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李金鏞的人物成就

李金鏞的人物成就

長於治業的李金鏞,很懂得壹個企業的成功,必須要有壹大批能幹的工人。所以李金鏞規定了工人得六、廠局得四的“分成制”,實行計量工資制度,多采多獎,而且“在廠之人自總辦及員司夫役等皆得均沾酌賞,計人計工,不得使有壹人向隅”。這些措施,調動了金礦工人、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加之李金鏞規定采金工人發財後可回鄉探親,於是,漠河金礦的名字迅速傳遍了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許多人都奔向漠河,金礦壹時激增到萬余人。漠河金礦規模也增大,除漠河外,還包括觀音山、奇乾河、呼瑪爾河等,這是中國近代黃金開采史上最輝煌的壹頁。 漠河金礦開辦的當年,即1889年(光緒十五年)漠河金礦就向清政府上繳3萬兩黃金。到了第二年1890年(光緒十六年)漠河金礦所產黃金竟達62000兩。不僅還清了公私股金,提存了余利,還解充黑龍江的軍餉。慈禧太後的奢侈是舉世聞名的。據傳,她曾十分驚訝漠河金礦給她貢獻大量黃金。

正因如此,李金鏞周圍才能聚集起壹批有誌之士,如宋小濂所說:“李公之來漠河也,多士景從,人才濟濟”。這些人幾乎都是和李金鏞壹樣全來自富庶魚米之鄉的南方人,如浙江海寧的鐘勉孚、湖北的劉建生等,他們來到荒涼的漠河協助李金鏞。為活躍新創金礦企業文化氣氛,他們還組織起了“塞鴻詩社”,拈題分韻,佳句不絕。 李金鏞在開辦金礦同時,還在荒蕪土地上辟地種菜,不僅改善了食品供應,而且美化了環境,使人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充滿了樂趣和信心。後代學者都認為,漠河金礦“是官辦或官督商辦的金屬礦中經營最成功的壹個企業”。漠河金礦無疑在中國近代企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盡管李金鏞於1890年殉職於漠河,可漠河金礦的規模已定,袁行南、希述之、勝壽卿、多榮封諸人繼任,金礦生產並未因李金鏞故去而受影響,利潤仍逐年增加。

李金鏞去世後,以壹金礦督辦職務入國史館立傳,並被追贈為內閣學士(二品官)。這種特殊的榮耀,反映了清政府對李金鏞辦理漠河礦務功績的重視。 1888年,李金鏞來胭脂溝開辦金礦,又從上海、杭州等地招募了壹大批妓女,滿足金礦工人性需求。當時胭脂溝***有妓院百余家,儼然成為清朝末年我國規模最大的“紅燈區”,其中日本妓院27家,俄國妓院24家,中國妓院66家,且隨金點綿延百裏,青樓隨處可見。漠河產金的老溝之所以還有壹“胭脂溝”別名,是因為本地青樓失足婦女們在洗浴時它產生的殘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