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如何重現"運河之都"盛景?
淮安大運河畔,壹座明清風格的城門樓拔地而起。這是建設中的中國漕運城,壹個以漕運文化為主線的全國優秀旅遊項目。它以“最運河、最淮安、最市井”為原則,打造“漕船盛景、漕禦盛世、漕糧盛宴”三大文化主題板塊,將重現淮安“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
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告訴記者,近年來淮安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堅持創新、突出惠民,做好傳承、保護、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三篇文章,展現古城、水城和生態發展特色,彰顯淮安文脈,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走馬京杭大運河68公裏長的淮安段,文化遺存百余處,遍地是歷史。“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石碑昭示著昔日的繁榮,禦碼頭留下康乾兩帝南巡的身影,還有大運河上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閘……2014年大運河上榜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淮安作為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節點,有遺產區兩處(清口樞紐、漕運總督遺址)、河道壹段(淮揚運河淮安段)、遺產點五處(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被列入。
“淮安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文史專家荀德麟不容置疑地說:“吳王夫差開鑿自揚州邗城至淮安末口的邗溝,成為大運河的起始。天下九督,淮安居二,主管漕運的漕運總督壹直駐於淮安府,河道總督也於康熙年間移駐淮安清江浦。淮安是明清的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糧轉運中心、漕船制造中心、鹽榷稅務中心,淮安榷關是全國最大的鈔關,上繳關稅占當時全國的壹半之多。”
作為大運河的起源地之壹,推動運河文化帶建設,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這份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將淮安裏運河文化長廊打造成大運河文化帶的特色典範,為將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成全國先行帶、示範帶作貢獻,淮安責無旁貸。
提前謀劃。淮安市裏運河文化長廊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蔣維林說,早在2013年,淮安就按“文史壹脈相承、旅遊壹線貫通、產業形成鏈條”的理念,啟動裏運河文化長廊建設,通過理水、營城、聚人、興文四大策略,把裏運河文化長廊打造成集文化交流、高端論壇、生態旅遊、休閑養生及特色主題板塊於壹體的運河文化國際交流經典空間和旅遊度假勝地。
高點定位。裏運河文化長廊聘請同濟大學副校長吳誌強率領的上海世博會規劃團隊,總體區段分為“起、承、轉、和”四大篇章,分別重點打造清江浦景區、漕運城景區、山陽湖景區和河下古鎮景區。為再現漕運盛景,又邀請中國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專家組組長劉峰博士帶領的北京巔峰智業團隊,完成了中國漕運城的總體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