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abc理論,又叫合理情緒療法,是由哪位心理學家提出的

abc理論,又叫合理情緒療法,是由哪位心理學家提出的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壹種,因此采用了行為治療的壹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壹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人具有壹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5、情緒困擾的持續,實際上就是那些內化語言持續作用的結果。正如艾利斯所說:“那些我們持續不斷地對自己所說的話經常就是,或者就變成了我們的思想和情緒。” 

擴展資料: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壹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壹個對此是這樣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註意到我們。

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麽特殊的原因。”而另壹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壹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壹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幹什麽仍繼續幹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幹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

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壹類事物的***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百度百科-情緒ABC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