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的雕像,為什麽道觀裏供養佛寺院也供養呢?
熟讀三國的朋友也知道,關羽在荊州鎮守很長時間,死後也葬於此,由於地位顯赫,為人又極有德行,關羽在民間口碑甚好。荊州壹帶,長期以來又有“信巫鬼、重淫祀”的傳統,因此在關羽去世後,百姓們將其視作了地方保護神,為其建廟祭祀,關公信仰和崇拜由此開始出現。
關羽信仰的流傳關公信仰的流傳當然與《三國演義》的風行有關,事實上關公的家喻戶曉,也離不開宗教的影響。前面提及很長壹段時間裏,關公信仰僅僅局限於荊州壹帶,也只停留在民間層面,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域性民間信仰。而關公信仰的轉折點為隋代天臺宗的創始者“智者大師”,根據佛教典籍《佛祖統紀》記載: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到荊州,欲建精舍於玉泉山,壹日他正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
風雨怒號,妖怪倏變,只見關公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大師。大師面無懼色,並斥之為死生輪回、貪貴戀福,言畢,妖象俱變,是夜,雲開月朗,關公現身,經大師教化後,向智者大師求授五戒,皈依佛法,正式成為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後遂封關公為守護佛法的“伽藍菩薩”,關公列入佛法守護神行列,塑像供奉,使關公成為中國本土佛教神明。隋唐以後,各朝皇帝都以關公的忠義化身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榜樣,不斷加封關羽“候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
逐漸成為了民間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祇,甚至與孔夫子並稱“文武二聖”,被供奉在每座城市都有的武廟中,官方和民間對於關公的信仰愈加興盛。
後來人們更把關羽的生日(農歷五月十三日)為“伽藍菩薩”的聖誕。而藏傳佛教中也有關公的信仰,並有壹些贊頌及儀軌,這足以見到“伽藍菩薩”關公之威神顯赫,遠及於藏地。
關於藏傳佛教中關公的說法,主要緣起為“章嘉活佛(三世)”夜夢“伽藍菩薩”,產生壹連串的因緣,以及“第五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受明成祖永樂皇帝迎請至南京傳法,日後便將漢地的護法“伽藍菩薩”帶回楚布寺修供,藏人稱其為“噶瑪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