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李大性字伯和文言文翻譯

李大性字伯和文言文翻譯

1. 古文翻譯

李成,字伯友,雄州歸信人。勇猛有力,無與倫比,能拉開三百斤的弓。宋朝宣和初年,作為試弓手,來拉開強弓。連續做官至淮南招捉使。李成便聚眾為強盜,在江南搶掠,宋朝派兵攻打,李成於是歸附齊政權,連續任官至開德府尹,跟從大軍討伐宋朝。齊政權廢除後,任安武軍節度使。

在金國史書中,李成在各個歸降依附的將領中最勇猛,號令很嚴格,眾人都不敢冒犯他。作戰時親自帶頭,在諸位將士前面。士兵沒吃飯他也不吃飯,有人生病他親自探視。不拿雨具,即使淋濕了也鎮靜自在。有人告發李成謀反,宗弼察覺那人誣告,要李成自己處理,李成杖責了那個人然後放了他,不與他計較。因此士兵樂於被他任用,每到壹個地方都大獲全勝。

在金國史書中,宗弼再次攻取黃河以南,宋將李興盤據守河南府。李成率軍進入孟津。李興率兵逼近城下,擊鼓挑戰,李成不作回應。太陽向西偏移,李興的部下疲倦並且饑餓,李成開城門迅速出擊,攻破了他。李興逃到漢南,李成於是攻取洛陽、嵩、汝等地。河南戰亂平定,宗弼上奏請(朝廷)任命李成為河南府尹,監管本路兵馬。曾經拿取公家剩余的糧食充當公費,獲罪被削去兩個官職,解除職務。正隆年間,被起用為真定府尹,冊封為郡王,按規定封為濟國公。後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自己翻譯的,大概就這樣了。有幾個字要註意:

累:連續。

除:任命。任官。

治:處理,治理。

釋:釋放,赦免。

校:計較。

引:帶領。

薄:迫近。逼迫。

昃:(zè)太陽偏西。

急:迅速。

走:逃,逃跑。

嘗:曾經。

羨:剩余。

坐:獲罪。定罪。

奪官:削去官職。

例:按規定。按慣例。

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2. 李剛,字伯紀

李綱,字伯紀,邵武人也。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積官至監察禦史兼權殿中侍禦史,以言事忤權貴,改比部員外郎,遷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吳敏為行營副使,綱為參謀官。金將斡離不兵渡河,徽宗東幸,宰執議請上執曰:“策將安出?”綱進曰:“今日之計,當整飭軍馬,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時中忿曰:“李綱莫能將兵出戰否?”綱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儻使治兵,願以死報。”乃以綱為尚書右丞。

宰執猶守避敵之議。有旨以綱為東京留守,綱為上力陳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頗悟。會內侍奏中宮已行,上色變,倉卒降禦榻曰:“ 朕不能留矣。”綱泣拜,以死邀之。未幾,復決意南狩,綱入見曰:“陛下已許臣留,復戒行何也?今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願以死守,萬壹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敵兵已逼,知乘輿 未遠,以健馬疾追,何以禦之?”上感悟,遂命輟行。

命綱為親征行營使,以便宜從事。綱治守戰之具,不數日而畢。敵兵攻城,綱身督戰,募壯士縋城而下,斬酋長十余人,殺其眾數千人。金人知有備,又聞上已內禪,乃退。求遣大臣至軍中議和,綱請行。上遣李梲。金人須金幣以千萬計,求割太原、中山、河間地,以親王、宰相為質。梲受事,自不措壹辭,還報。綱謂:“所需金幣,竭天下且不足,況都城乎?”宰執議不合,綱不能奪,求去。上慰諭曰:“卿第出治兵,此事當徐議之。”綱退,則誓書已行,所求皆與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張邦昌為質。

時朝廷日輸金幣,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師漸有至者,種師道、姚平仲亦以涇原、秦鳳兵至。綱奏言:“金人貪婪無厭,兇悖已甚,其勢非用師不可。彼以孤軍入重地,猶虎豹自投檻阱中,當以計取之,不必與角壹旦之力。”上深以為然,約日舉事。姚平仲勇而寡謀,急於要功,先期率步騎萬人,夜斫敵營,欲生擒斡離不及取康王以歸。夜半,中使傳旨論綱曰:“姚平仲已舉事,卿速援之。”綱率諸將旦出封丘門,與金人戰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卻之。平仲竟以襲敵營不克,懼誅亡去。金使來,宰相李邦彥語之曰:“用兵乃李綱、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罷綱,以蔡懋代之。

(《宋史·李綱傳》,有刪節)

3. 韓宜可字伯時文言文翻譯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貧,學書無紙,常以竹箭、箬葉、甘蕉及地上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誦書不輟。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太守瑯琊王曇生、吳郡張淹①並加禮辟②,伯珍 ***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訓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裏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後漢龍丘萇③隱處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門前生梓樹,壹年便合抱。家甚貧窶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余人。 (選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刪節)

註釋 ① 瑯琊王曇生、吳郡張淹:與下文的“吳郡顧歡”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為官)。③龍丘萇:人名。④窶:貧窮。

翻譯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徐伯珍早年喪父,家境貧困,在竹葉及地上寫字練字。山洪暴發,淹沒了房屋,村裹鄰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卻把床疊架起來,留在上面,讀書不止。經過十年,對經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遊學的人大多依從於他。太守瑯邪王蕭曇生、吳郡人張淹都曾禮聘他,徐伯珍 *** 後便立即退歸,這樣做***有十二次。征士沈儼和徐伯珍促膝而談,以表達真誠不移的友情。吳郡人顧歡挑剔出《尚書》中含義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訓釋回答得很有條理,因此儒學之士對他極為宗仰.

他家南邊九裏有座高山,班固稱之為九巖山,足後漢龍丘萇隱居的地方。山上長有很多龍須柏,看起來五彩繽紛,世人叫作婦人巖。二年後,徐伯珍移居逭裏。他家門前長著壹棵梓樹,壹年便艮得很粗壯,須兩人合抱。館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紅光通明地照耀。不大壹會兒又熄滅了.有壹對白雀棲息在他家門窗上,人們議論紛紛,認為這是隱居之德感應的結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請他為議曹從事,不肯 *** 。家境很足貧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對,時人稱之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蔔四歲。接受他教誨的人***有壹千余人。

4. 張纘字伯緒文言文翻譯

張纘字伯緒,是張緬的三弟,過繼給從伯父弘籍。弘籍是高祖的舅舅,梁朝初年追贈廷尉卿。張纘年十壹歲,娶高祖擔第四女富陽公主為妻,授任駙馬都尉,封為利亭侯,召補國子生。從家中征召出來任秘書郎,時年十七歲。身高七尺四寸,眉目清秀,神采煥發。高祖感到他很奇異,曾說:“退莖說‘我以後八世有超過我的人’,那人就是此子呀。”張纜好學,兄張緬藏書萬余卷,晝夜披讀,幾乎從不停手。秘書郎有四人,宋朝、齊朝以來,成為世家大族起家時選擇的官職,然後等待位次入補,他們任此職,按例敷十百El便遷任他職。張纘堅決請求不轉遷,想遍觀閣內圖書。曾執四部書目說:“如果把這些書讀完了,才可言遷任好的職務。”如此敷年,才遷任太子舍人,轉任洗馬、中舍人,並掌管記。

張纘與瑯邪人王錫齊名。普通初年,北魏遣彭城人劉善明來京師請求講和,要求認識張纘。張纜時年二十三歲,善明見了極為佩服。張纜屢經升遷任太尉諮議參軍,尚書吏部郎,不久任長兼侍中,時人認為他年少早達。河東人裴子野說:“張吏部任喉舌重任,已遺憾任命晚了。”子野性情豁達,自說:“年過三十歲,不再往訪人。”當初沒有與張纜相遇,便虛心地推重他,因而成為忘年之交。

大通元年,出任寧遠華容公長史,兼攝瑯邪彭城二郡國事。二年,便遷任華容公北中郎長史、畝蘭陵太守,加授貞威將軍,行府州事。三年,入朝任度支尚書,居母親喪離職。服喪期滿除服,出任吳興太守。張纘治理郡政,減去煩苛的事務,為政清簡,民吏均感便利。大同二年,征入任吏部尚書。張纘擔任銓選之官,走他後門的都是家世寒素的人,耿介的人皆被引拔,不為貴要的人改變自己的意見,士人壹致稱贊他。

大同五年,高祖親筆韶書說:“張纘是外祖父家的英華,朝廷中的領袖,司空張緬之後,他的名聲在範陽為第壹。可任他為尚書仆射。”當初,張纘與參掌何敬容的意趣不和諧,敬容擔任卿相,賓客聚集,他的客人有過路拜訪張纘的,他總是拒絕不讓前來,說:“我不能酬對何敬容的殘客。”當這次遷任,他上表說:“自從出任輔佐君主的臣子,入主銓選人才之職,可以仰首伸眉,評列是非了。然而為狹小的心胸所阻礙,又近蔽耳目,深與淺,清輿濁,他哪有能力過問。加上他掩飾心意粉飾面目,絕非所能防止,又不喜歡極不安閑的俗人,同他***事。”此言是指塹容的。張纜在職,提議南郊大祀皇帝應乘坐不雕飾的車,適合古今的意思;又提議給印綬宮制備朝服,應當都在印上系絲帶,當時壹並施行。

5. 楊震字伯起文言文註釋

楊震

《後漢書·楊震傳》

(原文)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時為丞相,封安平侯。父寶,習《歐陽尚書》。哀、平之世,隱居教授。居攝二年,與兩龔、蔣詡俱征,遂遁逃,不知所處。光武高其節。建武中,公車特征,老病不到,卒於家。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常客居於湖,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眾人謂之晚暮,而震誌愈篤。後有冠雀銜三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臺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典源譯文)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八世祖楊喜,漢高祖時因功封赤泉侯。父親楊寶,學《歐陽尚書》,哀帝、平帝時,不問世事,隱居教學。居攝二年(7),同龔勝、龔舍、蔣詡壹道被征召,不受,逃跑,不知所在。光武帝非常贊賞他的氣節。建武中,公車特別征召他,以年老多病,不應,在家去世。楊震少年時愛學習,從太常桓郁學《歐陽尚書》,通曉經術,博覽群書,專心探究。當時儒生為之語說“:關西孔子楊伯起。”居住湖城,幾十年不答州郡的禮聘。很多人說他年紀大了,應該出去做官了,楊震不仕的誌概,更加堅決。後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魚,飛棲講堂前面,主講老師拿著魚說:“蛇..,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臺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升了。”五十歲才作州郡之官。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個人才,舉他為茂才,四次升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去郡經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縣長,去看楊震,晚上送金十斤給他。楊震說“:老朋友知道妳,妳為什麽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說:“晚上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妳知,怎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走了。後轉涿郡太守。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請托。子孫蔬食徒步,生活儉樸,他的壹些老朋友或長輩,想要他為子孫置產業,他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吏的子孫,不是很好嗎?”

(摘自《百度百科》相關文章)

6. 李弼字景和文言文翻譯

李弼,字景和,隴西成紀人。他少年時胸懷大誌,臂力超過常人。魏朝動亂,他對親人說:“大丈夫生在世上,應該腳踩鋒刃,平定敵寇,以博取功名,怎能碌碌無為,按部就班地去追求官位呢?”他最初任別將,跟從爾朱天光西討,攻破赤水蜀,因立功被封為石門縣伯。他又與賀拔嶽壹起討伐萬俟醜奴、萬俟道洛、王慶雲,敵兵都壹壹被他蕩平,敵人都畏懼他,說:“不要阻擋在李將軍的軍隊前面呀!”

爾朱天光奔赴洛陽,李弼隸屬侯莫陳悅,征討敵兵屢次獲勝。侯莫陳悅害死賀拔嶽,宇文泰自平涼率軍討伐侯莫陳悅。李弼勸說侯莫陳悅解散軍隊,前去謝罪。侯莫陳悅惶惑不定,無所適從。李弼知道他必定失敗。宇文泰大軍壹到,他便放棄秦州,領兵南進,占據險要以自我保固。這壹天,他秘密與宇文泰聯系,答應背叛侯莫陳悅。入夜,他命令所部將士,說侯莫陳悅想回秦州去,命大家收拾行李。他的妻子,是侯莫陳悅的姨,這時他仍被侯莫陳悅所信任,所以,眾人都相信他說的話,將士們都準備背起行李散走。他安撫和慰問大家,便帶著軍隊歸順了宇文泰。侯莫陳悅失去了主要兵力,因此失敗。宇文泰對他說:“妳與我同心合力,天下不愁平定不了。”

7. 少年司馬郎的文言文翻譯

1. 《少年司馬朗》出自《三國誌·司馬朗》

2. 原文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誌所為也。”監試者異之。後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帶山之縣必駐,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徒,或為寇鈔。

年二十二,太祖辟為司空掾屬,除成臯令,以病去,復為堂陽長。其治務寬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遷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稱之。雖在軍旅,常粗衣惡食,儉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悖、藏霸等征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3. 翻譯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九歲的時候,有人說起他父親的字,司馬朗說:“不尊重別人的父母,也就等於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個人對他表示了歉意。十二歲的時候,通過經學考試,成為壹名童子郎。因為司馬朗長得又高又壯,監考的官員懷疑他隱瞞了年齡,便盤問他。司馬朗說:“我內外的親戚,歷來都長得高大。我雖然幼稚柔弱,卻沒有攀高依賴的習氣,折損年歲來謀求學業的成就,這不符合我的誌向。”監考官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後來關東壹帶黃巾軍起事,原來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縣,臨近險要的山區,打算遷徙到溫縣居住。司馬朗勸說李邵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難道只限於春秋時的虞國和虢國嗎?溫縣與野王縣就是壹種唇齒相依的關系。現在您離開野王而遷居溫縣,只不過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卻不能把死期延緩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著壹郡人民的希望,現在賊寇還沒到您就要先離開,沿山壹帶州縣的人民必然恐懼震驚,這等於動搖民心,為那些強盜壞人打通犯罪的途徑啊!我私下裏真為全郡擔憂。李邵不聽勸告,沿山壹帶的居民果然大亂,紛紛向內遷徙,有的被強盜掠奪。

司馬朗二十二歲時,曹操征召他為司空掾史,任命他為成臯縣令,因病離職,又復職任堂陽縣長。他治理地方政策寬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罰,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兗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稱贊。即使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司馬朗也總是穿著粗布服,吃粗劣的飯食,用儉仆的生活給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馬朗與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吳國,行軍到居巢的時候,部隊中發生了瘟疫。司馬朗親自巡視軍營,為生病的士卒請醫配藥。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時年齡為四十七歲。

8. 初中 文言文翻譯

)和嶠性至儉,家有好李,王武子①求之,與不過數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將③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詣園,飽***啖畢,伐之,送壹車枝與和公②。問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註釋

①王武子:王濟,字武子,是和嶠的妻舅,勇力過人,很有名望。

②上直:當值;值班。

③率將:帶領。

譯文

和嶠本性極為吝嗇,自己家有良種李樹,王武子求他給些李子,只給了不過幾十個。王武子趁他去值班,帶著壹班喜歡吃李子的小夥子,拿著斧子到果園裏去,大家壹起盡情地吃飽以後,把李樹砍掉了,給和嶠送去壹車樹枝。並且問道:“比妳家的李樹好不好?”和嶠收下了樹枝,只是笑壹笑罷了。