預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療高血壓、肝炎、痢疾、癰癤療瘡都有明顯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對殺滅孑孓及蠅蛆也非常有效。 野菊花 野菊花對夏季蚊蟲叮咬後的紅腫膿包具有殺菌去腫的作用。 1、無名腫毒。用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乘熱服,讓汗發出;另以藥渣敷患處。又方: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壹把,***搗爛,加入酒壹碗,絞取汁取;仍以藥渣敷患處。要出汗才好。又方:夏日采蒼耳葉,秋日采野菊花,***研為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2、天泡濕瘡。用野菊花根、棗木,***煎湯洗患處。 3、瘰癧末破。用野菊花根搗爛,煎酒內服;以藥渣敷患處。 妙用 具體方法: 1、用野菊花50克煎水成200毫升溶液後,將溶液冷卻後放入冰櫃的冷凍室裏凍成許多小冰塊備用(壹般的冰櫃都配有做小冰塊的模具)。 2、每天用洗面乳洗過臉後,用壹塊冰塊塗擦面部,每次塗擦10分鐘左右,每日二次。堅持壹周即可見效,如果能長期堅持這壹方法便可控制痤瘡的復發。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01%~0.2%,油中含白菊醇(chrysol)、白菊酮(chrysantone),尚含dl-樟腦、β-3-蒈烯(β-3-carene)、檜烯(sabinene)及香草醇(carvol)。此外,花中分離得野菊花內酯(yejuhualactone)約0.1%,密蒙花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約0.72%.另含木犀草素葡萄糖甙(luteolin glucoside)、菊紅甙(chrysanthemin,asterin)菊黃質(chrysanthemaxanthin)、環氧葉黃素(xanthophyllepoxide)、木犀草素、野菊花酮(沒藥烷酮二醇),及野菊花醇、胡蘿蔔甙、豚草素、金合歡素、山俞酸甘油酯、棕櫚酸等. 含野菊花內酯(handelin chrysanthelide),野菊花醇(chrysanthemol),野菊花三醇(chrysanthetriol),野菊花酮(indicumeneone),菊油環酮(chrysanthenone),順-螺烯醇醚(cis-spiroenol ether),反-螺烯醇醚(trans-spiroenol ether),當歸酰豚草素(angeloylcumambrin)B,當歸酰亞菊素(angeloylajadin),蘇格蘭蒿素(arteglasin)A,刺槐甙(aca-ciin),木犀草素(luteolin)[11],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lute-olin-7-β-D-glucoside),槲皮素-β-D-葡萄糖甙(quercitin-β-D-gluco-side),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菊黃質(chrysanthemax-anthin),胡蘿蔔甙(daucosterol),豚草素(cumambrin)S,刺槐素(acacetin),刺槐素-7-O-β-D-吡喃半乳糖甙(acacetin-7-O-β-D-galacyranoside),1-單山萮酸甘油(glyceryl-1-monobehe-nate),棕櫚酸(palmit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房豆醇(lupeol),正二十八烷醇(octacosylalcohol)以及揮發油等。 物種分類 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根莖粗厚,分枝,有長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莖直立或基部鋪展。基生葉脫落;莖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7cm,寬1-2.5cm,羽狀分裂或分裂不明顯;頂裂片大;側裂片常2對,卵形或長圓形,全部裂片邊緣淺裂或有鋸齒;上部葉漸小;全部葉上面有腺體及疏柔毛,下面灰綠色,毛較多,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托葉具鋸齒。 頭狀花序直徑2.5-4(-5)cm,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或不規則的傘房花序;總苞直徑8-20mm,長5-6mm;總苞片邊緣寬膜質;舌狀花黃色,雌性;盤花兩性,筒狀。瘦果全部同形,有5條極細的縱肋,無冠狀冠毛。花期9-10月。 巖香菊 本種與野菊的區別在於:葉為羽狀深裂,綠色或淡綠色,兩面被稀疏的芽下面稍多膨松的柔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松的傘房或復傘房花序,舌狀花黃色。花果期5-11月。 植物文化 人們常借野菊花來表現傲霜鬥寒精神,余亞飛《野菊花》贊道:“田邊河岸山坡上,野菊叢生花朵黃;處在寒秋時節裏,傲霜怒放發清香”。野菊花有壹種樸實的美。它能與風霜做不屈不撓的鬥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