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用心打磨每壹篇文章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用心打磨每壹篇文章

01

海明威說過,任何壹篇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

碼字越多,越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好文章確實是修改出來的。?

以前不愛修改文章,寫成什麽樣,就什麽樣,大概檢查壹下,別犯低級錯誤——錯別字呀,錯誤標點啊——就行了。然後,就匆匆投稿,或者發到平臺。

等稿件發出後,自己再讀時,總是能發現不少錯誤,標點問題、字的錯誤、用詞不準確、語言啰嗦、語句順序顛倒、描述不準確等情況,都遇到過。

發現也遲了,文章已經發出,沒辦法撤回了。有的在其他平臺發表,自己也沒有修改權限。

即便是有權限的,比如公眾號,最初不給修改,後來,才開放了權限,也有限制——只能修改壹次,且只能修改5個字。想大幅度地調整,門兒都沒有。

開始挺煩的,覺得公眾號這樣好沒道理,作者自己的文章,應該想怎麽修改就怎麽修改才是,限制個毛線。

再冷靜壹想,還是官方明智。

正是因為嚴格限制修改權限,才會讓作者重視起來,在文章發出前反復修改校對,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後,才發出文章。

如此前饋控制,整個平臺,文章的錯誤率必然大大降低,內容的質量必然會提升,繼而,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會跟著提高。

02

我有個習慣,喜歡把文章讀給女兒聽。

我的文章大多來源於生活,讀給她聽,讓她感受下——生活中的素材是如何用於文章,以及文章是如何“來自於生活,高於生活”的。

以前喜歡在發出後讀。

有那麽幾次,自己已經修改兩到三遍了,覺得不會再有問題了。

在平臺發出後,我看著手機讀給她聽,讀著讀著,發現壹個錯字。

“這個字錯了,看到了吧?”我說。

繼續讀,讀著讀著,又發現壹個錯誤——詞語弄反了。

“這個錯了,看到了吧?唉,真是。”我說。

有時,讀著讀著,聲音開始放緩放低,反復咕噥著屏幕上的那句話。

然後,終於認定——“這句話太啰嗦了,應該這樣寫,……”

當我說這些的時候,果寶的註意力和情緒明顯會從文章中跳出,不再專註於文章傳遞的思想與情感,而是集中於那些錯誤。這樣的話,就違背了讀文章給她聽的初衷。

後來,我試著在發出前先讀給自己聽。對著屏幕,邊讀邊修改,壹遍又壹遍。如此反復多次後,文章的語言就被修改得特別簡練,低級的錯誤也基本上都能被發現。

壹篇文章平均兩千多字,讀個五六遍,就相當於累計朗讀壹萬多字,而且遇到需要修改之處,會停下來,反復斟酌。修改好後,再繼續讀下去。

很多時候,修改壹篇文章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大於寫初稿。

03

舉個例子。

我之前寫的那篇 《那條通往鄉村中學的小路》 (點擊藍色字體可以閱讀該篇文章),初稿完成後,我就放下,去接女兒了。

在接的過程中,大腦仍在反復打磨著文章,文中有花有草有人,但總覺得還缺點什麽。

後來,我想到既然是上下學,就應該有“書包”這個元素,書包是大還是小?是輕還是重?也有必要交待壹下。

因為主人公上下學的基調是輕松愉快的——“邊玩耍,邊慢悠悠地走”,如果像現在的小朋友那般——背著很沈的書包,或者拉著行李箱似的書包,必然無法做到“慢悠悠”“輕松自在”。

這麽壹番思索後,吃過午飯,修改文章時,就在中間加上了這麽壹段——

?接下來的“總是在小路上慢悠悠地走”也修改為“總是斜挎著書包,在小路上慢悠悠地走”。

再舉個例子。

前幾天寫的那篇 《記憶中的那雙紅膠鞋》 (點擊藍色字體可以閱讀該篇文章),文章最初收尾時,是這樣的:

後來,修改時,調整成了這樣:

調整了"臉上卻仍是漾著微笑"的位置。通過把文章結尾的落腳點由“淚感”修改為“微笑",表明主人公從艱苦歲月走來,靠著積極樂觀的精神,身心仍然得到健康成長,仍然壹如既往熱愛生活、感恩生活。從而達到向讀者傳遞正向價值觀和正能量的目的——這壹貫是我寫文章的初衷之壹。

“久久不退”修改為“久久不散”,因為斟酌後,覺得還是“散”字意境更悠長些。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恰當的詞和差不離的詞之間的區別就像燈光和螢火蟲之間的區別。”

04

《那條通往鄉村中學的小路》 (點擊藍色字體可以閱讀該篇文章)本來已經修改得很滿意了。三千多字啊,壹遍又壹遍的,都快讀吐了。

昨晚,讀給女兒聽時,也覺著挺好。

後來,我們出去吃飯。她和弟弟先找座位坐好,我去打飯。

端著托盤回來時,我想跟女兒開個玩笑,走過她旁邊時,故作驚奇地望著她,說:“咦?妳不是高二閨女嗎?”

話還沒說完,就意識到——文章中的那句“有時,走到前面的人,會突然扭轉頭,說妳不是那誰誰的閨女嗎,妳爸叫XXX,妳爺叫XXX”, 在“妳不是那誰誰閨女嗎”前面加個嘆詞“咦”字會比較好,以表示驚訝,對應前面的“突然扭轉頭”。

然後,我又仔細回憶了壹下當年的場景,根據我們當地人的說話習慣,在“那誰誰的閨女"前還應該點明"某莊”。既然是直接引用話語,“那誰誰”應該修改為“那誰”,更合適些。

修改後應為這樣,“有時,走到前面的人,會突然扭轉頭,說——咦,妳不是前莊(後莊)那誰的閨女嗎,妳爸叫XXX,妳爺叫XXX”。這樣修改後,更符合事實,也更加傳神。

05

海明威說過,他把《永別了,武器》的結尾重寫了39遍,方才滿意。

前桂冠詩人馬克.斯特蘭德也說過,他自己的詩稿在完成之前通常要經過四五十稿——“我喜歡修改的過程,我不信任任何沖動自發的東西。”

文學大師們尚且如此,文字小白就更應該勤勉篤行了。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

修改無止境。

只有懷著壹顆匠心,以匠人的精神,用心打磨筆下的每壹篇文章、每壹個文字,才會不斷進步,也才能在文字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