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世時蘇聯為什麽沒有造出原子彈?這與他個人有關系嗎?
(俄)若列斯·麥德維傑夫 劉顯忠、王桂香編譯
壹 、蘇聯原子彈情報的由來
1939年年初,德國公布了奧托·哈恩和弗裏茨·施特拉斯曼的論述鈾—235的核在中子誘發下裂變的研究結果後,制造原子彈就被認為是有了實際可行的方案了。1940年上半年,美國的各種報紙刊雜誌上也在討論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和這種武器可能會對戰爭的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問題。但從1940年年中開始,這壹研究領域已經轉入了秘密狀態。
前不久公布的解密文件表明,蘇聯駐倫敦的情報機關首先向蘇聯政府匯報了有關可能制造原子彈的最初資料,1941年 9月底.該情報機關匯報說,在英國已成立了具體研究和制造原子彈的專門的鈾委員會(估計這種炸彈在兩年內有可能被制造出來),隨後匯報了壹些技術細節和英國戰時內閣準備的有關這個問題的報告全文。
1941年10月13日的《真理報》首次報道了有關原子彈的非同尋常的破壞力。彼·列·卡皮察院士指出,“理論上的計算結果顯示,如果威力很大的炸彈可以毀掉整個街區,那麽壹個不大的原子彈就能毀掉壹個有幾百萬人口的首都大城市。”這份報道引起了蘇聯物理學家格·尼·弗廖羅夫的註意,他馬上寫信向蘇聯當局提出恢復被戰爭中斷的鈾問題研究的必要性。1942年年初他帶著幾封信直接去找斯大林談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以及德、美、英等國無疑已經開始研究原子彈的情況,他是第壹位向斯大林談此事的蘇聯物理學家。
1942年,蘇聯情報機關獲得了有關制造原子彈的核心原料鈾方面的大量文件,主要是來自英國和美國的原子物理學家們提供的資料。具體來說,得自英國的最為珍貴的資料主要是由1933年離開德國的原子物理學家克勞斯·富克斯以及壹位戰時內閣大臣漢基勛爵的秘書約翰·凱恩克羅斯提供的;得自美國的情報是來自1942年建成了世界上第壹個鈾反應堆的恩裏科·費米的最親密助手、意大利僑民布魯諾·蓬泰科爾沃。他們都信仰***產主義,所以主動地把原子彈的資料轉交給蘇聯駐外的情報機關。這些資料是壹份在美英鈾計劃的積極參與者中傳閱的特殊“內部出版物”的復印件,只有精通高等數學和理論物理的科學家才能看懂。根據現存的文件和回憶錄判斷,在1942年5~6月份斯大林得到了貝利亞和卡夫塔諾夫分別提交的兩份有關原子彈的簡要報告後,就下決心要研制原子彈。
二、蘇聯原子時代的開端
1942年9月28日,斯大林簽署了《關於組織鈾研究》的第 2 352號國防委員會密令。該密令的草案是由莫洛托夫在同阿布拉姆·越飛和卡夫塔諾夫兩位院士協商的基礎上擬訂的。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莫洛托夫此時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和政府方面“鈾問題”的總負責人。
原子工業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是鈾礦。1942年11月27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於開采鈾》的第2542cc(“cc”代表“絕密”)決議,這被視為蘇聯原子時代的開端。
1943年2月11日,壹位較年輕的原子物理學家伊·瓦·庫爾恰托夫被正式任命為鈾研究工作的領導人,國防委員會和斯大林賦予他調動解決問題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資源的特命全權。庫爾恰托夫在內務人民委員部和國防委員會研究了蘇聯情報機關收集到的約有2 000頁的關於研制原子彈可行性的技術資料。他宣布說,這些資料“對我國和科學具有重大的、無法估量的意義……所有的材料都表明了在極為短暫的期限內解決鈾問題的技術可能性,這要比不了解國外這項工作進展的我國科學家所想象的期限要短得多。”
1943年3月10日,蘇聯科學院成立了秘密的原子能科學研究所,它被命名為“2號實驗室”。從1943年4月起,庫爾恰托夫堅持讓主持“2號實驗室”的各牽頭科學家——越飛院士、阿裏汗諾夫、基科因、列夫·阿爾齊莫維奇、尤裏·哈裏頓和基裏爾·曉爾金——熟悉上述機密技術資料,讓他們每個人都主持研究壹個獨立的科學技術問題,庫爾恰托夫本人主要負責建立鈾—石墨反應堆和分離鈈。為了不暴露蘇聯情報機關的整個間諜網,獲準接觸情報機關秘密的所有人都無權透露自己所了解情況的來源,他們都不得不把在內務人民委員部情報局獲得的某些材料說成是自己的發現和發明,這也為他們創造了天才的光環,庫爾恰托夫被視為蘇聯原子之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盡管蘇聯情報機關繼續為物理學家提供大量的能證明美國很快就擁有真正的原子彈的情報,但是蘇聯在這方面的進展速度還是不快,其原因是到1944年年底之前蘇聯還沒有開采、提煉出鈾。伊·庫爾恰托夫指出,研制原子彈至少需要200噸純金屬鈾(50噸用於試驗反應堆、150噸用於工業反應堆),但當時蘇聯只有戰前保留下來的700克鈾粉。開采、提煉鈾的任務相當艱巨,因為從鈾礦地到濃縮廠的鈾礦石運輸問題非常嚴峻,而鈾的提取率也很低,要獲得壹噸濃度為40%的濃縮鈾需要把大約兩千噸的鈾礦石運到工廠,即便在“富”鈾礦中金屬鈾也只占10%。
1942年年底,蘇聯的第壹個鈾聯合公司建在塔吉克斯坦的塔博沙爾地區鈾礦所在地,由有色金屬人民委員部具體負責。1943年7月30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第3834 cc決議,吸收地質學事務委員會、黑色金屬人民委員部、機械制造人民委員部、煤炭人民委員部、彈藥人民委員部等參與解決對鈾礦的開采和濃縮,以保證必需的設備和幹部,但蘇聯缺少到條件極為艱苦的中亞荒漠的鈾礦上進行工作的誌願者,到1944年年底在蘇聯整個鉆工業系統中的工作人員僅有約500人。
1944年12月8日,斯大林簽署了國防委員會第7102 cc決議,決定改由貝利亞領導的內務人民委員部負責鈾的開采和加工,把具有專業知識的礦工、地質專家、化學專家、機械師、動力工程專家以及技術工人等囚犯派往鈾聯合公司,到 1945年8月已有 2 295名專業技術囚犯從事鈾的開采,截至1950年已達7 210人。盡管鈾礦石的加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從1945年年底能加工大約1萬噸(獲得了7噸濃縮鈾),到1950年年初加工量已達60多萬噸,但這仍然無法保證工業反應堆的需要。1948年春夏,來自戰利品鈾及捷克斯洛伐克和東德恢復的鈾礦場冶煉出來的濃縮鈾進行了補充,截止到1953年年初,幾乎裝入新壹代反應堆的所有鈾的壹半都是來自處於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監管和保護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東德的鈾礦。
眾所周知,二戰末期美英盟軍就和蘇聯開始爭奪德國鈾戰利品,盟軍在歐洲登陸後美國成立了“負有特殊使命”的特殊聯隊——原子“特命隊”,奪取德國與鈾方案相關的壹切設備以及鈾和重水儲備,1945年年初兩個還沒有完成的德國重水試驗鈾反應堆就被拆毀並送到英國。此外,他們還把德國的原子能科學家逮捕並關押在英國。
1945年5月中旬,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和“2號實驗室”才組成自己的“戰利品”鈾小隊——內務人民委員部軍官們和精通德語的原子科學家,他們有幸得到了曾在俄國生活過近20年的德國純金屬鈾生產專家尼古拉斯·裏爾教授的自願幫助。裏爾教授把蘇聯科學家帶到了奧拉寧堡市,但那裏的德國生產反應堆所用的純鈾的總工廠在戰爭結束的前幾天就被美國的蓄意轟炸完全破壞了,受損壞的剩余的工廠設備沒有經過維修就運往了蘇聯,而且最終還在其他小城市成功地發現了大批的鈾原料、鈾氧化物,差不多能有100噸的鈾氧化物,以及12噸鈾。裏爾教授帶著全家和幾名德國鈾工廠的工程師自願隨同這批鈾原料來到了莫斯科。1945年7月,他們開始把莫斯科州的諾金斯克“電爐鋼廠”改建成鈾工廠(它在內務人民委員部中的代號是“7131地”,在這裏工作的絕大多數都是囚犯——被德國俘虜後返回的蘇聯士兵,因此它是第壹批原子古拉格“群島”中的壹個)。1945年年底得以把鈾氧化物加工成純金屬鈾,第壹批煉出來的金屬鈾在1946年1月進入了庫爾恰托夫的實驗室,用在鈾—石墨實驗反應堆的裝置上。
此外,蘇聯還與1925年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古·赫爾茨領導的以及由曼·馮·阿爾登涅領導的兩批德國科學家在東德簽訂了合作合同,這些科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以各種方法分離鈾—235和鈾—238的同位素。在黑海沿岸靠近蘇呼米的地方蘇聯方面為他們建了研究所,隨後又建了進行放射化學和放射生物學研究的德國人研究所。1945~1955年,在蘇聯總***大約有300位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從事鈾方案的研究工作。
三、廣島和長崎之後的斯大林與原子彈計劃
1945年7月16日,美國第壹枚原子彈試驗成功、7月20日或21日,斯大林已從蘇聯情報機關獲知此消息,即在7月24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告知斯大林之前就已知曉了,但斯大林沒有想到兩周之後原子彈就付諸使用了。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在德國投降約3個月後蘇聯開始對日作戰,對斯大林來講,對日作戰不只是幫助盟國的壹個行動,斯大林在亞洲有其重大的戰略意圖,他通知盟國,蘇聯計劃在8月中旬與日本開戰,但8月6日美國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的消息促使斯大林和總參謀長A.H.安東諾夫迅速簽署了關於當地時間8月9日清晨在滿洲全線開始對日采取軍事行動的命令。8月9日,美國空軍根據杜魯門的命令在長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彈,日本迅速宣布投降。此時,蘇聯軍隊占領了幾乎整個滿洲以及從1905年起就成了日本殖民地的朝鮮的壹半,決定亞洲遠東地區政治前途的主動權轉到了蘇聯手中。
美國在日本使用原子彈及其原子彈的生產能力,促使斯大林要加速蘇聯的原子彈研制。1945年8月,斯大林曾在孔策沃別墅同原子彈計劃的領導人及國防委員會的成員舉行鈾規劃會議,其結果是斯大林簽署了1945年8月20日國防委員會第9887號決議。該決議規定要成立管理原子彈計劃的新機構——特命全權委員會,被稱之為“原子政治局”,斯大林任命貝利亞為該委員會主席,並指定馬林科夫、沃茲涅先斯基、瓦尼科夫、紮韋尼亞金、庫爾恰托夫、卡皮察、B.A.馬赫涅耶夫和別爾烏辛為委員會成員,情報機關的科技部也轉歸特命全權委員會管轄。委員會下設執行機關——蘇聯人民委員會第壹管理總局,局長是瓦尼科夫,庫爾恰托夫的研究中心也從科學院轉給了第壹管理總局,它變成了壹個龐大的秘密超級人民委員部。
1946年1月25日和1947年1月9日,斯大林曾兩次接見過蘇聯研制原子彈計劃的主持人庫爾恰托夫。據前不久公布的庫爾恰托夫記錄的筆記顯示,會見中斯大林談了對科學家的關心,要求有關部門減輕他們的負擔,幫助改善他們的物質和日常生活狀況,並建議制定必要的措施以加速工作,加速提供所需要的壹切,以及擴大科研隊伍建設,進壹步吸引壹些科學家參加原子彈的研制工作。1947年1月9日,斯大林召開了長達3個小時的原子問題會議,其中庫爾恰托夫向斯大林匯報了1946年12月在“2號實驗室”裏建成了歐洲第壹個實驗“物理”反應堆,斯大林進行了詳細的詢問並要求對這壹事實要嚴格保密。斯大林下令責成蘇聯人民委員會第壹管理總局保證在1948年造出原子彈、鈾彈和鈈彈。
第壹管理總局的規模迅速擴大,轉到第壹管理總局的還有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工業建設勞改營總管理局以及礦山冶金企業勞改營總管理局,到1946年年初勞改營中***有29.3萬名囚犯。眾所周知,參與美國原子彈計劃的***有12.5萬人,到1950年被納人第壹總管理局系統的參與蘇聯原子彈計劃的人數已超過了70萬人,其中壹多半是因犯,1/3是內務部的軍人建築部隊,只有 10%左右的人員為行動受到了嚴格限制的“自由雇傭者”。
四、蘇聯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彈
1945年,蘇聯獲得了在長崎上空爆炸的鈈彈的詳細描述和圖紙,但這時蘇聯還沒開始生產鈈。1946年在“2號實驗室”裏建成的不大的實驗反應堆內用的是戰利品鈾。為了開采德國的鈾礦,在薩克森建立了壹個蘇聯的“鈔”股份公司,壹些被囚禁在巴爾幹的德國人和德國戰俘被招來從事這些礦山的開發工作。1946年,在蘇聯境內也發現了鈾礦,但開采鈾礦很困難。1947年,生產出第壹批國產鈾,鈾的開采地點在1990年前都是保密的,甚至在鈾礦上工作的工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開采鈾礦,官方稱他們開采的是壹種“特殊的礦產”,而在當時的文件中使用的是“鉛”或“A—9”產品來代替。在烏拉爾建設第壹個工業反應堆和“燈塔”放射化學工廠,建設規模很大,有3萬多名囚犯和內務部3個軍事建築團的戰俘在這裏工作,以“車裏雅賓斯克—40”而著稱,庫爾恰托夫親自領導向新建的反應堆填充鈾。1947年,又展開了3個原子城的建設工作。其中,兩個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44和—45,用來分裂鈾同位素,壹個在高爾基州——阿爾紮馬斯—16,用來制造鈈彈和鈾彈。由於鈾不夠,以至於在1948年初第壹個工業反應堆都無法投入生產,造成政府規定的制造第壹批原子彈的期限錯過了。
只是到1948年年初,才成功地積累了裝填工業反應堆所必需的150噸鈾。6月8日,反應堆開始在極低的功率下試運行,6月22日,建成了功率為10萬千瓦的反應堆。1948年和幾乎1949年的壹半時間,科學家庫爾恰托夫、瓦尼科夫和紮韋尼亞金都在烏拉爾坐鎮,就地解決出現的所有問題,貝利亞也到過那裏幾次,他要向斯大林解釋原子彈制造工作拖延的原因。1948年夏,斯大林開始封鎖西柏林,這導致了蘇聯和西方國家之間戰後最嚴重的壹次危機,對斯大林來講,缺少原子武器限制了“從實力地位”推行自己外交政策的能力。
1949年5月,“燈塔”放射化學工廠在鈾—235分裂的短衰期產品完全發生裂變之前就從“燃燒完”的鈾塊中分離出鈈,這通常需要把這些鈾塊在水下保藏3個月。由此造成許多放射化學家受到了過度輻射,其中有120人患上了鈦肺硬化放射病,而放射性廢料當時就堆放在流經工業帶的壹條不長的捷恰河裏,造成數十公裏的河流遭到了嚴重汙染,在當地的農民中出現了大量的輻射病。
1949年6月,在蘇聯已經以金屬的形式積累了10公斤鈈,相當於美國投向長崎的炸彈(在廣島上空投的是鈾彈)中的鈈的數量。據物理學家估算,只需用壹半如此珍貴的物質即可完成試驗性爆破。但是斯大林下令要求進行精確的“復制”。
第壹枚蘇聯原子彈的成功試驗,是1949年8月29日在哈薩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州專門修建的試驗場進行的。這是壹枚工程技術和“科技含量”都更為復雜的鈈彈。但蘇聯對外沒有宣布這次成功的試驗,因為擔心美國會對蘇聯的原子工程實行先發制人的打擊。
1951年,蘇聯造出鈾彈並進行了試驗。這已經是獨創的蘇聯式樣了,它要比第壹枚美國鈾彈更小巧、更完美。正是原子彈保證了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
(摘自2004年第5期《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